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1月29日
開展政策培訓。
開展政策宣講。
瀘定縣地處甘孜州“東大門”,轄7鎮5鄉、145個行政村,總人口8.78萬人,是全省“四大片區”88個貧困縣(市、區)之一,2017年被確定為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市、區)之一。2014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44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43戶10493人(含海螺溝),貧困發生率15.6%。
教育扶貧基金、衛生扶貧基金、扶貧小額信貸基金、產業扶持基金……一筆筆扶貧資金不斷向貧困戶匯聚。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瀘定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的目標任務,全面推進精準脫貧,打出財政扶貧“組合拳”,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支持、教育醫療救助、危房改造等,構建起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如今,全縣貧困地區基礎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脫貧產業發展有聲有色,貧困群眾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16年,已完成15個貧困村退出和825戶、2922人脫貧任務,貧困發生率降至6.6%(含海螺溝),脫貧攻堅取得了首戰首勝。
“一支撐”, 財政扶貧作用好
中央和省州作出脫貧奔康部署后,瀘定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實際,順勢自強加力,確立了在全州“率先脫貧、率先小康”目標,并把財政金融扶貧作為推進全縣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和抓手。今年,瀘定又全面打響了“高標準、高質量、示范性”脫貧摘帽攻堅大決戰,發起了實現“兩個率先”總沖鋒。為充分體現財政在脫貧攻堅中主體責任和擔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脫貧攻堅中的支撐作用,該縣財政從年度預算到扶貧資金的使用上,下足“繡花”真功夫,念好“精準”扶貧經,綜合施策,強力推進,成效顯著。年初預算縣本級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60萬元,比上年增長9.10%;22個專項扶貧資金投入51384.85萬元,比上年增長116.96%。截至2016年,已完成15個貧困村退出和825戶、2922人脫貧任務,貧困發生率降至6.6%(含海螺溝),脫貧攻堅取得了首戰首勝,財政資金在全縣脫貧奔康、“兩個率先”攻堅戰中發揮了強力的支撐作用。
“三到位”, 財政扶貧措施強
抓制度建設,使政策落實到位。先后制定瀘定縣財政金融扶貧“二方案三規程四細則”等系列政策性指導文件(即:精準扶貧財政金融互動政策實施方案、產業扶持基金總體方案;扶貧小額信貸操作規程、返鄉創業貸款操作規程、貧困戶住房建設貸款操作規程;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教育扶貧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衛生扶貧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就分險基金設立、貸款貼息機制、貸款保證保險、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評級、貸款操作流程等相關工作內容進行進一步明確。同時,積極與縣域內金融機構協商,明確了小額信貸分險基金嚴格按照1:10的貸款放大比例進行設定;發生損失按3:7進行分攤(即:金融機構3,分險基金7),確保了政策落實到位。
抓統籌整合,使資金安排到位。根據《四川省政府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實施意見》,瀘定縣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成立了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瀘定縣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中央、省、州、縣納入統籌整合的財政涉農資金范圍和工作職責。縣財政局圍繞縣委確定的在全州“率先脫貧,率先小康”的兩個率先目標和年度脫貧規劃,對標貧困縣摘帽、貧困村和貧困戶退出標準,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根據《瀘定縣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實施方案》規定,2016年、2017年累計統籌整合中央彩票公益金、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設項目資金、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含縣本級安排)、水利建設資金、農業發展資金、新村建設專項資金、“三州”開發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補助資金、蒲江援建資金和以前年度財政涉農資金結余共計32560.22萬元,用于重點解決貧困村和貧困戶入戶路、產業路、村內道路及通村公路提升改造,農村安全飲水、農田灌溉,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貧困村貧困戶農業產業發展問題。
