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4年06月04日
■ 孫學花
青青的草原,悠閑的牛羊,錯落有致的特色藏房,牧民接待游客的忙碌……構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牧區風景圖。近日,筆者行走在康定縣瓦澤鄉營官村優雅、美麗的鄉間小路上,親身感受到了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營官村地處“318”國道線兩邊,有84戶人,十幾年前的營官村是一個地處偏僻,經濟落后的偏遠小山村,幾戶破舊的藏房,崎嶇不平的羊場小路,牧民完全以放牧、種地為生,糌粑和清茶就是該村群眾主要的飲食。如今的營關村實現了由放牧、打工、種種地為生向旅游產業、副業、農牧業相結合的綜合經濟發展新模式的轉變,村民的收入較以前翻倍增加,旅游平均每戶年收入達20余萬元。
“目前,我們村80戶人從事民居旅游接待行業,旅游接待成為致富的重要途徑。我們將進一步拓寬旅游接待的面,擴大規模,打響牌子。”營官村的村支書鄧珠分享著該村的致富夢想。營官村的旅游發展機遇緣于現任村支書鄧珠。1996年5月,鄧珠建議哥哥在自己房子邊,擴修了兩間房子,里面擺放了簡單的幾架床,并提供一些鋼爐供燒茶取暖用,接待外來游客。但是由于當時的條件艱苦,連續幾年收入都不容樂觀。情緒低落的鄧珠想放棄這個行業,正當他一籌莫展時,1998年6月,一位副州長到此調研時,得知鄧珠的情況后,這位領導鼓勵他一定不僅要繼續干下去,而且要干好。領導的鼓勵讓鄧珠信心百倍,一頭扎進了他的創業中,就那一年他就建起了“康巴第一藏家莊”。在鄧珠的引領下,全村也就此踏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
自從旅游業成為全村主要的致富項目后,當地村民有個共同點就是都能說會道,介紹起家鄉的美麗、特色藏餐、民土風情時都有條不紊的。“我們村子的村民都可以當導游,對旅游接待工作都有兩把刷子。村子上定期開展旅游接待服務工作培訓,效果很好,接待工作的質量不斷提高。”村民扎西說。為提高旅游接待質量,該村特別重視對村民的學習培訓,定期給村民開展鄉、村級旅游接待服務培訓活動,選派代表參加省、州的學習培訓活動,引入先進的理念。同時,村民經常和游客一起交流旅游方面的內容,游客把內地的先進的管理經營模式分享給該村村民,村民把當地民族特色文化、食品、風情介紹給游客,從中找出一些漢藏文化的交融點,形成具現代和藏族特色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
康定縣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統領,將新村建設項目、旅游接待村打造有機結合,整合資源,凸顯特色,如今的營官村已變成文明、和諧、具牧區代表性的美麗幸福新村:從整個村容到每戶人家,都是干干凈凈的,村民們對游客們也特別尊重,講禮貌。“初到這個地方,就感覺這里的人們很純樸、善良,熱情、大方。我們在欣賞美麗的牧區風景的同時也品嘗到了當地純天然食品,這是在大城市根本無法奢望的。”一名來自廣州的游客感言到。“我們搞旅游接待,從服務質量的提高、美食特色展現上下功夫,實行‘節儉旅游’,以往,搞完接待后,剩下的食品很多,覺得很浪費,現在不同了,食品的質量比以前提高了,而且剩余的東西很少,不是東西越多越好,追求質量應該是最重要的,這樣的服務方式得到大多游客的喜歡和贊賞。”鄧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