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7月29日
甘孜縣“建園強鏈”打造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中心紀實
◎本網記者 李婭妮
雪山環繞下的羅布林卡,是甘孜州的甘孜縣。盛夏時節,走近這方圣潔之地,入目不是抽穗灌漿的青稞綠浪,便是風吹草低的肥壯牦牛。今年,沃野田疇注定再次給“康北糧倉”披上“豐衣”靚裝;特別振奮人心的還有,自4月初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甘孜縣當仁不讓地勇挑產業集群的C位擔當。
無論是青飼玉米、青稞秸稈、紅豆草諸多飼草料的拔節生長,還是可溯源、可中轉、可視化牦牛交易中心的高位建設,抑或是圈舍消毒、防疫驅蟲、稱重分群一體化育肥基地的迭代升級······不難看出,甘孜縣“建園強鏈”打造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中心,那可謂滿志躊躇,處處涌動著助推牦牛養殖大州向牦牛產業強州轉變的強勁浪潮。
讓“穩”的根基夯實,讓“進”的動能磅礴,如今甘孜縣的一波波操作,不僅為擦亮“亞克甘孜”牦牛區域特色公用品牌再添一“翼”,更為甘孜州立足資源稟賦打造“有機之州”、做好高原特色農牧業這篇“大文章”不斷聚集起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牧區增美,正在照進現實。
聚勢謀變:“亞克甘孜”赴“品牌強州”振興之約
吃牦牛肉、喝牦牛奶、住牦牛帳、蹬牦皮靴、靠牦牛馱運、用牛糞取暖······坐擁1.42億畝天然草原的甘孜州,在廣大牧區同半農半牧區,牦牛歷來是農牧民衣食住行最主要的供給來源,牦牛產業自然也就成為最具特色、最具潛力、最具發展前景的“道地民生產業”。
從月前出爐的《甘孜州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建設的實施意見》一組官方數據中便可見一斑:甘孜州牦牛存欄占全國的13.2%、全省的48%、全州牲畜存欄量的近60%。此外,據統計2020年底,全州存欄牦牛191.31萬頭,出欄牦牛48.09萬頭,牦牛產業總產值達44億元。
牦牛資源大州,不僅是就數量、地域、環境來說,更是從品種、口感、營養方面的價值來說,而我州的九龍牦牛早已享譽全球,是獨具世界級牦牛“品種權”的山地型優良畜種,同白玉昌臺牦牛一道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梢哉f,牦牛的主導品種、突出特色賦予了我州得天獨厚、無與倫比的畜種稟賦。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以往靠天養畜、以戶為主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扭轉,這意味著風險災害的抵御能力、落后低效的生產方式、粗放散打的產業現狀······都亟須迭代升級,于畜牧業“家底”頗為“殷實”的甘孜縣而言亦然,同樣面臨“發展后勁不足不快”“區域品牌建設滯后”“經營主體成長緩慢”“養殖技術含量較低”“組織化程度不高”等掣肘。究其根源,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產業集群程度不高,特色優勢沒有完全凸顯出來,帶動能量不夠。
何以破局?“一座城、一片地、一群牛、一條線”,是甘孜縣“咬定”的產業發展方向,特別是自去年州委提出計劃用3年時間在甘孜州打造年產值50億元的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以牦牛產業助推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甘孜縣全面吹響“打造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中心”的新號角,將其視為高質發展的“火車頭”、增收富民的“主渠道”、鄉村振興的“好手段”。
“產業集群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區域協同,集聚發展要素,補齊發展短板,具體而微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相關的企業、人才、資源在此集聚,擴大加強集聚效應,集聚對外部產生吸引力,對內產生自我強化力,這樣就會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縣域乃至區域經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甘孜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局長其格對集群效應的理解,切中肯綮。
