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三哥,大名:江郎友康,因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人稱江三哥,在九龍縣三埡彝族鄉農牧民群眾中,只要一提到江三哥,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叫他“我俄蘇嘎呷披叢”(彝語:彝家致富引路人)。
三埡彝族鄉位于九龍縣東南部,距縣城100余公里,是一個彝族聚居鄉。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生產方式傳統、簡單、粗糙,增收渠道單一;教育發展滯后,衛生醫療條件差,農牧民群眾觀念陳舊,思想封閉,基本上靠天吃飯,這就是十幾年前三埡彝族鄉的真實寫照。當時在三埡彝族鄉林業站工作的江三哥,面對家鄉父老鄉親貧困落后的生活現狀,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常夜不能眠,思考著、尋找著讓家鄉父老脫貧致富的路子。
心動不如行動
江三哥曾先后在鄉鎮林業站、縣文化旅游局、縣政府辦公室等不同工作崗位工作過。看到家鄉落后面貌,他萌生了幫助家鄉父老發家致富的想法,開始他通過郵局自掏腰包訂購一些脫貧致富的相關宣傳手冊,利用休息時間挨家挨戶走訪農戶,發放宣傳資料,講解宣傳惠農富農政策法規。那時,每當太陽西下時,忙碌了一天的鄉干部們都在找各種娛樂活動消遣,如打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或下象棋,釋放疲勞。而此刻,江三哥卻背著厚厚的黃色挎包,挨家挨戶走訪農戶,每到一家都詳細詢問收入情況,了解農戶期盼,幫助分析貧困原因,指點迷津。當他走訪完農戶回到鄉鎮政府時,已是夜深人靜,萬籟俱靜,除了個別干部還在加班趕材料外,大部分干部都已進入了夢鄉。江三哥卻來不及收拾,倒上一杯白開水,潤潤嗓子后,又開始挑燈夜戰,伏案梳理匯總收集的情況。看到成天忙上忙下,疲憊不堪,顧及不了家庭的丈夫,妻子偶爾會責怪道:“你又不是領導,成天忙著走農戶,你能解決得起好大的事情哦!”面對妻子的責怪,江三哥笑道:“他們是我的父老鄉親,作為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我應該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掌握鄉村基本情況和群眾的愿望后,江三哥東拼西籌資金3000元,成立了三埡鄉農業綜合合作社,建起一個120平方米的養豬場和一個60余頭規模的山羊養殖場,帶領群眾改造土地700畝,林下套種中藥材100畝,建蔬菜基地50畝,走上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
由于交通不便,當時三埡彝族鄉的一些特色無公害產品不能運出鄉外,如肉質細嫩松脆、味甜多汁的三埡梨子,只能眼眼睜睜看著腐爛掉或煮來喂豬。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品種豐富,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但從蔬菜基地運到銷售點,路途遙遠,路況甚差,期間部分路段還需人背馬托,幾回上上下下的折騰,蔬菜運到銷售點時,已是面目全非,變成了“老菜”、“黃菜”,更談不上新鮮了,無人問津,根本賣不出去??粗迈r的蔬菜就這樣爛掉,江三哥心如刀割。經過幾次的折騰,讓江三哥切身感受到要帶領群眾致富,必須先修路。
于是,他積極主動到縣級部門跑項目協調資金,帶領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了郎呷村通村公路6.9公里,解決了當地群眾120多戶600余人出行難的問題,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激發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為后續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礎。
增收致富引路人
五年前,江三哥從三埡林業站調到縣文化旅游局工作。到縣級部門工作后,他仍然不忘家鄉群眾的期盼,始終把幫助家鄉父老脫貧致富作為己任,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自己多年建立的人脈關系,千方百計為廣大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辦實事、出實招。去年以來,自己向信用聯社貸款16萬元,帶領引導三埡彝族鄉郎呷村村民建立土雞養殖場、養鴨場、藏香豬養殖場、蜂場等十多個養殖場,喂養雞鴨1萬余只、藏香豬120余頭,年產蜂蜜3000余斤,帶領群眾發展養殖業走致富之路。同時,為使更多群眾增收致富,通過縣婦女小額信貸中心貸款50萬元,先后在三埡、小金、俄爾等鄉鎮建立雞、種豬、牦牛等養殖場12個,建設投產臘肉、雞鴨加工場2個,建立蔬菜基地30余畝,擴大了養殖規模和范圍,將發展養殖業走致富之路延伸到鄰鄉。養殖場規模擴大后,江三哥更加忙開了,他利用工作之余和節假日時間,帶著養殖技術資料,深入到養殖農戶家中,耐心細致講解養殖知識,手把手指導群眾養殖技術。面對日益壯大的種養殖規模,他還積極走出去,廣泛聯系,打開市場,主動到西昌、成都、廣州、深圳等地拓展銷售市場??吹匠商烀€不停的江三哥,不理解情況的親戚們還專門勸說他,但都被他一一說服了,有的最終還成為了他的專合社成員。
有所付出就有所收獲。通過不懈努力,江三哥的農業綜合合作社在不斷壯大,去年實現產值150余萬元,參與農戶人均增收近300元。談及今后的發展,江三哥信心百倍,他表示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和范圍,鼓勵更多群眾加入合作社,讓更多的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同時打造綠色健康食品,提高產品知名度,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最大程度保障群眾的利益。(沈林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