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砥礪奮進寫華章

甘孜日報    2019年09月29日

遠眺大蓋產業園。

青山掩映拉日馬。

百姓歡歌頌和諧。

宜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一角。

◎縣委中心報道組 周權 安子子拉 向保林/文 文鑫/圖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一番接續攻堅,一番協力克難,如今,新龍上下正以“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英雄氣概向深度貧困村寨的最后堡壘發起了猛烈沖刺。一份份頻傳的捷報,一張張喜悅的臉龐,一曲曲動情的歌唱,分明是在述說著新龍攻堅克難的精彩故事——

產業富民唱新歌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頭版頭條”,產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地處高山峽谷中的新龍,既無區位優勢,更無優勢產業可言。“一個背篼裝不下,一輛汽車裝不滿”,產業發展的舉步維艱,曾讓深陷貧困中的新龍人一籌莫展。然而,伴隨著超過10億元的項目投資、近13億元的財政涉農資金和5608萬元的援建資金的到點到位,如今,“一圈兩帶三片”的產業發展思路早已落地生根,投資4185萬元的“一園一場三基地”產業發展布局業已開花結果。

9月24日下午,筆者驅車來到距縣城37公里的宜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可控化溫室大棚里,海椒、西紅柿等十幾個品種的蔬菜長勢喜人。園區負責人鄢樹權笑容滿面地說:“這個園區是宜賓對口援助新龍打造出來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采取“專業合作社+園區+農戶”的經營方式,形成了從技術、生產、加工到物流的產業鏈條。別看面積只有120畝,但‘種養加’一條龍、‘農旅文’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讓園區前景特別看好。”

陪同采訪的縣農牧局總農藝師馬春芳告訴筆者,園區內年產各類蔬菜23萬公斤,出欄藏豬1000余頭、藏雞3000余只,再加上餐館、超市、電商平臺等的收入,年總產值突破了300萬元;通過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化試驗示范推廣優良品種13650畝,總產值達2440萬元,每畝為農戶增收800多元;周邊10個貧困村的專業合作社,將500萬元集體經濟投入園區建設中,每個貧困村年終可保底分紅為8.5萬元;園區每年培訓新型農牧民1500余人次,引領帶動縣域5個鄉12個貧困村,形成了“種養加”一條龍、“農旅文”一體化的新型產業圈。同時,園區為周邊50多名貧困群眾提供了季節性就業崗位,每人每天120元的務工收入,特別是在務工中學到的種植技術,讓貧困群眾獲得了“雙豐收”。

采訪中,正在園區務工的德麥巴村村民貢布激動地說:“在園區務工,不僅一天有120元的收入,而且還能學到種植、養殖技術。我家里的種地收入至少比以前增加了3成,養殖業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我一個月在園區掙一兩千元不成問題,一家5口人人均收入上萬元也不成問題。既然政府在一門心思幫我們,自己更要使勁出力,這好日子一定不是等出來的、靠出來的、要出來的、懶出來的,而是靠勤奮實干出來的。”

把“等”“靠”“要”“懶”的惰性轉變成了向貧困挑戰的沖天干勁,新龍縣委、縣政府及時將有能力的貧困村和貧困戶連接在一條條特色產業鏈上,其輻射、帶動與示范效應即刻顯現出來,博美鄉德麥巴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去年該村200畝優蓉紫芋5號馬鈴薯種植基地出產紅心馬鈴薯9萬公斤,銷售收入達60萬元,帶動全村人均增收900余元,集體經濟收入達12萬元。

當然,“一園”不僅僅只是宜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以打造農旅融合體為目標,以麻日鄉巴河、麥壩、得壩三個村為依托的措卡農莊建設正緊鑼密鼓,開門迎客指日可待;“一場”,就是在拉日馬鎮扎宗村新建改建兩個牦牛養殖集體牧場,新建牲畜暖棚197座、打貯草基地9600畝,如今年飼養牦牛800頭的集體牧場運轉有序;“三基地”,就是在大蓋鎮尺措村和大蓋村、博美鄉仁乃村、麻日鄉措卡農莊建成1460畝油菜花觀光基地,在繞魯鄉相堆村建成300畝優質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在子拖西鄉建成13萬袋吊栽木耳種植基地。如今,“三基地”已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貧困村退出不是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如何確保退出后不再返貧且能穩定致富,那才是攻堅的核心和關鍵所在。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縣委、政府不失時機地大力實施退出村主導產業培育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2萬畝,新建或改擴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小區)1個,力求形成年出欄各類畜禽4.575萬頭(只),以穩定增加群眾收入;投資6678萬元,引進食用植物油深加工企業1家,培育格桑花商貿公司等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19個,組建益農信息社17個,創建農業科技示范戶270戶……

在博美鄉仁乃村,孫平在租用的村旅游服務中心開辦了可同時接待100人的農家樂,每當旅游旺季,紛至沓來的游客,讓他忙并快樂幸福著。與此同時,以車厘子和脆紅李種植為主的庭院經濟正風生水起,兩三年后將會給農戶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在樂安鄉卡娘村,在色威鄉谷日村,在子托西鄉當巴村,呈現出諸如此類的“產村相融、產村一體”的良好發展態勢。

眼下,以“一村一產業、一鄉一品牌”為目標的特色產業培育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正在新龍風風火火地展開,“一園一場三基地”正聯袂上演著新龍產業發展的連臺好戲。

百尺竿頭勤跨越,萬里征程亦可期。如今,在新龍,一場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脫貧攻堅戰正在廣袤大地上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進,讓如期脫貧、圓夢小康的愿景正在成為漸行漸近的美好現實。

文化惠民唱心歌

9月24日傍晚,正在博美鄉德麥巴村農家書屋看書的村民莫恩樂呵呵地對筆者說:“我村是新龍有名的‘鍋莊之鄉’,至今完整地保存著藏區最古老年節風俗‘新龍十三節’。村上有兩個文化旅游廣場,每天傍晚時分,村民們都會自發到廣場上跳舞,這日子就像是城里人的生活!”

