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3月04日
園區工作人員正操作現代化機械進行飼喂。
本網訊 早上8點,在理塘牦牛產業園區務工的藏壩鄉牧民洛澤仁開著自動撒料車,開始為圈舍的牦牛補飼。洛澤仁說:“園區的牦牛生活條件好,不但有現代化的圈舍,每天消毒,還吃得好,不像我們以前養牦牛,最擔心的就是雪災和缺飼料?!?/p>
來到牦牛產業園務工,洛澤仁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有時幫忙下貨等還另算工錢。園區藏原牧業負責人付強介紹,園區里飼養工人有6名,負責12個圈舍3000多頭牦牛的喂養,早上8點和下午4點各喂一次,破除了高寒牧區牦?!跋娘?、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
2020年10月,理塘縣啟動實施牦牛產業園區建設,分三期投資建設,目前牦牛園區共投入資金9393萬元,建成育肥圈舍1.8萬平方米、草料庫1296平方米。創新“園區+集體牧場+合作社+養殖大戶”帶動模式,積極引培高城鵬飛、藏原、亞吉、密奇奇等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4家,建立牦牛標準化生產基地1500畝,牲畜圈舍2萬平方米。養殖區環境監測、疫病監控、檢驗檢測、生產溯源和牲畜飼料自動投喂、糞污無害化處理等實現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推行“種草、養畜、屠宰、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閉環生產,實現了牦牛產業園區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
牦牛園區所在的禾尼鄉禾然尼巴村合作社的160頭牦牛就寄養在牦牛園區,每年給予500元/頭的固定分紅。全村285戶牧民群眾從園區年均可獲得24.8萬元分紅。村民呷洛家2014年生產經營性收入僅有9500元,通過參與牦牛園區出欄、分紅等項目持續拉動減貧增收,截止2021年,生產經營性收入已達16184元,增長70%。
園區龍頭企業與集體牧場、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簽訂牦牛32元/公斤、牧草2000元/噸保底價收購協議。直接帶動13個種草(養殖)專業合作社495戶2894人參與“定制式”生產。大力推行“牦牛代養”模式,將少畜戶、無勞動力牧戶的牦牛統一委托給龍頭企業進行“代養”,牧戶一頭牦牛一年只需支付500元代養費,出欄后的收益全是自己的。2021年共為120戶代養432頭牦牛,牧民年增收達21.6萬元。
在園區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牧區通過“整合生產要素、牲畜草地入股、集體統一經營、盈余按股分紅”創建“生產資料入股、集體統一經營、用工按勞取酬、盈余按股分紅”養殖規模500頭以上的股份制經營模式的集體牧場15個,養殖規模100頭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8個,養殖規模50頭以上養殖大戶56戶。建立抗災保畜打貯草基地3000畝、優質牧草基地4.8萬畝,推廣牧草免耕播種、收割、打捆機具3600余臺(套)。建成牲畜暖棚1036座8.28萬平方米、草產品加工點8個、多功能牲畜巷道圈32個。開展牦牛本品種選育,推廣“牧草—養畜—有機肥—牧草”種養循環和“六統一”養殖模式。徹底改變了牧民防疫無規程、種草不科學、牲畜不改良、養畜不出欄的傳統養殖困局;實現了牦牛養殖從分散游牧到集中規模飼養、科學管理、有序出欄的轉變。
園區龍頭企業強化加工體系的完善,建立有定點屠宰車間,嚴格按動物檢疫要求進行屠宰、排酸、分割、加工,冷鏈設施達3000噸,冷藏率100%。鵬飛公司畜產品年加工量突破3000噸,藏原生態養殖企業年出欄規模達6000頭,亞吉年收牦牛絨量達100噸以上。理塘牦牛肉、牦牛奶、風干牛肉等精深加工畜產品進入省外主體市場。鞏固了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成果,建成1個縣級電商中心和22個鄉(鎮)134個行政村的物流體系,實現110余種理塘農特產品在京東超市等網上平臺銷售。2021年,理塘農特產品線上線下實現銷售額8000多萬元。加快推進了康南陸空區域物流港建設,進一步整合縣域內現有產地倉、郵政、物流快遞、鄉村客運等資源,搭建畜產品數字化物流管理中心平臺,打破畜產品上行、外運物流“瓶頸”制約。
目前,園區建成規模達12萬畝,核心區覆蓋高城、禾尼、奔戈等3個鄉(鎮)22個村,規模養殖牦牛4.89萬頭,出欄1.33萬頭。園區遵循“生態養殖、產村相融、綠色發展”理念,按照“一心四區”產業空間布局,以“種草養畜、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品牌營銷、智慧農業”五大環節為導向,大力推行集中化、規模化、生態化、效益化養殖。通過園區引領、基地帶動,夯實了牧民致富的內生動力,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2021年,園區實現綜合產值2.17億元。
葉強平 吳曉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