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14日
鄉城田園風光。
鄉城葡萄“釀”出致富酒。
鄉城蘋果正在裝箱。
◎鄉城縣委中心報道組 馮廣 何才華 文/圖
11月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官網推出了關于擬批準11家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公示,我州鄉城青德藏鄉田園景區榮耀上榜。
這是鄉城縣發展旅游產業結出的累累碩果。
近年來,鄉城縣發展富民產業,從生態農產到特色旅游、從藏鄉田園到光伏矩陣、從“提籃小賣”到產業“長廊”……產業發展顯生機,入眼風景競豐盈。
聞聲而動,萬物生長。鄉城,正演奏著一部宏大激揚的產業發展協奏曲。“鄉城產業號”正駛上業興民富的快車道,迎著浩蕩東風急速前行。
生態農產成名片 藏鄉田園舒畫卷
陽光和煦,鋪展一片燦爛,一樣燦爛的還有鄉城群眾臉上的笑容。11月11日,鄉城縣青德鎮熱宮村上壩120畝釀酒葡萄示范種植基地。村民正在有說有笑地采摘葡萄,累累果實充盈著甜蜜的味道。
田間管理員洛絨益西介紹,鄉城縣現有釀酒葡萄示范種植基地面積500畝,產葡萄250噸、產值達200萬元。
正在采摘葡萄的熱宮村村民擁忠告訴筆者,她家有7畝土地租賃給亞丁紅酒莊種植釀酒葡萄,每畝獲得土地租賃費用1500元,她在葡萄種植園打工,每天100元、每年打工100天,兩項相加收入達2萬余元。
“原來種玉米、青稞,每畝地收入就七八百元;現在把土地租出去,收入翻了番,打工還有一大筆收入,輕松多了?!?忙在園里、甜在心里,擁忠現在已熟練地掌握了種植技術,種出了鄉城“最甜”的葡萄。
機器轟隆,亞丁紅酒莊葡萄酒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對“擁忠們”種植出的“最甜”葡萄進行揀選、洗滌、粉碎、入罐、儲存。亞丁紅酒莊生產負責人冷恩洛絨介紹說,釀酒葡萄產業覆蓋鄉城縣3個鄉鎮4個村137戶近 1000人,實現人均增收2000余元;酒莊年產亞丁紅紅酒100噸,產值2500萬元;“亞丁紅”已成為各高端商務平臺的“座上賓”,年年賣脫銷。
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摘下一個,一口咬下去,甜到心里。11月12日,海拔3450米的鄉城縣帶頂通萬畝果園里,100余名村民正在忙碌地采摘、戴網套、貼商標、裝箱。從成都來的收購商的卡車正準備把鄉城蘋果運往各地。
鄉城蘋果以色澤艷麗、香味濃郁、便于儲存而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鄉城縣德園經濟林果公司負責人周軍告訴筆者,共種植鄉城蘋果4000畝,今年有600畝掛果,產量達60萬斤、產值達180萬元;再過3年,4000多畝蘋果將進入盛產期,年產量將達到320萬斤。原生態的鄉城“糖心蘋果”早已自帶“名片”,引來成都、重慶、深圳、昆明等地的企業上門預定,“鄉城蘋果俏得很,不愁銷路”。
4000畝蘋果園用工量最多的時候可達300余人、最少的時候每天20余人,年支出務工工資170萬元,務工群眾每年都有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的收入。不少群眾在果園里學到技術后,利用荒坡地發展起自己的蘋果種植園。
針對蘋果發展規模,果園旁建設了儲量300萬斤的冷鏈庫,蘋果收獲季對周邊群眾種植的大量蘋果進行收購儲存,在盈利的同時,讓群眾種植的蘋果不愁銷路,讓蘋果種植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產業。
不只是“低頭種地”,更是在“抬頭看路”。鄉城縣科學規劃產業發展,按照“南種北養”的發展思路下,從空間上布局產業發展,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確立了“一鄉一主導業、一村一品牌”,各鄉鎮結合優勢資源、形成各具特色畜、糧、油、果、禽、菜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按照市場需求錯位發展、差異發展,推動常規農業向特色農業轉變。
以規模強優勢,以規模樹品牌,以規模增效益。按照規劃,鄉城縣核桃種植面積達20000畝、葡萄種植面積達500畝、藍莓種植面積達500畝、藏豬存欄5萬頭、藏雞存欄5萬羽。該縣先后建成了青德10000畝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青麥2000畝中藏藥基地,尼斯500畝藍莓基地,釀酒葡萄產業基地、白依藏豬國家級種源保護區、藏雞品種保護養殖區等農特產品基地。目前,全縣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各類專合組織99個,在致力于農產業發展和農產品加工中,一批本土企業得到發展壯大,農民在種養殖場務工學到了實用技術。鄉城生態農業產業正逐步實現集約化、市場化、生態化、專業化、一體化、規模化,成為產業發展“大藍籌”,走上良性發展的上升通道,一條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畫卷在徐徐鋪展。