先行先試建中心,甘孜縣十分清楚自身定位和發展基礎。為深度參與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一心兩帶三區”建設分工,切實挑起“擦亮‘亞克甘孜’牦牛金字招牌”的大梁,扛起“加速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的大旗,2021年以來,緊跟全州重大決策部署,甘孜縣委、縣政府謀定而動、客觀研判,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敲定“3311”牦牛產業集群項目布局。即:打造標準化養殖和可視化交易、冷鏈倉儲與物流配送、牦牛肉制品加工3個園區;加快建設絨壩岔片區、達通瑪片區、東谷片區3個草種基地;利用十萬畝優質青稞基地,推動形成1個千家萬戶青稞麥稈基地群;打造1個形式多樣的集體牧場和家庭牧場群。
壯大集群:“建園強鏈”匯“產業強州”澎湃動能
從“地域特色”到“強州產業”邁進,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在甘孜縣不斷密織的這張牦牛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大網”中,除了龍頭企業引領,牦牛高效養殖才是集群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核心競爭力。
從營養搭配、良種繁育,到疫病防控、高效養殖,再到優質飼草料的種植推廣,關鍵技術的快速落地,一直被該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中心視為未來增收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我們通過先進養殖技術的引入,在科學高效飼養和挖掘生產潛力方面狠下功夫,將生產資料有效整合,比如聯合當地3476戶家庭牧場和93個集體牧場,從這些牧場選購3歲左右的牦牛作為架子牛,安置于集群中心里進行為期3至4個月的科學育肥,繼而出欄上市,我們的標準化養殖能力年均能達1萬余頭,日均最大中轉能力可達1200余頭?!备首慰h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郭華兵介紹,通過集約化、規?;茖W養殖,牦牛從以前的七到八歲出欄到四歲出欄,從以前的季節性出欄到現在的四季出欄,不僅降低了牦牛的飼養周期,還大幅度提升了牦牛品質,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形成牦牛健康養殖新格局。
24間標準化牛舍鱗次櫛比,有序分列于園區一隅,數百頭牦牛或在其中的開放區里閑庭信步,或優哉地在保暖區里嚼食草料······這是記者7月26日走進標準化養殖和可視化交易園區時所見情景。作為國家級牦牛產業集群中心3大園區之一,該園區總投資約1.1億元、占地300畝、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包含標準化養殖、可視化交易、信息化集成、有機肥加工、飼草飼料加工5大中心。
“每頭入住牛舍的牦牛,都佩戴上了智能耳標!通過掃描耳標上的二維碼,即可全程追溯每頭架子牛的年齡、體重、產地、檢疫、保險等數據信息,以及養殖場戶或合作社等基本情況?!备首慰h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代埝君告訴記者,耳標雖是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重要一環,但對于新落成的標準化養殖和可視化交易園區來說,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遠不止體現于此。
這就不得不提可視化交易中心了。和信息化集成中心同步建成的可視化交易中心,與標準化養殖中心僅一墻之隔,設有疫病防控室、交易大廳、牦牛暫存站、無害化處理、業務用房等設施。預出欄的牦牛,在歷經消毒稱重、膘情評定、疫病檢疫數道程序后,將送至兩樓一底的交易大廳里,線下的采購商們不僅能從二樓一目了然查看牦牛生長狀況,還能通過廳中大屏顯示的交易牛欄實時畫面、存欄牛只滾動數量等進行訂購交易。對于線上客戶來說,用手機或電腦終端均可預定牛只,而每一頭牦牛的二維碼身份證,還能讓“云端”客戶輕松掌握牛只的重量、產地,實現從“養殖育肥、出欄入市、訂購交易、中轉運輸、屠宰冷藏、成品輸出”全程追蹤,徹底解決牦牛“上市交易難”問題,形成“政府搭平臺、企業進園區、牧民得實惠”的良好局面,“第一手的交易、簡化中間環節、每頭牛比以往多賣幾百元不是問題!”來自達通瑪片區的牧民澤巴樂呵地說。
而就在不遠處的有機肥加工中心和飼草飼料加工中心已完成規劃,現正在加快推進。據了解,該園區接下來將通過與西南民族大學“院縣、院企”合作,運用“放牧+補飼+圈養”三結合順勢養殖法,實現最大幅度縮短牦牛出欄周期、最大幅度提升草場承載能力、最大幅度促進種養循環目標。
相信不久,現代園區引領、牧場“集群”夯基、精深加工拓展的“牦牛發展一條龍體系”勢必闖出一條科學化喂養、數字化交易、精細化供給、市場化拓路的現代牦牛高質量發展之路,未來亞克甘孜、草美牛肥人富、心聚業興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