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焦 戴璐玲
7月5日,夜幕籠罩在甘孜州規模最大的寄宿制小學——理塘縣第三完全小學里,三年級格絨澤仁和同學們正在燈光下的電教室里學習使用電腦,食堂里的和面機、饅頭成型機、絞肉機、氣化灶等正在為其準備舌尖上的美食,“有了電才敢想象這一切。”校長達瓦扎西對于通電一年來的改變格外滿意。
為了讓電力惠及更多藏區居民,1.4萬名電力公司員工正在川藏藏區如火如荼的開展藏區電網電力建設大會戰。川藏聯網工程線路基礎施工全面完成,組塔完成超過85%,線路施工開始,年底前將建成投運,今年“電力天路”將完成投資95%以上,無電地區電力建設也將在今年底提前完成。
這項工程將讓145萬藏族群眾用上穩定、可靠的電力。”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總經理王抒祥這樣介紹川藏聯網工程即將為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區帶來的巨大變化。
到年底,我州將擁有7座500千伏變電站,建成僅次于成都的堅強骨干電網,全州18個縣將全部和主網聯網。川藏聯網工程竣工后,西藏昌都地區將擁有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兩座220千伏變電站,昌都電網將和國家電網主網聯網,145萬藏族同胞將攜手邁進“大電網”時代。
光明和溫暖照進藏區百姓心窩
7月29日清晨5時38分,歷經近六個小時的通宵作戰,石渠縣“電力天路”暨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呷依35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竣工投運。呷依35千伏輸變電工程為點亮石渠縣西區無電區域的俄多瑪鄉、德榮瑪鄉、呷依鄉、格孟鄉、長沙貢瑪鄉共1176戶無電戶提供國網主網的強大電能支撐。伴隨呷依35千伏輸變電新建工程的竣工投運,還將同時新建投運配套的2條新建10千伏配網線路——呷若線和呷賽線。目前,兩條架空線路已經全部具備帶電條件,變電站出線電纜也已施放完畢,預計就在近期,石渠無電地區將有10個變壓器臺區共計299戶牧民家中的電燈將在黑夜中亮起溫暖的光芒。
“電力天路工程建設是一項從根本上解決甘孜州電網問題的戰略性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甘孜州委書記胡昌升表示。
從去年開始的甘孜州“電力天路”工程讓藏區百姓初嘗大電網帶來的美好生活。“以前,娃娃們晚上做作業都只有打手電筒,壞眼睛得很,現在好了,有電了。”雅江縣紅龍鄉村民頓珠高興地說,他家閑置半年的電視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煮飯有電飯煲、打酥油茶有打茶機。對于未來的生活,頓珠充滿了期望。
巴塘縣竹巴龍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鄉,在不通電的日子里,村民們只能依靠小型發電機發電,但小型發電機所帶來的電不僅微弱,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去年底,“電力天路”照亮了這個長期以來為電所困的村莊。“下一步,我們鄉準備發展旅游和農業深加工。”竹巴龍鄉黨委書記張學斌籌劃著未來。
企業家們從穩定可靠的電源和優惠的留州電量電價中看到商機。一家和巴塘談了好幾年的水泥企業在今年與巴塘縣簽約,投資3.76億元興建一條日產熟料25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目前已全面開工建設,預計明年投產。此前,藏區電網建設的水泥需從成都和昆明等地運進。
州政府副州長張平森表示,除有序開發水電和礦產資源外,甘孜還將加快農牧業、中藏藥業及文化產業的發展,“今年有魯能集團等知名企業來甘孜打造亞丁景區等。”
“甘孜藏區電力送出通道將基本實現東西貫通、南北互聯,水電‘送得出、落得下’;負荷集中區電網將堅強、保障有力,城鎮及工業企業‘用得上、發展好’;無電地區電網將基本覆蓋、農村電網狀況明顯改善,農牧民生活‘點得亮、步步高’。”王抒祥表示。
藏族同胞期盼已久舉雙手贊成
“一年來我們協調了460件與川藏聯網工程相關的事,聽說電網工程是為藏族同胞送電、為民辦實事后,群眾都舉雙手贊成。”8月3日,巴塘縣協調辦公室副主任曲批表述這一年當地群眾對川藏聯網工程的看法。
巴塘縣協調辦公室成立于去年8月8日,工作人員共有10人,主要為川藏聯網工程進行各方面協調工作,包括宣傳工程意義、協調拆遷工作、占地補償等等。“幾乎天天面對的問題都不同,但在講解到工程能給當地帶來好處時,總能獲得理解。”
竹巴龍鄉水磨溝村村民拉姆家有一塊地離國道很近,川藏聯網工程需要在她家的地上安裝一個索道,前期協調辦去協調。“我們告訴她這次的施工就是為了給方圓幾百里的群眾送去光明。”拉姆爽快地同意了。
“其實群眾們都盼望能用上電,所以在做協調工作時,只要講出事實,就能很快得到群眾的理解。”曲批介紹說,“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歩加強同川藏聯網指揮部聯系,加強同各鄉鎮的聯系,加強同各項目部的聯系,讓工程能夠更順利地進行。”
建立從州到村的協調聯絡機制
“作為全國第二大藏區的甘孜,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約5000萬千瓦。盡管坐擁如此豐富的資源,因為此前主要為地方小水電供電,一些邊遠地區的農牧民群眾長期過著松光油燈照明、柴火牛糞取暖的生活。
