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 2014年05月21日
錦江區與爐霍縣簽訂對口支援框架協議。
錦江區援藏工作隊組織開展義診活動。
錦江區對口援建爐霍縣雅德鄉晏爾龍村愛心路開工儀式現場。
按照全省第二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區行動”統一安排,2012年7月起,成都市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旋即40名來自都市的干部,告別家人,只身入康,掛職爐霍,近兩年來,他們深入爐霍每一個村鎮,在田間地頭,在牧區藏家,察民情,解民困,結對子,認親戚,爭取資金,引進項目,做大產業,變輸血為造血,為地方民生事業改善和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 陳建兵/文 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工作隊/圖
深入調研 把藏區視作故鄉
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宜木鄉獨馬村9歲的澤絨木特,不僅聽力一級殘疾,而且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家人不敢送他到學校讀書。由于上不了學,身邊也沒有小伙伴,小澤絨木特變得非常孤僻和沉默寡言。
不治療,這個孩子不僅生活受罪,而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治療吧,必須要到成都的大醫院才能完成手術,高昂的醫療費用直接將這個貧寒的藏家擊退。
剛走上援藏崗位的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工作隊領隊、黨總支書記文東日聽說澤絨木特的情況后,主動要求與這個殘疾兒童結對認親,成為小澤絨木特的“愛心爸爸”。
幫助完善社保醫保手續,聯系華西醫院手術,在文東日的奔前忙后下,小澤絨木特很快康復出院。“看到小澤絨木特天真的笑容,就看到了他光輝燦爛的明天,為此付出再多也值得”,文東日如是說。
其實小澤絨木特的故事僅僅是個縮影,在爐霍,援藏干部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用真情融入地方,由客人變身主人,短時間內走遍全縣16個鄉鎮175個村(社區),深入認識藏區、了解藏區,與134名農牧民群眾結為“親戚”,并與150名藏區干部結為幫扶對子。
“身在爐霍,就得說爐霍話,辦爐霍事”。在主人翁精神的指引下,援藏干部們學藏語、唱藏歌、跳藏舞,主動適應藏區的環境和氛圍,迅速融入藏區,與當地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實現了由“客人”到“主人”的轉變。
雅德鄉格魯村的洛絨尼交獨自拉扯兩個孩子,在援藏干部的幫助下,圓了一家三口的住房夢;新都鎮新都三村的右腿殘疾老人小益西措,收養了一名孤兒,飲水成了最大問題,援藏干部自掏腰包幫忙安上了自來水,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幫助藏區貧困女童上學讀書的“春蕾計劃”正在實施中……
把爐霍當故鄉,為“家鄉人”解難題,辦實事,援藏干部們的付出得到了干部群眾的贊譽:“援藏的干部們是來自美麗錦江的康巴漢子,為群眾辦了很多好事實事,是藏族群眾的好朋友!”
自2012年以來,錦江區40名援藏干部不顧山高路險,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訪民情、知民意、解民憂。近兩年來,共開展調查研究168次,撰寫調研報告56篇,提出合理化建議133條,走訪群眾8200余人,幫助農牧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340個,與藏區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爭取資金 改善基礎設施
提升地方軟硬件環境
秋日河畔的步行街成了爐霍縣的新地標,潺潺流水瀠繞而過,大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這條街的綜合整治,是錦江區重點援建項目。
項目沿河兩岸道路整治長度共1.2公里,立面風貌整治8000余平方米,綠化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一并進行給排水管網改造和三線下地工程,計劃總投資1500萬元。
現在這里是爐霍縣城的一顆明珠,是爐霍縣最亮麗的一條特色街區,是外地游客和縣城居民日常休閑體驗的最佳去處。
街上的商戶和群眾紛紛表示:“錦江區援建項目不僅僅改變了秋日河沿線的人居環境,而且給爐霍帶來了先進的城市人居理念,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對整個縣城的規劃建設都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秋日河項目的竣工僅僅是錦江區援藏項目的一個破題,隨之而來的是全縣民生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改善。近兩年來,錦江區委、區政府領導先后8次率隊赴爐霍考察,對接和推動援建項目,區有關單位援藏工作小分隊11批次前往爐霍幫助指導和推進援建項目。
距離縣城15公里的雅德鄉晏爾龍村,全村有59戶287人,一條簡易的公路成了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由于缺乏維護資金,又經多年雨水沖刷,路面逐漸變得崎嶇難行;晏爾龍村的崩柯建筑遠近聞名,還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但由于道路不方便,很好的資源沒法開發利用。“爐霍縣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要致富,先修路,只有從地方軟硬件環境改善入手,才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打下基礎。”基于這樣的認識,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將為晏爾龍村修路作為對口支援的重要民生項目進行實施,并取名“愛心路”。“愛心路”完工后,錦江區還繼續幫助晏爾龍村修建“連心橋”,并充分挖掘和開發藏家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將晏爾龍村打造成為康北藏家樂旅游“示范村”,幫助該村群眾增加收入,增收致富。