“各位父老鄉親,今天專家要講授的內容是‘潤育工程’五大行動,希望大家認真聽、仔細記,有什么不懂地地方一定要虛心請教。”在村委會主任羅多的主持下,夜校授課開始了。在一個多小時的講解中,村民們不時舉手提問,專家言簡意賅地進行解答,現場學習氛圍濃厚而活躍。

8時許,當筆者來到農家書屋時,發現這里有十多個村民正在看書。據村支書白馬尼麥介紹,作為縣上的首批脫貧村,這兩年,村上種良種青稞、紫皮洋芋、養藏雞和藏豬的農戶一家比一家多,大家只要一遇到難題,都喜歡到農家書屋和“云圖書室”尋找答案。“金屋銀屋不如咱農家書屋”的順口溜在該村幾乎家喻戶曉。隨即,他拉著筆者來到“智慧書屋”:“這是我們的‘云圖書室’,只要掃描二維碼,不僅可以看到書屋里面的全部書籍,而且全國所有加盟書屋的書也能免費看啦!”

在緊鄰“智慧書屋”的村廣播站。白馬尼麥指著眼前的這個柜柜說道:“這可是價值3萬元的‘寶貝’,只要打開它,四個高音喇叭就能覆蓋全村。眼下,正值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播的內容大都是發展成就、變遷故事、百姓感恩、傳統歌曲。當然,安全用電、科學避險、生活常識、健康知識之類的東西,也是廣播的重要內容。反正,每天早、中、晚的三次廣播,從來沒有間斷過一次。如今,村民每天聽廣播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22日上午,筆者驅車來到距離縣城70公里的尤拉西鄉尤拉西村。烈日下,十七八個村民正在村“核心價值示范廣場”澆鑄混凝土。偌大的文化墻上,精心制作的宣傳內容格外引人注目: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愛黨愛國、誠信包容、孝善為先、感恩奮進”的村民精神,到“孝善立村、依法治村、生態美村、文旅興村、產業富村”的發展思路;從“保護環境用加法,越加越美、治理污染用減法,越減越少、致富奔康用乘法,越乘越快、革除陋習用除法,越除越新”的加減乘除,到“家庭和睦、鄰里融洽、喜事儉辦、婚事新辦”的文明新風;從“凡事守法、遇事找法、辦事依法”,到“打架尋仇害處大、依法辦事好處多”的法治宣傳……

正當筆者看得津津有味時,村支書則馬突然走到跟前說道:“村活動中心的農家書屋、遠程教育室、廣播室、農民夜校、衛生室、調解室都已經全部弄好了,再過幾天,我們就要安裝健身器材和籃球架了。村上組建的舞蹈隊、籃球隊、合唱隊,這段時間正在抽空操練,今年國慶時就能排上用場了。業余文化生活多了,村民們喝酒打牌現象基本消除、鄰里矛盾明顯減少。即便發生矛盾,人們也會在推心置腹的溝通之后,很快變得和顏悅色、心平氣和。這就是精神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收獲與欣喜。”話音未落,他哈哈大笑起來。那爽朗的笑聲,那激動的表情,讓人為之動容。

“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群眾參與是關鍵,他們既要當觀眾又要當演員,只有這樣才能把文化‘種’下去。”縣政府副縣長金平深有感觸地說,近年來,新龍始終堅持以實施“潤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投入文化惠民資金5000多萬元,著力打造了風格各異的群眾文化品牌,引導群眾從“觀眾”向“演員”轉變;在開展群眾性宣講和“四下鄉”等活動的同時,千方百計挖掘和提升鄉土藝人,使之更好地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這一系列務實舉措,確保了該縣從“管文化”向“送文化”、“扶文化”、“種文化”的華麗轉身。

農牧區文化小廣場,搭建起來的“大舞臺”,無疑激活了農村文化的一池清水。目前,全縣各個鄉鎮和不少村都組建了群眾業余文化演出隊,一年四季幾乎是“天天有歌舞、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季季有高潮、場場都精彩”。如今,農牧民群眾的娛樂活動多了,鄰里間的糾紛少了;謀發展求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閑的人少了……這正是該縣實施“潤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帶來的嶄新變化。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采訪中,縣委書記澤仁汪堆告訴筆者:“實施‘潤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既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又是精準扶貧的內在要求,更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我們一定要把‘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好地激發全縣干部群眾緊扣州委總體工作格局,持續給力實施‘六大戰略’,精準發力推進‘三創聯動’和鄉村振興,用洪荒之力決戰脫貧摘帽,確保脫貧提速、發展提效、民生提質,以優異的成績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上一篇:勤勉奮進寫擔當
  • 下一篇:感恩奮進寫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