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巴塘縣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引領和服務功能

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13日

本網訊 近年來,巴塘縣結合地巫鄉中真、甲雪、壩伙3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實際,按照“357”工作思路,創新基層組織設置模式和活動方式,組建“桃源地塢”聯合黨支部和聯合治理委員會,基層黨組織引領和服務功能得到不斷增強。

“三合一”強堡壘。通過推行“集中領導、統一管理、分片負責”的模式,不斷延伸黨建觸角,實現規范、統籌、高效治理,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在廣泛調研摸底和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創新組建“桃源地塢”聯合黨支部、聯合治理委員會,設支部書記、主任各1名,副書記、副主任各3名,委員各7名。以“雙培雙帶”黨建先鋒工程為抓手,嚴格按照農牧民黨員發展“6+1模式”和“3512”發展目標,發展黨員22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6名,動態儲備后備力量19名,村干部隊伍得到不斷壯大。堅持以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目的,全面落實《甘孜州村級組織運行規則》、“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機制,促進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規范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內活動,依托“農民夜校”開展學習培訓,著力提高黨員素質,不斷增強黨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結合工作實際和個人特長,讓黨員自行認領衛生監督崗、矛盾糾紛調解崗等崗位;組建1支20余名黨員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每月至少開展2次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黨員干部傳幫帶,逐步引導全村群眾轉變意識。

“五聯動”鑄精品。采取“政務服務駐鄉村惠民生+聯合治理委員會強管理+六個一幫扶力量聚合力+省內外對口支援顯真情+大群團參與治理架橋梁”的方式,創新基層治理新模式,著力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下沉服務力量到村開展工作,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林業、水利、產業就業、民政等窗口,切實方便群眾就近辦理業務;建成約200平米的文化廣場,配套健身設施,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立足實際,將黨建引領貫穿到基層治理中,聚焦全面規范完善村規民約這一“關鍵小事”,將村規民約修訂工作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圍繞“八個捆綁”問責辦法和“三包干一否決”機制,完善村規民約17條,形成“我制定、我簽字、我承諾、我執行”的良好氛圍。統籌200余萬元雙流援建資金,建成光伏發電項目,與國家電網簽訂供電合同,年供電達20萬度,每戶年增收1000元;采取農旅結合方式,建成50畝脆桃基地,與雙流勝利牧山香梨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供銷合同,預計收入達50萬元,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并得到發展。堅持黨建搭臺、群團唱戲,著力構建“喜波勒雄”大群團格局,做到陣地共享、活動聯辦、事務聯商;充分發揮群團組織聯系群眾的優勢,通過開展“崗拉梅朵”等黨群活動,引導和帶領廣大青年、婦女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齊步走”上臺階。緊緊圍繞“黨建引領齊發力、凝心聚力建桃園”的工作思路,在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讓搬遷群眾真正過上好日子。從政策宣傳到入戶調查,從精準識別到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從資金運行到落實政策性補助等各項工作均做到嚴格程序、規范透明。創新設立“三個一”服務機制,建立一本工作臺賬,詳細記錄走訪日記;建立“一事一檔”民情臺賬,分類梳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和訴求;設立人員去向牌,方便群眾了解駐村工作隊動態,以“三個一”為抓手,不斷強化服務群眾意識。解決三村公益性崗位126人,其中專業打火隊員100人,環衛工人26人,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統籌資金30萬元打造民居接待示范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現在的“桃源地塢”五彩藏房排列有序,門前月桂飄香,屋后脆桃成蔭,庭院干凈整潔,美麗新村形象躍然顯現,一個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桃源地塢”正在描摹成畫。

陳智勇 劉強





  • 上一篇:理塘濯桑鄉有個軍博館
  • 下一篇:康定市沙德鎮精心打造電商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