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3年12月04日
一覽
●白玉縣地處川藏結合部,四川西部邊陲、金沙江之濱,全縣有3條出境道路,但路網體系不健全,交通基礎設施極差,是甘孜州最為偏僻、邊遠的縣,距州府康定622公里,距省會成都998公里,受偏遠地理位置影響,全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去年7月,武侯區(崇州市)援藏隊進入白玉以后,40名援藏隊員分赴當地組織、政法、教育、衛生、審計、交通、建設、發改、財政等一線部門專業技術和行政管理崗位,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扎實開展援助工作。
●對口援助期間,武侯區目前到位援建資金4460萬元,實際撥付項目業主資金1990萬元。其中,專門設立2000萬元的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以打造“七大惠民產業示范基地”為突破口,以產業發展帶動白玉民生改善,2012年白玉縣財政收入突破億元,成為甘孜州北路的經濟領頭羊。
●同時,還實施頭雁工程,培訓當地干部人才,并創新機制,出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辦法》。目前,在建設鎮試點建設的“一辦四中心”為當地農牧民提供基本政務服務,給當地群眾提供了便利。
■ 成都日報記者 鄭瑩瑩
>> 白玉,在藏語里是吉祥圣德的意思,這個地方很美麗,卻很偏遠,無論是國道317還是318都無法直接抵達。
不過,來到這里就會發現,白玉的人們,待人友好得出奇,也熱情得出奇。如果是在路上碰到援藏干部,他們就會像看到親戚一般,攀談、拉家常。若你走到他們的家門口,他們就會把平時舍不得吃的水果洗干凈,端出來請你嘗嘗。即便是與他們素不相識的記者這樣的陌生人,只要聽說是成都來的,他們也會主動過來握手,用夾雜著藏語的漢語一直說“感謝你們來幫助我們。”
在白玉短短的采訪之行,記者竟然也習慣了被當地熱情友好的群眾當做親人。但心里總在揣測,白玉群眾怎如此熱情?他們對成都來的人感情怎如此之深?
藏區實錄>>>
帶泥的蘿卜作為禮物
見到援藏干部農牧民就連連說“卡卓”
9月15日,記者隨武侯區(崇州市)援藏干部一起,從白玉縣城出發,大概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建設鎮扎盤村。這里以前遍植青稞,但現在村子里有14戶村民已經在嘗試種植大棚蔬菜了。
“沒啥事,我就是路過來看看。聽說這幾天蔬菜賣得特別好哇?”剛到大棚門口,看到負責這14個大棚管理工作的四郎出來,武侯區(崇州市)援藏工作隊領隊馮勝就開始跟他拉起了家常。“還可以,今天都有1000多元!”四郎笑得特別燦爛。“走哇,我們到地里再看看!”他們一起鉆進了大棚。馮勝和四郎一邊看,一邊交流起種菜的經驗來,他蹲下身子,認真地看每種蔬菜的長勢,計劃著明年春節以后把大棚蔬菜在當地推廣至100戶的規模。
就在這時,幾個村民也快步跟了進來,他們有的手里拿著剛從地里拔出來的蘿卜,蘿卜身上還帶著泥,估計有十幾斤重;有的用衣服兜著好幾個紅紅的西紅柿;口里都大聲喊著:“卡卓、卡卓、卡卓!”原來,這幾位就是大棚蔬菜的主人巴擁、四郎曲珍等。負責幫助當地群眾建蔬菜大棚的援藏干部關運生告訴記者,“卡卓”在藏語里意思是“謝謝”,這些漢語不太好的白玉群眾,每次見到他們,就跟見到親戚一樣親切,還要拿出最好的食品和禮物,喊著“卡卓”“卡卓”表達謝意。
這一幕,就像是故事畫面一般印在了記者心里。而在白玉,像大棚蔬菜項目這樣迅速幫助村民致富并帶動產業全面發展的項目有7個,每一處,都有這樣的故事正在演繹。
武侯區對白玉縣的對口援建中,根據當地縣情實施了七大產業扶持項目。其中有藏藥材種植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00萬元,目前已種植的330余畝藏藥已經結出果實,項目可有效帶動當地40余戶156人增收致富;還有優質馬鈴薯種植基地項目,該項目投資100萬元,今年3月開始播種,8月產出30余萬斤,帶動當地176人增收;此外還有牦牛養殖和帳篷城建設、藏式民居接待建設項目、民族特色手工業項目和林下資源加工業項目,這些項目在白玉都非常受歡迎,每到一處,記者聽得最多的一個藏語詞匯就是“卡卓”。
