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6月09日
本網訊 自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及平安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康定市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實施“加減乘除”工作法,凝心聚力推進“同頻共振、共建共創”多元化解工作,讓市域成為矛盾糾紛的“終結地”。
做好“加”法,打造“傳感器”。該市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警格”“區塊鏈+網格化”為載體,全力打造橫向連接、縱向貫通的“傳感器”。堅持賦權、賦能、賦治,引導多元力量服務端口前移,聚焦“六大類”訴求,推行“五五”民情工作法,重點關注邊緣地帶、真空部位、薄弱環節、矛盾焦點等,做到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外來租房戶、社區矯正對象、工礦企業必訪必問,推進工作陣地前移、管理重心下沉,做好社情民意“問診”,即時感知矛盾糾紛風險點,實現前置預防和疏導。今年共收集訴求103件,解決97件。
做好“減”法,打造“減壓器”。該市以法治為抓手,以問題為導向,全力構建“黨委領導+法治服務+訴源治理”機制,完善跨領域、跨行業、跨專業、跨層級矛盾多元化解平臺,打造多功能、多維度“減壓器”。深化“四對接+四調解”工作,探索引入聽證制度,推動聯調、聯處、聯解、聯治“四聯”的止爭息訴。堅持“法理并重、彈性疏導、問政于民、加強回訪”原則,將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經濟債務糾紛等矛盾糾紛進行“量體裁衣”式精細分類,讓矛盾糾紛化解更有“溫度”,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減量降位”。近年來,共排查矛盾隱患件1179件,實質解決1152件。
做好“乘”法,打造“顯微鏡”。該市以創新為驅動,探索以社區為主導、社會組織為樞紐、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志愿者為輔助的“四社”聯動機制,全力融合“微治理”、搭好“微協商”、做好“微服務”,打造多元治理和服務的“顯微鏡”。探索和深化“五治融合”,創新“黨建+四社聯動”“網格+微服務+微治理”的多元多維多網“零距離”工作機制,及時“微”疏通社會“癥結”。織嚴織實織密基層“微法治”和“微服務”網,凝聚社會多元力量,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300余場次,推送民法典、森林草原防滅火、疫情防控等相關法律法規30余萬條,打造依法治企示范點3個、法治陣地4個、社區示范點4個,實現社會效益“指數化”倍增。
做好“除”法,打造“過濾鏡”。以平安創建為載體,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落腳點,全力構建“多元化解+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服務和治理體系,打造多領域、多行業的“過濾鏡”。聚焦疫情防控、企業紓難解困、就業創業和民生改善“四軸承”,架構與財政、稅收、人社和金融等職能部門“橋梁”,打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政策“組合拳”,實施“臺賬式”排查、“項目式”管理、“區塊式”聯動和“作戰式”銷號的全鏈條“過濾”和護航。今年,明珠詳邸、移民安置、川藏鐵路建設、城區天然氣供應等一批困擾康定多年的營商信訪積案得以化解。
近年來,康定市堅持構建點、線、面、網“四位一體”的多元化解工作體系,讓責任不缺失、法治不缺席、服務不缺位,擴大利益“最小公倍數”,縮小分歧“最大公約數”,實現“2+N”方效益最優化,推動全市矛盾多元化解工作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陳顯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