特色旅游筑“風景” 萬眾矚目香巴拉
11月12日上午9點,暖暖的陽光灑進了鄉城縣青麥鄉巴吾村康薩莊園。村民阿著木呷正忙著招待從珠海來的游客梅海明夫婦享用午餐,農家飯、藏式小菜,客人吃得很開心。梅海明說:“康薩莊園很出名,我是慕名而來的,果然名不虛傳?!?/p>
康薩莊園是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的著名民宿酒店,也是鄉城發展特色旅游的成果。2013年,阿著木呷騰出家里的三間臥室,搞起了小規模的民居接待?,F在康薩莊園規模已經達3000平方米,有客房25間。周邊雪山環繞,山下碩曲河嘩嘩流過,數千件祖祖輩輩流傳下來、承載著藏民族文化的各類藏品吸引著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每年可為阿著木呷帶來70多萬元收入。
阿著木呷富了,“龍頭”效應迅速凸顯出來。為了更好發展民宿經濟,在政府的扶持和阿著木呷的帶動下,該村24戶村民加入了民宿服務行列。將種植的蔬果賣給阿著木呷家,或在阿著木呷和政府的指導下發展民宿,村里家家都吃上了旅游飯。
鄉城縣被稱為“康巴江南”。遠離浮華的白色藏房、廣袤無垠的田園藏鄉、經風歷雨的菩提古樹,變幻多彩的藏地陽光,淳樸好客的康巴人家,藍天白云和潔白哈達,鄉野間的鳥語花香,這是鄉城獨有的魅力。自然風光旖旎俊秀,民俗風情多姿多彩,使得這片神秘的香巴拉凈土成為了褪去繁華、返璞而歸真的野奢之地。
近年來,鄉城縣深度挖掘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腹心地帶地理優勢,走“農旅結合、產村相融”的特色旅游發展路子,打造藏鄉田園旅游目的地,以全域旅游帶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成為香格里拉旅游環線游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11月13日,漫步在青德鎮仲德村,別具一格的“皈院”矗立在藏香田園間,顯得十分光彩奪目。住在皈院的錢萍女士來自廣東,她感嘆到:“在凈土香巴拉鄉城,我找到了詩與遠方!”
2017年,鄉城縣旅投公司以租賃的形式,與青德鎮的農戶康則達根簽訂20年租約,成立了“皈院”藏香田園民宿。鄉城縣旅投公司投資200余萬元,將閑置的藏房三層、四層和庭院進行改造,重新設計布置了臥室、觀景陽臺、休閑吧等。
在改造之后的白色藏房院落里,有特色的山景房、視野開闊的觀景窗、可以沐浴藏區陽光的觀景陽臺,潺潺的溪流,山間的鳥語和花香,無一不展現“康巴江南”遠離喧囂的純凈美好。在房屋內部,現代化的元素將高品質的生活與藏區風光完美的融為一體,入住民宿的游客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又能更好地了解香巴拉文化。
一期火遍市場,二期迅速面世。在整個二期里,數棟嶄新民宿隱藏在一個小果園里。藍天白云、遠山近樹,小橋流水,一方鏡湖,成為高端民宿群落生動的注解。
典范帶動,跟隨者眾。引山泉、架小橋、養鯉魚,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引人入勝。像七湖花園這樣的農家民宿在縣城有二十余家。七湖花園老板楊洪霞表示,時代在發展,民俗接待必須考慮功能性和舒適度,實現全方位和高品質服務。
風景成為“錢景”,“美麗經濟”在鄉城蓬勃興起。2018年,鄉城縣共接待游客約5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5億元。,創歷史新高。如今,青德鎮藏鄉田園青德藏鄉田園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更是為鄉城旅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鄉城縣委書記曹建奎說:“全域旅游,既是美美與共,更是各美其美。鄉城以獨特的旅游形態,保護了游客的感受,也保留了本地群眾的幸福,是最好的旅游產品。在保護原生態、保衛原文化、保留原住民、保持原產物的狀態下,分別實現了游客和居民身心的幸福融合?!?/p>
“金色”光伏添活力 群山向陽鑲彩屏
11月13日,海拔4000米的正斗鄉正斗村正斗壩子草場,鄉城光伏電工程基地,數十萬塊安裝好的深藍色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板沐浴陽光,整齊列陣,蔚為壯觀。
