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2月02日
從溫托蔬菜種植管窺德格縣雅礱江上游貧困鄉鎮產業發展
菜農們收割忙。
溫托鄉大棚蔬菜長勢喜人。曹秀英 攝
◎本網記者 謝臣仁 甘孜電視臺記者 段尚銀
當記者來到德格縣溫托鄉澤仁班措家時,正是午飯時分,家里飯桌上坐滿了人,十分熱鬧,大家把酒言歡、伸箸夾菜,吃得津津有味。
這天,澤仁班措家迎來了丈夫王懷貴老家的客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藏家特產、時令果蔬,竭盡所有,繽紛呈上。
“老表、表嫂,我敬你們一個??催@滿滿一桌,牦牛肉、青稞饃饃、酸奶子都是自產的還好說,但這么多蔬菜,萵筍、黃瓜、白菜,哦,還有西瓜,都要到幾十公里的縣城去買,真是給你們添麻煩了。” 王懷貴的表弟端酒敬起主人家。
澤仁班措一下笑了起來:“老表,沒那復雜,這些蔬菜不是縣城買的,就是我們附近的蔬菜大棚產的。”
“啊!你們這也產蔬菜了?”
“產啊。一會你去看哈嘛,幾十個大棚喲!”
“以前都知道你們吃菜難,沒想到也產這么好的蔬菜,一會兒一定要去看看?!?/p>
酒足飯飽,王懷貴領著客人們來到家附近的溫拖片區現代農業園區,只見雅礱江河畔,一個個大棚整齊排列,猶如營帳,大有沙場點兵的豪邁氣勢。走進大棚,只見一行行整齊的蔬菜有的已經開出小花,有的則已經結上了豐碩的果實。
“真是大開眼界,高原上也能種出這么好的蔬菜?!薄斑@蔬菜比我們內地的還好喲!”“不是親眼看到,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薄瓏K嘖稱奇,連身贊嘆,高原產業發展讓內地客人感嘆不已。
“王大哥、澤仁大姐,來客了?!?/p>
“是啊,蘇局長、蘇經理,你們都在啊。我們來參觀參觀?!?/p>
“來,來,今天就讓我們二蘇給客人們當個解說員。”
與王懷貴夫婦對話的是德格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蘇光奎和德格縣善地威邁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蘇守英。蘇光奎是溫拖片區現代農業園區的“技術指導”,蘇守英是溫拖片區現代農業園區的“投資老板”,剛才二人正在為園區下一步發展進行探討。
“溫托現代農業園區是沿雅礱江百公里種養結合萬畝有機農業產業帶三大園區之一。目前,我縣已建成1425畝的中扎科農業園區、802畝的年古農業園區、936畝溫拖農業園區,形成產業核心區3164畝,輻射面積近萬畝,受益面積38000余畝?!碧K光奎為客人提供了一份亮眼數據。亮眼數據組構成廣袤的“產業版圖”,覆蓋溫拖片區4個鄉30個村,受益群眾2917戶、13551人,其中建檔貧困戶705戶、3283人。
“你們這產業比我們內地搞得好喲。”客人們翹首稱道。
“不好好搞不行喲。甘孜州沿雅礱江流域4縣24個深貧鄉鎮,我們德格就占了9個,為阿須片區阿須鎮、打滾鄉、浪多鄉、亞丁鄉、所巴鄉,溫拖片區溫拖鄉、年古鄉、燃姑鄉、中扎科鄉。德格要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啃掉9個深貧鄉鎮的‘窮骨頭’。”蘇光奎語氣堅定地說。
蘇廣奎介紹,針對嚴峻的脫貧形勢,德格縣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在產業富民方面做好“抓五線”, “家”產業線注重精準幫扶。通過庭院經濟、發放奶牛、安置公益性崗位、小額信貸等方式精準滴灌,力促貧困戶增收致富。“村”產業線抓實“一村一品”。通過蔬菜種植、果樹種植、藏香豬養殖、鄉村旅游等方式,辦好一村一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產業,并圍繞“小基地、大產業”思路,將村產業基地有機融入到大產業之中?!班l鎮”產業線培育“一鄉一特色”。通過村基地有機串連,形成鄉鎮特色產業布局。 “縣”產業線構建“1371”扶貧產業布局。在落實到沿雅礱江流域的深度貧困鄉鎮產業具體抓手中,“沿雅礱江百公里種養結合萬畝有機農業產業帶”成為該縣“1371”扶貧產業布局中重要路子。該有機農業產業帶利用雅礱江沿岸富集的土地資源,通過“串聯”方式,大規模流轉土地,重點在溫拖、年古、中扎科、燃姑四鄉建設“種養結合”若干產業基地。采取“鄉(鎮)黨委政府+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農戶”方式,推動農業產業規?;l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同時,利用高新、簡陽援德平臺,引進涉農龍頭企業,與德格縣農特產品供銷合作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實現有機蔬菜規?;N植,將該產業帶建成萬畝有機農業基地,逐步建設成為川青藏三省結合部重要蔬菜供應基地。目前,流轉土地3100畝,已完成蔬菜基地3個、大蒜基地1個、藏香豬養殖基地1個。近3年來,德格在雅礱江流域上游9個深貧鄉鎮投入資金12.48億元,打攻堅戰、啃“硬骨頭”,充分結合深度貧困地區自身的特點,精準發力,以“繡花”功夫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靠實打實干,奮力開辟深度貧困地區全面小康之路。
“你看我扯遠了,還是說說眼前的溫托片區現代農業園區吧,這就要蘇經理來介紹了?!碧咸喜唤^的蘇光奎“剎住車”,把“話語權”遞給蘇守英。
“說實在的,作為企業,我們也是奔著發展盈利來的。我們來德格搞現代農業,一是因為這里有著內地沒有的自然條件,能生產出高品質的高原果蔬;二是因為德格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的決心和發展產業的謀略來的。經過兩年的發展,園區發展了,園區的出產的蔬菜、水果因為是純天然、無污染的高原果蔬,遠銷成都,賣出了好價錢,企業實現了增效;同時,也給群眾帶來了收益,農業園區帶給群眾的收益主要來源于‘土地流轉+務工收入+村集體分紅’,去年,群眾土地流轉110萬元,務工收入70余萬元,村集體股份金達1300萬元,實現分紅40余萬元。”蘇守英為記者提供了一組富有“含金量”的數據,“園區發展得很好,實現了雙贏,拿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大棚種出了‘金蔬菜’。”
“老表,安逸喲,我都想來溫托當農民了?!闭娼鸢足y鼓脹了溫托群眾腰包、充盈了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讓客人好生羨慕。
“現在日子是安逸喲。以往我們想找錢沒門路,只有守著土地刨點土豆種點青稞,一年到頭沒有幾個錢?,F在,我把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每畝有600元收入,我們兩個還在園區打工,一年下來收入接近3萬元。以前沒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你們來都沒好好招待過,現在日子好過了,你們多耍幾天?!蓖鯌奄F笑容滿面地“留客”。
“吃了你有錢的飯,誤了我沒錢的工。你們都發展得這么好,我們也要回去好好干,也想過上好日子嘛?!笨腿藗兓卮鸬馈?/p>
“是啊,現在早已不是‘懶就懶到住,政府有照顧’的年代了,‘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還得自己加油干。” 澤仁班措深有感慨地說。
你一言我一語,爽朗的笑聲不時響起,在暖意融融的雅礱江邊激蕩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