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05日
本網訊(縣委中心報道組 葉強平 格絨拉姆)近日,筆者從理塘縣召開的深度貧困脫貧攻堅工作會上獲悉,該縣將從“七個方面”下力氣推進脫貧攻堅。
進一步聚力推進住房安全攻堅。嚴格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統籌現有藏區新居、幸福美麗新村、農村危房改造、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等農村住房建設項目,用3年時間全部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積極爭取提高藏區新居和農村危房改造補助標準,支持深度貧困縣改造有安全隱患的C級、D級貧困戶住房。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流域水電開發企業捐助和社會捐贈的資金重點用于解決住房安全問題。保證新建住房選址科學,農房建設功能合理、配套完善、質量安全。盤活農牧區閑置資源,注重與人口城鎮化相結合,因地制宜探索符合理塘縣實際的搬遷新模式和安全住房建設新路徑。
進一步聚力推進產業扶貧攻堅。堅持“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思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穩妥有效推進產業扶貧。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現代種植業、養殖業、鄉村旅游業。規模化發展馬鈴薯、青稞、果蔬、中藏藥材等綠色生態優質產品,集約化發展牦牛、藏細綿羊等特色畜禽產業,積極發展“三品一標”,打造圣潔甘孜、綠色高原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農牧產品品牌。加快推進農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或完善一批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大力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積極申報電子商務進農村國家級綜合示范縣,實施省級電子商務脫貧奔康示范縣和商貿流通脫貧奔康示范縣建設。積極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一批旅游扶貧示范區、特色旅游小鎮、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民宿旅游達標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民族傳統手工藝產業發展。大力培育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支持家庭小農經濟發展,鼓勵精耕細作家庭經營。大力推廣“供銷合作社+小農戶+貧困戶”等模式,完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鼓勵貧困群眾通過薪金、股金、租金等形式實現多重收益。
進一步聚力推進就業扶貧攻堅。深入落實《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九條措施》,推動貧困勞動力多渠道實現就業務工增收。聘請專業老師采取“一幫一”的方式,對口承接貧困人員就業技能培訓任務。通過州內外扶貧協作就業促進、企業定向招工、勞務輸出對接服務等方式新增轉移就業。健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廉等機制,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通過參與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承包造林綠化工程、實施河流管理等,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務工。開發護林綠化、鄉村道路維護、水利工程“物業化管理”等公益性崗位,選聘安置特別困難的貧困勞動力。
進一步聚力推進教育扶貧攻堅。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2020年前完成與就學需求相適應的寄宿制學校建設任務,足額保障寄宿學生指標。探索實行教師“縣管校用”等模式,嚴格落實控輟保學責任。繼續實施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和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兌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全部得到資助。結合現有事業編制標準合理核定教師編制,探索建立支教教師激勵機制,按崗位發放艱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津貼和生活補助,逐步提高“一村一幼”輔導員待遇。實施“中小學結對幫扶行動”,推進教育信息化,力爭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
進一步聚力推進健康扶貧改堅。支持縣、鄉(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提標創等和標準化建議,配齊設施設備,確保到2020年實現達標全覆蓋。實施醫療衛生結對幫教行動,進一步強化對口幫扶區縣三級醫院對口支援或托管理塘縣人民醫院,全面推進縣、鄉(鎮)、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建立完善遠程醫療協作體系。實施特殊人才引進計劃,定向培育專業人才,穩定縣、鄉(鎮)、村衛生人員隊伍。統籌運用大病保險、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等措施,進一步降低重特大疾病貧困患者醫療負擔。加強包蟲病、高原性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等綜合防治和患者健康管理。大力普及衛生健康常識,積極創建衛生縣城、鄉村,強化健康體檢和簽約服務。
進一步聚力推進基礎設施攻堅。著力補齊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解決瓶頸制約問題,深入開展理塘縣“交通大會戰”,確保到2020年縣形成兩個方向的三級公路通道,鄉鎮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持續推進國道227線提檔升級。加快推進通鄉油路、通村現化路建設,對早期建成破損嚴重的通鄉油路整治給予補助,爭取“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以獎代補資金1000萬元。爭取建設1個機械化養護中心、1個三級及以上客運站。大力爭取水利投資建設項目,到2020年底前全面解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加快推進實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配套完善水網渠系,保障生產用水。積極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實施光伏等扶貧項目。大力推進寬帶進村、通信信號覆蓋工程,切實解決村內信號弱和覆蓋面不足的問題。
進一步聚力推進生態扶貧攻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支持實施生態工程,優先安排年度公益林建設任務,優先安排年度森林撫育資金,優先安排退耕還林建議任務,優先安排生態護林員新增指標。加強水資源保護,深入推進以水、大氣、土壤為重點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強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以臟亂差治理、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為重點的環境突出問題整治,開展城鄉立體綠化,建設生態鄉鎮、村。加大森林草原防火;提升防災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