數十萬塊太陽能光伏電板縱橫大草原,鋪設出鄉城發展的神奇的夢想。鄉城光伏電工程基地規模為光伏電和風電共400萬千瓦,工程投資17億元、裝機21萬千瓦、占地6500畝?!疤柲苁侨≈槐M、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正斗壩子海拔高、光照強,光照時間能達到10個小時,比其它地方足足多了4個小時,有了這樣好的資源條件發電,可以為鄉城造福、為百姓謀利?!眹译娏ν顿Y集團下屬的鄉城新能光伏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濤告訴記者,裝機21萬千瓦的光伏電工程年發電量可達3.36億度電,可實現年產值近2.5億元。
昔日荒山放牛羊,今日“金山”種“太陽”。光伏電的神奇讓鄉城群眾備受鼓舞,正斗鄉普龍村貧困戶格絨曲扎高興地說:“只要有太陽曬著,就能發電變錢,就能給我們帶來利益。這個光伏電啊,真是一個‘金’太陽?!?/p>
格絨曲扎說這話確實是深有體會,因為光伏電的建設給讓鄉城群眾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大紅利。格絨曲扎以前沒有打過工,光伏電工程基地建設開展后,他在縣、鄉組建的“金孔雀”勞務公司的支持下,拜師學藝學會了開挖掘機,花18.3萬買了一臺挖掘機在光伏電建設工地務工?!拔乙粋€月有1萬8的收入,這是以往做夢都想不到的收入?!睋榻B,以前全村會技術的只有兩人,現在普龍村有13人會開挖掘機、9人會開大車。
“從正斗光伏電項目工程建設以來,推行務工扶貧,兩村162戶,戶戶都有務工人員,村民務工所得達到500萬元。剩余勞動力輸出、實用技術培訓、集體經濟培育等各項工作有了長足發展,實現了普龍、勒斗兩村牧民群眾家門口創收?!闭粪l鄉長扎仁多登介紹說。
不只是暫時的就業,更有長遠的利益。
光伏電建設租賃牧民草場,租金為每年100元/畝,租賃草場達6500畝,草場租金達65萬元。因為整個光伏電項目工程屬于“飛地”項目,建設指標涉及鄉城、德格、色達、石渠、新龍、康定諸縣(市),除去其他縣(市)指標,兩村每年每戶草場租金收入可達3500元。
光伏電項目工程的建設還實現了“志智雙扶”。通過參與光伏電建設,為兩村鍛煉了一支建設隊伍,這支隊伍能吃苦耐勞,并逐步掌握了建造技術,能承擔一定基礎設施建設,既增加了收入,又學會了致富技能;群眾在參與建設中逐步改變了好逸惡勞的陋習,并學到了致富技能,有了強烈的法治意識和市場意識,激發了廣大牧民群眾的內生動力。
改變看得見,改變意義深遠。兩村牧民群眾“脫胎換骨”,一個工程富了一方百姓,一個工程變了一方百姓。
21萬千瓦裝機光伏電,除正斗正午公司5萬千瓦裝機屬于商業項目外,16萬千瓦裝機光伏電屬于扶貧項目,16萬千瓦裝機發電年收入的一部分將作為扶貧資金,惠及全州貧困戶,鄉城縣2058名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我們不僅要把正斗光伏電工程建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光伏產業帶動生態建設基地,更要發展旅游業,建成光伏觀光旅游示范基地,成為源頭活水,成為真正的陽光產業?!辈芙抗庀蜻h。
橫豎成行的光伏發電板整齊地排列著,熠熠生輝,好似一片藍色的海洋。這是豐富的能源、這是幸福的光照,正源源不斷地為甘孜、為鄉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美好幸福注入不竭動力。
采訪手記
行走在鄉城產業“長廊”,筆者感受到強勁勃動。鄉城產業挖掘底蘊,傳統產業不是“老態龍鐘”;勇于創造,新興產業更是后來居上, 新舊交織,相得益彰。
產業態勢優不優,良性發展是關鍵。鄉城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理念,全方位、多層次、高品質發展,形成活力旺盛、布局協調、結構優化、生態優美、品牌優質、人民普遍受益的發展新格局。
產業發展好不好,富民“尺子”去衡量。產業發展有勢頭,群眾從業有奔頭,鄉城以增收為核心,以規模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業高產高效為目的,多渠道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資產性收入,走出一條因地制宜、多元發展、全面見效的產業富民路子,讓群眾收獲“真金白銀”,享受產業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往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現在是“一方水土富了一方人”。在鄉城,筆者看到富民產業匯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礴力量、激發起群眾主動作為的奮斗熱情,讓凈土香巴拉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