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大山深處的幸福回響

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22日

西康明搬進新家過上新生活。

瓦孜新村新貌。

◎本網記者 馬建華/文 張兵/圖

正午的陽光灑滿雅礱江河谷,讓深秋的雅江暖意融融。19日午飯過后,記者驅車穿過兩河口電站“隧道群”,沿途,司機告訴記者,隧道內支洞太多,曾經有騎摩托車的村民因為迷路報警求助。走完隧道,建設中的兩河口電站大壩赫然入目,汽車沿著雅江縣木絨鄉瓦孜村通村公路盤山而上,雖然道路蜿蜒曲折,但已經實現了硬化,20多分鐘后,汽車達到村口,一幢幢藏式民居依山而建,村支書落布帶領記者走進村民西康明家,得知記者來訪,正在家門前蔬菜地里忙碌的西康明把記者迎進家里,向記者講述了他家的“前世今生”,幸福感、自豪感、喜悅感、獲得感寫在臉上。

西康明的家是一棟具有木雅藏式民居特色的兩層樓房,外墻用片石砌成,走進水泥院壩,鋼管隔斷的一塊地里,大白菜、蘿卜綠意盎然。家門口上掛著家庭醫生的姓名和聯系方式。一樓是臥室,沿著木梯而上,客廳里藏床、藏桌、沙發、電視柜、液晶電視一應俱全,紅色的木地板、淡雅的納木板裝飾的墻面和吊頂以及兩個大型吊燈將客廳裝飾一新,客廳隔壁是廚房,鋼爐、貼著瓷磚的灶臺和茶壺、廚具干凈整潔。溫暖幸福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是2014年才修建的新房子,當時我家享受了2萬元藏區新居補貼,我利用修建兩河口電站的征地補償款20萬元,加上采挖蟲草松茸和打工收入,花了40萬元修建了160平方米的住房。”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藏桌上擺滿了水果和飲料,西康明知足地說,他家一共4口人,都在務農,能夠有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全靠黨的政策好。

談到過去的住房,西康明黯然神傷。2013年以前,他家有兩個住房,山下的住房主要用于放牧時居住,每年要住上兩個月,其余時間都在山上居住。當時的住房不過是亂石堆砌,所謂的窗戶只有十多公分大,探頭出去都很吃力,墻面用花油布裝飾,一家人睡的是通鋪。

住房簡陋,日子過得清苦,村民以青稞、小麥和土豆充饑。“當年,誰家里養馬,藏袍里能夠摸出一個饃饃,就稱得上村里的‘大戶人家’,因為一匹馬要值幾千元錢。”西康明說,那時村里沒有小賣部,村民買茶葉鹽巴等生活必需品,要花一天的時間到雅江縣城,從山上到山下趕汽車,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然后過兩座鋼索木橋跨越雅礱江才能達到雅(江)道(孚)路坐上汽車。山路崎嶇狹窄,大多數人家買不起馬,運輸物資只有靠人背,因為山路太遠,背50多斤物資,要艱難爬行4個多小時才能到家。一趟下來,累得腰酸背痛,村里上了80歲的老人,沒有到過縣城、沒有見過汽車的大有人在。馬被摔死,人被摔傷摔死的現象時有發生。

海拔3000多米的瓦孜村冬天非常寒冷。西康明說,住房條件簡陋不避寒,他有時候就蜷縮在青稞草堆里避寒。要去一趟縣城,連一套像樣的衣服也沒有。“不說了,苦日子終于熬到頭了。”西康明的臉上露出了笑容,2013年,縣交通局把“毛路”修到了村口,今年剛剛硬化完,入戶路硬化已經申報了項目,很快就會實施。

公路一通百通,全村48戶就有41戶買了小汽車,幾十萬元的“豪車”并不少見。村民也更加講究住房質量了,有的村民到丹巴縣購買加工好的片石回來修建住房,請來漢族木匠裝修房屋、訂做家具。“以前家家戶戶養的馬如今已‘失業’,被放養到山上。有了汽車真是方便,到30公里外的縣城買東西來回也就三個小時。過年過節,家里缺啥,一個電話就能夠讓在縣城買東西的家人買回來。”西康明說,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村民有了更多時間挖蟲草、撿松茸和外出打工掙錢。

“我和弟弟在外面幫人砌墻,我只是打雜,每天150元,弟弟是石匠,一天200多元,每年只出去務工兩個月,收入3萬多元,愛人和女兒在家種莊稼和打理家務,松茸和蟲草季節再掙點錢,我是村里的統戰員,一年有1萬多元的工資,現在,每年收入5萬元左右,好的年景可以收入7萬元。”西康明說,現在安逸了,以前松茸花兩天時間才能背到雅江縣城,松茸就不新鮮了甚至爛掉,賣不上價,也不知道行情,老板壓價,收入低,現在一個電話就知道市場行情,只要一個小時就能夠運到縣城去賣,或者老板上門收購,方便得很。

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好了,看病入學也很方便。村醫會不定時為村民測量血壓,遇到不能處理的病癥會馬上給鄉和縣上簽約的家庭醫生打電話上門處理。縣醫院、疾控中心、保健院的醫生每年至少到村里來開展兩次免費義診活動,有了農村醫療保險,村民生病住院,只需要負擔很少的費用,根本不存在因病致貧的現象。山下幾公里外便是雅江縣最大的寄宿制學校——呷拉鎮集中辦學區,孩子們可以到那里接受免費教育,吃住都免費,村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高漲。“不能讓沒有文化的悲劇在我們下一代身上重演。”西康明說。

站在西康明家院壩,遠眺正在如火如荼修建的兩河口電站大壩,西康明“突發奇想”,我們村春賞花、夏避暑,風景好,兩河口電站建成后,寬闊的庫區又是一道風景,半山腰還有一個翡翠般的海子,我們木雅的建筑和美食也是一個亮點,折多山隧道通車后,從成都過來也就5個多小時,發展鄉村旅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幾年,八角樓和松茸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得很好,村民掙了不少錢,我們想前去“取經”,如果鄉村旅游能夠發展起來,我們今后的日子更好過。

談變化、謀劃未來,西康明和落布的眼里充滿了期待,這個曾經原始封閉的小山村在金秋豐收的季節里生機盎然。





  • 上一篇:推動媒體深度融合
  • 下一篇:農行甘孜支行“貸”動貧困戶精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