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7年10月21日
本網訊(縣府辦)近年來,理塘縣采用“基礎+產業+政策”,使群眾脫貧有出路。
以設施扶貧為基礎,增強貧困戶脫貧動力。實施“交通大會戰”,建設公路853公里;實施國家電網到鄉(鎮)到村工程,完成電網改造47個村;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解決36個村1.2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施移動通訊農村覆蓋工程,鄉村覆蓋率達60%;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搬遷群眾416戶1556人,建設藏區新居988戶;實施“六改三建”4152戶。
以產業扶貧為牽動,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推行“村社合一”“鄉社合一”的“大合作”模式,組建股份制有限責任合作社54個,14個鄉(鎮)20個村組建集體牧場,新建打貯草基地2萬畝,養殖種牦牛2500頭、奶牛1200頭,實現戶均增收2000余元。群眾通過土地(草地)流轉、設施折資入股、入社務工等方式實現人均年增收950元,實現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雙贏。
以政策扶貧為保障,打通貧困戶輸血渠道。社會保障方面,實現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對2003戶、6975名實施低保兜底保障,向家庭年收入低于國定扶貧線的發放特殊生活補貼;生態扶貧方面,實施草原禁牧補助26.30萬畝,草畜平衡獎勵38.90萬畝,實施集體公益森林生態補償31.9萬畝,鞏固退耕環林成0.39萬畝,完成農村土地建設規模642.44畝,新增耕地563.46畝;財政金融扶貧方面,完成3200萬元扶貧小額信貸投放任務;醫療衛生計生扶貧方面,開展“五大行動”,實施“十免四補助”,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負擔,完成,8個鄉(鎮)級衛生院標準化續建項目, 67個貧困村村級衛生室改造提升工作,并配備合格村醫;文化惠民扶貧方面,對48個脫貧村、2075戶貧困戶、9375名貧困人口開展文化惠民扶貧,發放2700套戶戶通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