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9月23日
◎中共爐霍縣委書記 伍強 爐霍縣人民政府縣長 巴登
70年艱苦奮斗、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爐霍縣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尤其是經歷了1973年2月6日7.9級大地震后,爐霍浴火重生,干部群眾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城鄉面貌日新月異,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成為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爐霍縣抓住脫貧攻堅不放松,傾力抓實產業結構突破性調整,努力在農牧民增收上有新提高;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著力點,努力實現在制約發展進步和致富奔康瓶頸的基礎設施上有新提升;加力拓展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路徑,樹立綠山、綠水、綠地的生態理念,努力打造醉美爐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產業突破、全域旅游、依法治理、堡壘建設五場硬仗,扎實抓好“穩增長、惠民生、抓改革、促開放、保穩定、防風險”各項工作,全縣上下勠力同心、超常付出、奮勇爭先,在狠抓大事上凝聚力量、在搶抓機遇中謀求發展、在真抓實干中排難奮進,全縣呈現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事業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干部群眾奮發有為的生動局面。
爐霍縣以脫貧奔康統攬全局,農牧民群眾幸福感持續增強。2018年整合投入4.4億元實施121個項目,實現省定25個貧困村489戶2023名貧困人口脫貧退出任務,提前啟動實施了2019年16個貧困村374戶1518人達標任務。
緊盯目標任務,緊扣退出標準,推進實施154戶627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1個貧困村112.31公里通村公路建設,解決25個貧困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11個村日常生活用電。新建聯通基站30個;投資230萬元,新建電信光纜72公里,基站12個;落實移動“寬帶鄉村工程”,實現通訊信號全覆蓋。新建14個、改建5個貧困村“一園三室”,完成74.76公里入戶硬化路、1257戶“五改三建”,安裝804盞太陽能路燈。
落實對口援建,有序織好脫貧網。2018年,到位錦江援建資金2616萬元,實施項目24個,社會捐贈折合人民幣近360萬元。2018年,廣東對口支援項目到位資金2506萬元,實施援建項目10個。
保持專注發展定力,縣域經濟再上新臺階。2018年,爐霍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7億元,增長7%。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6萬元,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3萬元,增長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2億元,增長11.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467萬元,同口徑增長5%。全年實施項目143個,年度完成投資7.91億元。
全域旅游明顯增色。深入實施“旅游+”“+旅游”戰略,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水平,2018年接待游客3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6億元。創建申報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2個,20戶省級民宿達標戶和1個省級特色業態經營點,建設完成旅游廁所8個。
招商引資明顯提質。2018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個,完成投資2.74億元。組織縣內6家企業參加“第三屆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會”“第十七屆西博會”、廣州市“嘉年華”農特產品展會等,簽訂長期供貨協議4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民生改善得到新提升。投入3700萬元,全面改善辦學條件;投入3122萬元實施15年免費教育;為396名普通高中學生發放助學金39.6萬元,為364人次建檔立卡中職、專科、本科學生發放補貼40.95萬元,為1381名學生發放教育扶貧救助金172.06萬元,為282名大學生發放助學貸款220.84萬元。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爐霍籍1名學生被中央民大附中錄取,2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1名考入北師大。
衛計事業加力推進。2018年,全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合率達100%,貧困人口個人支付控制在5%以內;完成全縣987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免費健康體檢;加強基礎設施及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完成25個貧困村衛生室建設,投入2675萬元的包蟲病康復治療中心即將投入使用,投入1200萬元的縣婦計中心和1500萬元的藏醫院醫技樓開工建設,深化縣藏醫院與州藏醫院醫聯體合作,新增289萬元醫療設施設備,著力打造康養中心;縣藏醫院創建“二級甲等”民族醫院通過驗收;對2.13萬人次實施了免費包蟲病B超篩查;抓實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落實1000元/人的定額補助,住院分娩率達98.5%,無孕產婦死亡。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2018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595人,新開發公益性(類)崗位1020個;轉移農村勞動力3600余人次、收入達6450萬元;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6%;勞務技能培訓24期866人次,爐霍縣鮮水源農業開發公司成為全州就業扶貧基地之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支出1332.16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支出1878.26萬元。差額發放低保金1311萬元,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各類資金830.95萬元,發放醫療救助152.33萬元。為128人次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對象發放愛心慈善救助金94.35萬元。
爐霍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今的爐霍,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2018年,72個易地扶貧搬遷戶、10個自建農戶采用新型材料和框架結構建房,試點建設夯土結構活動室1個,在8所學校3座寺廟推行新能源替代傳統薪炭柴改革行動;兌現生態補償資金5494.58萬元;切實抓好“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工作,扎實開展“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選聘809名生態護林員和濕地管理員;偵破涉林案件13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爐霍縣城鄉建設呈現新面貌,2018年,總投資2700萬元,全面完成20個村新村扶貧建設項目,1138戶農房提升和150戶藏區新居建設;已建成幸福美麗新村95個,創建四好村省級2個、州級51個、縣級64個;強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章建筑9847平方米、76處,風貌提升整治1.75萬平方米;總投資近2億元,開工建設爐霍縣望果大道東干段道路工程、城市風貌提升打造工程、100套鄉鎮干部周轉房等;總投資7485萬元,完成郎卡杰路及望果大橋工程、省道350線、國道317沿線圍墻風貌改造工程。
加快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四通八達、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投入1.4億元,完成羅宗片區通鄉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工程)72公里建設;投入1.4億元,建設重點項目72個,新(續)建313公里通村通暢公路;投入8739.67萬元,新建宜木鄉蝦拉沱村等29個項目139.64公里的通村公路;投入1339.03萬元實施54.33公里安保工程;投入486.6萬元,開工建設泥巴鄉朱巴村格卡大橋。
投入1212萬元,完成6個鄉鎮12個農網改造升級項目;投入803.6萬元,完成斯木鎮、宜木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投入756萬元,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受益人數2041人。
“飛地經濟”助民增收效益顯著。2018年建成大棚100棟,“飛地”產業已覆蓋全縣88個貧困村(每村2棟)和24個非貧困村(每村1棟),實現每個貧困村分紅收入6萬元、非貧困村分紅收入3萬元,2018年度分紅620萬元,9879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627元;帶動就業120余人,實現勞務收入420萬元;園區附近群眾流轉土地實現收入37.5萬元。
抓住雅礱江流域百公里產業帶發展機遇,采取“飛地”“反租倒包”等模式,成功打造田園風光+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產業示范帶。在仁達、斯木等地建設2萬畝油菜產業帶,帶動30個貧困村390戶貧困戶增收;在雅德、朱倭等地建設2萬畝青稞連片基地,總產值1093.54萬元,實現效益913.89萬元,項目區戶均增收3054.4元;在仁達、新都鎮等地建設6個成片(3鄉16村)“杏花村”,種植杏花17萬株,帶動5個貧困村76戶貧困戶增收。
立足“一區一特色”“一鄉一產品”,宗塔鄉生態度假帳篷村年收益18萬元,宗麥鄉畜產品生產加工人均增收900元,仁達鄉蜂蜜銷售30萬元,泥巴鄉野生菌加工15噸。
展望未來,爐霍各族群眾信心滿懷,將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思想“總開關”越擰越緊。爐霍縣以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抓好縣域經濟,書寫美好篇章;切實抓好民生保障,提升農牧民幸福福祉;切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切實抓好產業升級,打造轉型試點;切實抓好依法治理,筑牢發展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