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綿延大山深處總人口三萬余人的鄉城縣,在這片曾經極度貧窮的土地上,歷屆決策者根據藏區特點,緊扣發展脈搏,在摸索中優先發展教育,致力于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推動大眾文化繁榮發展,三措并舉的強勢推進使高原小縣煥發無限生機,堅實的教育基礎,有力的衛生保障,日益彰顯的文化感召力讓鄉城這方水土民心凝聚,發展蒸蒸日上,堅實的發展基礎讓劣勢轉為優勢,思穩定、謀發展、求跨越成為這方和諧樂土的最美旋律。青山翠谷間、農田溪河畔發展熱潮涌動,發展的高速度、產業的高投入、維穩的高目標,群眾的高熱情,使鄉城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發展潛力正在釋放,厚積薄發的后發優勢日益凸現,鄉城正走上一條軟實力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之路。
大手筆抓投入精細化抓管理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憶往昔殘影留校園,看今朝舊貌換新顏。在鄉城縣一座座現代化的嶄新校園里國旗飄揚,環境優雅,書香濃郁,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濃濃書香味。懷揣夢想的農家孩子坐在大城市也難以企及的漂亮校舍里邁向人生新的起點。如沐春風的鄉城教育為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源泉和堅實的民生基礎。
端平教育發展一碗水,城鄉共享公平教育。針對“校點多,規模小,資源分散,發展不均衡”的特點,鄉城縣提出把發展教育,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上升到打造全縣經濟增長極的戰略高度來加以推進。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民族地區寄宿制辦學路子的鄉城縣,于2009年開始啟動集中辦學,辦有規模、上檔次學校的戰役,循序漸進撤并23所規模小、條件差的村級小學,整合師資和設備,將適齡兒童集中到片區寄宿制學校就讀,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孩子享受公平教育,邊遠的農村娃和城里學生享受同等教育。將各鄉中心校撤并后留下的1至3年級辦成鄉級“精品學校”,把閑置教育資源整合,大力發展學前教育。
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興辦優質教育。短短幾年時間里,鄉城縣先后投入1.22億元,新建2所片區寄宿制學校,改擴建9所學校,將原35個學校調整為17個校點。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7所,其中縣中學1所,“6+3”學校3所,“3+3”學校13所;先后投入1500多萬元,為各學校添置了教學儀器、音體美和電教器材等設施設備,確保了中小學校實驗室、圖書室和活動室設施齊全。如今,近5000名小學4至6年級學生在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師資,最好的設施設備和最好的管理下享受全縣最好的教育。
在家長開放日里,學生家長和孩子一起聽課、吃飯和睡覺,感受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辛勤教育和細微管理;每所學校都設有免費的家長接待室,便于家長來校探望孩子;每棟樓室都配有由老師擔任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困難和交學生學會獨立;每所學校設有“親情電話”,學生想家的時候能隨時與家長溝通;專用校車每天接送幼兒上學放學;即使是偏遠的小學低年級段的鄉鎮,教育部門也會通過配送機制,按時為學生送去蔬菜和糧油。在有多媒體教學區、現代化生活區,還有健身室、圖書館以及校園文化濃郁的學校里,每個學生都集中精力抓學習,在充滿親情校園里學習成長。
鄉城把教育發展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注重寄宿制辦學與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農牧民減負增收和完善公共服務相結合,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尊師重教蔚然成風,過去寧愿交罰款也不送子女入學,或請人代讀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出現了學校學生爆滿,不到法定學齡期的兒童提前入學的“罕見”情況,實現了“要我讀書到我要讀書”的根本性轉變。
改善醫療條件提升服務質量 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醫療衛生事業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源,鄉城縣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以提高大眾健康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政府投入,全縣醫療衛生機構達78個,11個鄉衛生院開設藏醫門診室,鄉鎮藏醫實現100%覆蓋,建設15個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建設,投資3300萬元建設十二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城鄉居民病有所醫,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持續改善的醫療條件打下了堅實穩定的民生基礎。
健全以村為基礎,鄉衛生院為樞紐,縣醫院急救中心為龍頭的急救體系,建立高危孕產婦管理制度,做好孕產婦常規管理,對高危孕產婦實行動態管理,在全州率先實現孕產婦住院分娩全額報銷,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實現零費用,建立和完善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危急癥急救中心建設。從2012年開始,凡住院分娩的農村孕產婦,縣保健院在產房探視時贈送產婦雞蛋和嬰兒背帶。通過多種舉措,全縣住院分娩率顯著提升,實現連續6年無孕產婦死亡和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健全的體系,有效提高了群眾健康水平。