“2012年9月19日,投資32.15億元的“新甘石”電網聯網工程在一年不到的建設工期內成功投運,甘孜州西北部電網骨架初成。今年3月18日,總投資66.3億元的川藏聯網工程動工,甘孜水電外送的南部電網骨架網絡也將成形。
“川藏聯網工程將徹底解決甘孜州26萬戶無電農牧民的用電問題。”州發改委副主任蘇久澤古如是評價川藏聯網工程即將為甘孜州帶來的變化。
蘇久澤古介紹說,我州對川藏聯網工程非常重視,建立了從州到村的協調聯絡機制,以專題協調會的形式為電網施工人員解決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為工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環境,“用水、用電、砂石供應,乃至道路交通的保通保暢,物資運輸路線,甚至大批量車輛入州后的油量供應問題都得到了全盤規劃。”
蘇久澤古介紹說,工程將使得鄉城、稻城幾個縣當地的生產生活用電能和主網聯網,將徹底改善當地的生活質量。“聯網后,將為老百姓解決生產生活用電的問題,實際上這也是老百姓期盼已久的,他們對電網建設也非常重視和支持。”
至于未來的發展,蘇久澤古介紹說,州內下一步將延續現在的規劃,力爭在2015年把電力天路建設的幾個重大工程建設好,切切實實解決農牧民生產生活用電問題,提高生活質量生存條件,提升文明水平,讓農牧民能有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也為下一步州上的能源開發的外送解決好通道問題。
甘孜南部水電外送“電力高速路”
我州水電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達413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占全省的34.4%,目前僅開發550萬千瓦。到明年底,甘孜預計建成水電裝機1000萬千瓦,其間可增加約50億元稅收、6萬人就業崗位和5億元左右的勞務收入。
還有更多工程等待核準開工。目前僅巴塘縣就有華電四川規劃的金沙江上游4級電站共500萬千瓦,總投資15億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蘇洼水電站等已在積極準備前期工作。
“甘孜南部主要是小水電的孤網運行,川藏聯網工程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州南部地區冬季枯水期間的缺電無電問題,還能助推甘孜州從‘能源富州’向‘能源強州’跨越發展。”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相洛說。
川藏聯網工程是甘孜南部水電外送的“電力高速路”。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丁燕生透露,川藏聯網工程未來還可通過與規劃中的雅安-武漢特高壓交流線路相聯,滿足金沙江、瀾滄江、玉曲河水電開發送出,西藏昌都地區和甘孜南部豐富的水電資源可以通過這條線路外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屆時,四川在全國特高壓網絡的重要結點位置將更加突出。
“工程對我州水電資源開發,水電的外送等工作有極高的意義,對全州經濟發展也非常有利。”蘇久澤古說。“在十三五期間,州里還將與州電力公司做好十三五全州電力規劃。”蘇久澤古介紹說,規劃將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切實保障全州十三五、十四五期間能源開發有良好外送通道;第二是提高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進一步解決好百姓用好電,用上安全的電,用上能促進生產發展的電。”
新聞鏈接
川藏聯網工程
川藏聯網工程旨在將西藏昌都電網與四川電網接通,結束西藏昌都地區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區嚴重缺電和無電問題。工程全長1500多公里,沿線多為高山峻嶺和無人區,平均海拔在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被譽為全球最具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
項目背景
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四川甘孜州南部和西藏昌都地區,有70萬農牧民用電得不到保障。川藏聯網工程聯接西藏昌都電網與四川電網,工程位于金沙江、怒江和瀾滄江聚集的“三江”斷裂帶上,這里也是世界上地質構造最復雜、地質災害分布最廣泛的地區之一。工程全長1500多公里,沿線多為高山峻嶺和無人區,平均海拔在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
為了保護高原生態系統,不影響瀕危動物矮巖羊的繁衍生息,工程線路兩次跨越金沙江,特意繞開了竹巴籠自然保護區,繞行四公里,增加了1000多萬投資。而為了惠及更多農牧民用電,結合地理環境的設計需要,工程線路又在隨后接連三次跨越金沙江,終于將國家電網主網與西藏昌都地區電網聯通。
現實意義
川藏聯網工程是國家“十二五”支持西藏的重大建設項目。該工程將結束西藏昌都地區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區嚴重缺電和無電問題,對維護藏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同時,還將為滿足西藏地區水電開發外送,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