12年援助情誼的傳承和發揚
促成甘孜州北路的經濟領頭羊
在各個援助項目的現場,除了能感受到當地群眾極大的參與熱情和真心實意的感謝,記者也發現,正因為當地群眾都很支持、積極主動參與,援藏干部在白玉開展的每項工程都很順利,項目取得的成效也很大。
自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啟動對口支援藏區工作以來,成都始終把對口援藏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立即按照統一部署建立起對口支援的相應工作機制。從去年7月武侯區(崇州市)援藏隊進入白玉也就一年出頭的時間,白玉的群眾,怎會對他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一了解,原來武侯區與白玉縣之間已經有12年的援助情誼了。從2001年開始,在這12年間,武侯區派出大量的教師、醫生和機關干部來支援白玉。先后總共有104名優秀教師來到這里支教,在當地最好的白玉中學里,還創辦了三個“武侯實驗班”,由武侯區選派出24名教師執教實行“包班”教學,為白玉的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氛圍。此外12名醫德高、技術精、經驗豐富的衛生技術骨干來支醫期間,白玉有近萬人次接受義務診療,有2080名困難群眾得到及時的醫療救助。12年的日積月累,當地群眾都對這群“成都來的人”印象深刻,對他們的無私奉獻發自內心地感謝。
去年武侯區(崇州市)援藏隊進入白玉以后,他們扎扎實實在這里開展各個援助項目的工作,不僅是繼承這已累積了12年的援助情誼,更是將這12年來積淀的群眾基礎越積越深,他們與白玉群眾之間的感情也越積越深。40名援藏隊員分赴當地組織、政法、教育、衛生、審計、交通、建設、發改、財政等一線部門專業技術和行政管理崗位,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扎實開展援助工作。不僅是帶來資金、帶來項目、帶來技術、帶來人才,而且他們用扎扎實實的工作,讓當地的干部群眾看到,這群人這一年多來在白玉一直用心、用情、用力投入援助工作。
也正是因為如此,切身感受到“這群成都來的人”身到白玉、心到白玉、情到白玉、力到白玉的當地干部群眾,在推進白玉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這條路上,自始至終都與援藏干部并肩努力,當年底,白玉縣財政收入就突破億元,成為甘孜州北路的經濟領頭羊。
就這樣,白玉的干部群眾對援藏干部越來越信任、越來越認可,武侯區在白玉開辟的這條群眾道路,也越走越寬。
走進白玉>>>
關于家的更深層次意義
在白玉,記者看到了很多從來沒有看到的事情。
剛剛進入白玉縣縣域,就看到前方有4輛從成都駛來的汽車陷在了泥濘的泥巴路上,但很快,周圍的群眾就來幫忙,十幾分鐘后,道路就通了。
來到建設鎮,只是走進試點建設的便民服務中心看看,住在附近的群眾就從家里拿出潔白的哈達為我們圍上,送上真誠的祝福。
而在援藏干部的辦公室,記者看到墻上每個援藏干部的名字下,都貼了十多張他們與白玉當地群眾結對子的“合家歡”照片。原來,每個援藏隊員在白玉都有十多戶“窮親戚”,照片上記錄的,多是他們“一大家人”一起歡笑的瞬間。
聽說,在剛來白玉兩個月時,援藏工作隊有兩名女隊員曾經因為想家而在大庭廣眾之下號啕大哭,可現在,她們對家鄉的思念全部都化為對白玉的奉獻。現在記者看到的,是援藏干部已然完全融入白玉,而當地群眾也待他們親如一家了。一年多,武侯區(崇州市)援藏工作隊40名援藏干部在白玉傾力又傾情,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為當地的干部群眾生活帶來巨大改變。一年多來,他們又總是被當地干部群眾最真誠與樸實的感謝所包圍,讓他們以往思念、煎熬的淚水變成了感動、幸福的淚水。
“我想,我們在白玉找到了家的更深層次意義。”援藏干部這樣告訴記者。的確,在白玉,記者看到,援藏干部已經把白玉當成了第二家鄉,他們為這個家付出著,同時也在這里收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