完成縣醫院門診和住院醫技樓建設,配備先進的大型醫療設備,與此同時,不斷規范醫院的各項業務工作,提高醫院醫療救治、醫護管理質量,堅實的軟硬件基礎極大改善了醫院的就醫環境與診治水平。鄉鎮衛生院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龍頭,以常見病、慢性病防治為重點,變坐診為巡診,主動上門服務,開展常見病檢查和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基層醫務人員成為百姓健康守門人。
自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政府每年為每名農牧民配套參合資金并逐年遞增,籌措資金幫助五保戶、特困戶等特殊困難群眾參加“新農合”, 全縣參合率達100%,患者除診療項目明確規定不予報銷的內容及與疾病無關項目外,補償不分藥品目錄和診療目錄范圍,降低補償起付線,提高補償標準,對定點醫療機構確診重大疾病的實施二次補償,實現應報盡報,讓群眾有病能得到及時診治。
開展免費篩查治療包蟲病病人,為全縣群眾建立完善的電子健康檔案,不定期開展固定或流動的公眾健康咨詢活動,全縣城鄉居民健康知識普遍提高,構筑起又一道健康防線。將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最大限度地落實到基層,讓百姓“看病難”變成“看病易”,“看病貴”變成合理負擔。從2010年起,全縣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及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基本藥物采購資金專戶”,在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實施“藥品陽光采購”,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優質、安全、有效的放心藥品,至今年,實現基本藥物讓利群眾近50萬元,此舉讓廣大群眾得到真正實惠。
注重城鄉互動引導大眾參與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民眾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供給和服務程度,鄉城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目標,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用有效的措施,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努力營造文化百花盛開、健康向上的發展環境,用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凝聚全縣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基礎。
推行大型活動與普及性活動相結合,高雅藝術與民間藝術相結合,每年舉辦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民族風味濃郁,群眾參與度高的農民藝術節,新春晚會和各種節慶文化活動,為城鄉居民搭建展示才能、感恩時代、謳歌生活的表演平臺。春節和藏歷新年各鄉村百姓都自編歌舞、小品,喜說身邊事,傳唱民族歌舞來贊頌新生活,感恩共產黨。群眾的這種表達方式催生了本來就文化基礎較好的農村文化內生力,使單一的基層文化不斷繁榮,發揮出了文化軟實力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縣財政每年春節為 各鄉村撥付2000至5000元文化活動經費,為繁榮鄉村文化提供財力支持。
各行政村建設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配備兼職管理員,建設農村電影放映點6個,鄉村文體活動廣場20個,讓村民休閑娛樂有去處。加之對鄉城特有的“農民星期天”進行引導規范后在全縣進行普及,農民在自創的星期天休閑時間里,其樂融融的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請專家講授農技知識、村民拉家常話發展,使淳樸的農牧民變得更為友善,奠定了和諧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以農村為重點,每年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派文化局工作人員到鄉村開展傳、幫、帶,擴大文化輻射和影響力,用優秀文化、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
積極向上,群眾喜聞樂見,又樂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是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如今鄉城縣群眾文化越來越興旺,機關退休老干部、農村自發組織的藝術團體發揮“領軍”作用。每當夜幕降臨時,縣城區各廣場現代廣場舞,傳統鍋莊舞成為城市的一道新景觀,城市居民、郊區農民、過往游客參與其中,在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促進了社會和諧。
鄉城是紅軍走過的地方,75年前物資缺乏人員疲憊的紅軍,在鄉城休整期間得到各族同胞的支持,使他們渡過最后一個難關,勝利完成長征,鄉城僧眾支援紅軍,紅軍幫助百姓的動人故事傳唱至今,“藏漢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情誼影響深遠。鄉城縣對革命先輩用鮮血與生命鑄造的紅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于2013年建成藏區一流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通過文物展示再現紅軍途徑鄉城時與群眾的深情厚意,城鄉居民在對難忘歲月的追憶中,接受著紅色文化的洗禮教育,傳承著紅色薪火精神,并成鄉城人民不斷獲取前進力量的源泉和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 ( 何才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