出資400萬元新建廠龍溝自來水廠,出資500余萬元改擴建爐霍縣婦幼保健院,出資100萬元完成爐霍縣城鎮低收入社區活動中心項目建設……目前,錦江援建的5個重點項目全部完成援助任務。
2014年度援建項目已經啟動并相繼開工,預計總投入4000余萬元,分別為:爐霍縣秋日河下段綜合整治工程、爐霍縣境內國省干線50公里綠色長廊項目、雅德鄉晏爾龍村旅游新村項目、爐霍縣藏醫院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爐霍縣3座橋梁建設項目和爐霍縣殯儀館等項目。
“對口援藏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縮小區域差距的有效途徑,是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我區立足爐霍縣的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政府資金促民生、社會資金促發展、民生工程促管理、人才工程作保障’的四原則。就如何發揮好雙方資源優勢,以援建為平臺,項目作抓手,為促進當地經濟和產業騰飛奠定了基石。”文東日如是說。
錦江區的對口援建落到了實處,根據《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縣框架協議》,錦江區每年以上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五支援爐霍縣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5年內將累計投入1.3億元,這將為爐霍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財力支撐。
引進項目 變輸血為造血
助力經濟跨越騰飛
爐霍縣地處康北交通樞紐,但資源十分貧乏,“有水無落差、有山無礦、有景點無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
要推動爐霍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必須立足自身條件,找準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爐霍縣的資源優勢在哪里?發展特色經濟路在何方?援藏干部們深入調研,走訪基層,帶著疑問著手調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后,明確了爐霍縣特色產業發展路徑:著力提升以雪域俄色茶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開發旅游資源潛能。“做大做強爐霍雪域俄色產業,既符合爐霍縣的特點,又符合甘孜州重點加強生態建設,優先發展旅游的戰略定位,具有很廣的發展前景,”這一產業定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贊同。
錦江區通過多方協調和聯系,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爐霍縣的社會事業建設和經濟發展,在成都市舉辦爐霍縣項目專場推介會,以“文化·生態·旅游”為主題,把涉及文化、旅游、農副產品、特色產業的五大類36個項目(投資總額6.5億元)推薦給區屬28家知名企業,積極組織具有投資意向的洛可可設計公司、炳火文化藝術博物館、虎標行藝術館、江蘇南通揚子等企業負責人赴爐霍縣考察。
近兩年來,錦江區通過多種形式加大爐霍雪域俄色茶、黑虎掌菌等特色產品宣傳,牽線搭橋,實現了俄色茶在成都新增3個專營店,黑虎掌菌進入大中型超市營銷,有效提高了爐霍特產的銷路和產值,為增加農牧民就業和增加收入作出了積極貢獻。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加快開發和包裝爐霍縣旅游資源,對易日溝、蝦拉沱片區、卡薩湖、宗塔草原、關門娘子以及各景點沿線的民居、寺廟等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踏勘和調研,進一步挖掘爐霍縣的旅游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錦江區的援建工作梳理出了爐霍縣的產業發展路徑,隨之而來的是地方經濟社會事業的騰飛。
為確保援藏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科學推動對口支援工作,錦江區和爐霍縣對援助工作進行了統籌規劃,今年又按照優先發展旅游的原則,啟動了《雅德鄉晏爾龍村旅游新村規劃》、《蝦拉沱村綜合規劃》、《卡薩湖綜合開發規劃》、《溫泉濕地綜合規劃》等4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為爐霍縣下一步打造旅游景點和發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礎。
兩年彈指一揮間,從“內地來的客人”,到“來自錦江的康巴漢子”,爐霍人對援藏干部的稱謂發生了微妙改變;援助爐霍的項目或如期交付,或正在施工,如今這一批錦江援藏干部人才即將踏上返程,爐霍卻成了念念難忘的故鄉,從小卓瑪,到老阿瑪,從偏遠的農牧民,到縣城的干部群眾,心中早已將援藏干部們認作自家親人,把他們當作爐霍的康巴漢子,藏家人的好兒女。新一批錦江援藏干部人才又將奔赴爐霍,開始新的征程。
病情好轉的小澤絨木特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恩人——來自錦江區的援藏干部;住上新房的洛絨尼交一家會一直念叨援藏干部的好;每當喝到清澈的自來水,小益西措都會倍感溫暖;想起援藏干部為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所做的點滴,爐霍縣的干部群眾們心中總會充滿感恩之情:雪山蒼蒼,錦水泱泱,援藏之情,山高水長。(原載《四川日報》5月15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