抓資金安全,使資金監管到位。在扶貧資金管理上,嚴格按照《瀘定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瀘定縣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管理辦法(試行)》、《瀘定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撥制度》等制度規定,采取“縣設專戶、鄉建專賬、封閉運行,縣級報賬、財政決算、績效評價”模式;在資金運行上,嚴格遵守“三專”要求,即“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賬核算”,由縣財政開設專戶統一存儲,明確專人負責財政扶貧資金的管理工作,項目實施統一實行縣級報賬制,鄉鎮建立完整的項目輔助臺賬,同時對已完工項目開展績效評價。在扶貧資金監管中,根據《瀘定縣2016-2020年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監督檢查方案》,嚴把“四關”,切實強化扶貧資金監管。一是嚴把支出關口。堅持專戶管理,嚴格執行縣級財政報賬制,封閉運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工程類項目啟動后首先預撥不低于30%的啟動資金,再按工程實施進度支付;到戶補助資金通過銀行實行“一卡通”兌現到個人賬戶。二是嚴把質量關口。嚴格按照工程類相關規定,在項目完工驗收并辦理峻工決算后,預留資金總額的5%作為工程質量保證金,交付使用一年后,未發現工程質量問題再支付質保金。三是嚴把公示公告關口。采取分級分類的方式,通過政府門戶網站、村務公開欄、項目竣工牌或召開村民大會將本年度扶貧資金的投資規模、資金來源、資金用途、收益對象、補助標準、補助環節及項目完成情況進行公示公告。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四是嚴把責任追究關口。強化“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管理理念,事前環節注重績效目標制定,事中環節注重預算執行和評估,事后環節注重績效評價和結果運用。對扶貧資金使用和管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一律嚴肅處理;對整改落實不力的,一律嚴格追責;對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涉嫌挪用、貪污、私分扶貧資金等違法違紀行為,嚴格按相關規定,移交有關部門處理。
“三成效”, 財政扶貧實效顯
做好拓展延伸,實化了產業支撐。將培優建強產業作為脫貧奔康關鍵,在全縣44個貧困村共計注入產業扶持基金2231萬元(含海螺溝6個村300萬元),在10個鄉鎮注入非貧困村貧困戶產業扶持基金800萬元,切實解決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同時,做好返鄉創業擔保貸款辦理工作,累計為26名創業者發放貸款130萬元。杵坭鄉村民李壽敏通過貸款10萬元用于農家樂升級改造,提升了接待能力,實現年純收入達10萬余元,成為典型的返鄉創業脫貧奔康示范戶。截止目前,共借出產業扶持資金1003萬元,惠及貧困人口7290人。
做好試點創新,激發了內生動力。在冷磧鎮尖茶坪村推進“政銀企+貧困村+貧困戶”的金融扶貧助推產業發展試點,引進盛煌農業公司、益禾生態養殖公司等產業大戶參與產業扶貧,實行“企業作無限連帶責任擔保貸款,本息由企業負責歸還,企業虧損不影響約定的入股本金8%的紅利(4000元/年)并須按期支付”機制。依托發展,多方共贏。與冷磧鎮尖茶坪、黑溝、扒灣三個貧困村37貧困戶簽訂了合作協議,22戶貧困戶首次分得紅利8.8萬元。同時,盛煌公司與農戶建立產業合作模式,簽訂蔬菜收購協議,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年銷售額達到5000元以上的,享受2%--3.5%的返點分紅,最大限度放大資金效應,實現了政、銀、企、貧困戶“四方共贏”。榜樣引領,示范帶動。為從思想上拔窮根,解決貧困群眾“等、靠、要”的陳舊思想,樹典型、抓示范,讓貧困黨員成為思想上的“先進人”、行動上的“領路人”、技術上的“明白人”,用老百姓身邊的典型案例,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2016年5月,加郡鄉金洞子村“兩委”商議,由王大剛為脫貧黨員示范戶籌集資金8萬元,示范養殖草科雞1200余只。王大剛不等不靠,多次參加縣、鄉舉辦的農業技術培訓,掌握了養殖新技術、新知識。有關部門和駐村第一書記幫助協調銷售渠道,同成都市成華區紅楓嶺市場簽定14-20元/斤的保底銷售協議,解決了后顧之憂。到年底售出1000余只、蛋2000余個,獲利2萬余元,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致富,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為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帶好了頭、領好了路。
做實產業模式,盤活了優勢資源。積極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金融助推產業新模式,貧困戶將“產業扶持基金”借出后入股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按入股本金8%的比例優先為貧困戶分紅,借款期滿由合作社償還貧困戶借款本金。同時,合作社贈與村集體經濟組織5%的股份分紅,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16年,冷磧鎮尖茶坪村全村66戶農戶加入“瀘定縣壯志奔康養殖專業合作社”,18戶貧困戶每戶借支產業扶持基金1萬元入股,村合作社建成了藏香豬放養基地20畝、投放豬種260頭,年底18戶貧困戶每戶分紅800元。(瀘定縣財政局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