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白玉縣群眾工作站便民服務暖人心

《甘孜日報》    2014年04月11日

   “現在,前來鎮政府辦事的群眾少了!”白玉縣建設鎮黨委書記澤仁心直口快地向記者道出了他的真實感受。
   “如今,進村入戶的村干部多起來了!”身為亞通村支書的澤仁扎西還有個特殊身份——“村群眾工作站站長”,剛剛騎摩托車進城幫村民辦事歸來的他不無感慨地說道。
    鎮政府與村、群眾與干部的一“少”、一“多”,正是白玉縣群眾工作站打造為民服務“升級版”帶來的嶄新氣象。
    4月9日下午5時許,記者走進建設鎮群眾工作站。來自麻通村的村民友珍正在向工作人員咨詢民政醫療救助事宜。工作人員加珍一面耐心地向她解答申請辦理的程序,一面熱情地幫她填寫民政醫療救助申請和審批表。12分鐘過去,友珍滿心喜悅地走出了群眾工作站。
   正在現場跟班的鎮黨委副書記徐偉告訴記者:“建設鎮群眾工作站是白玉縣最早成立的,如何升級便民利民服務?如何因地制宜促農增收?如何抓好綜治管理保一方平安?在開展群眾工作全覆蓋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完善提升村群眾工作站服務能力為抓手,充分發揮鎮‘四中心’(綜合維穩工作中心、矛盾糾紛大調解協調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產業發展中心)職能作用,設立咨詢、計劃生育、民政、司法、殘疾人事務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等窗口,按照‘便民、規范、廉潔、優質’的服務宗旨和‘進一個大門辦好,按承諾時限辦結’的工作原則,實行‘窗口式’辦公服務承諾制度。申請人申辦的社會事務服務事項由‘窗口’受理后,按規定時限核發證明、批件、實行集中受理、集中發件;當日值班員要將各個服務窗口的工作情況按照已完成項目、正在辦理項目、待辦理項目”須一式兩份的填寫在工作日報表上。規范、便捷、熱情、高效的服務,有效地暢通了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神經末梢’。”
    自2012年群眾工作全覆蓋活動開展以來,白玉縣將服務群眾關口下移,在全縣158個村(社區)建立群眾工作站。由村支書、主任擔任正副站長,村宣傳員、統戰宗教員、維穩綜治員、草補員、計生專干、林業員等負責人為成員,為村民直接提供服務。憑借這一載體,白玉縣通過創新實施“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務”、“窗口化”辦結等制度,不僅豐富了群眾工作站內涵,而且打造出了服務群眾“升級版”。
   “全程代理”,即通過在村(社區)設立的群眾工作站,收集老百姓的待辦事項,再由工作點負責人統一帶到鎮便民利民中心“一站式”辦理,最后將辦理結果反饋給群眾并建立辦結檔案。現年70歲的達科村村民正切,因自己不會使用銀行卡取錢,每次到縣城銀行取錢都是由駐村干部或村干部代勞。老人感慨地說:“我們以前常說‘養兒防老’,其實,現在的鄉村干部就跟自己的親人一樣,經常到家里來看我,大小事情都幫我,就連取錢的事也不用我操心。毛主席時代的干部又回來了,他們確實太辛苦、太貼心了!”
   “群眾辦事足不出村甚至可以足不出門。”徐偉告訴記者,“為提升村群眾工作點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鎮上實行村干部輪流到群眾工作站座班的辦法,讓他們熟悉相關政策法規和辦事程序,既便于向群眾作宣傳解釋工作,更便于幫助群眾辦事情。現在,只要是無需本人簽字的事項,村民一個電話或一個口信,群眾工作點的干部就可‘全包干’,有的村民甚至連銀行卡都交由村干部代為保管”。
    群眾利益無小事,其實群眾最大的訴求就是盼望自家的“腰包”盡快鼓起來。
   “百姓百姓,百人百姓;群眾想法很多,關鍵是要注重引導。”金沙鄉八吉村支書、群眾工作站站長四郎澤仁對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村民要致富奔小康,最關鍵的是要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建好特色產業基地,真正為老百姓找到致富門路。”
    去年,八吉村在成都市武侯區的幫扶下,成功打造出了紫皮馬鈴薯種植基地。全村36戶村民在援藏干部人才和縣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在自己的承包地里試種了將近200畝紫皮馬鈴薯。種慣了冬小麥、洋竽等傳統品種的村民們既擔心試種能否成功,更擔心成片種植后能否有銷路。令村民萬萬沒想到的是,紫皮馬鈴薯收獲時節,縣鄉干部不僅主動幫村民跑推銷、找市場,而且在短短兩周之內就將1萬多公斤紫皮馬鈴薯變成了現鈔。平均畝產3500斤以及每斤3元的批發價格和四、五元的市場零售價格,讓村民嘗到了種植的甜頭。當初拒絕種植的村民后悔不已,附近鄉村的群眾更是羨慕得要命。
   4月10日上午,記者在金沙鄉八吉村采訪時,四郎澤仁激動地說:“紫皮馬鈴薯簡直就是金蛋蛋!去年,我家光是賣馬鈴薯的收入就有將近6萬元,不少村民的收入比我還要多。這些天,附近鄉村的群眾紛紛跑到我們村來買種子、學技術。我們村雖然只有360畝耕地,但昨天200多名干部群眾就播種完成了整整280畝,人均種植面積超過了1.5畝。如果按照去年的產量與價格測算,今年全村馬鈴薯產值有望突破300萬元,人均純收入肯定不下1.5萬元。” 
    采訪中,四郎澤仁告訴記者:“村民們雖然走上了致富路,但大家清楚地知道,致富是怎么得來的。因此,村民們非常懂得感恩,并建起了縣上第一個‘愛國守法感恩團結’教育基地。現在當干部確實很辛苦,村民有事,我們就得跑腿。盡管每天起早摸黑忙個不停,但看到村民們的滿意和滿足,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本報記者 田杰)
 
 
 
  • 上一篇:色達重癥患者看病有保障
  • 下一篇:清明假日三千多人游木格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