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我州定向培養人才學校見聞
■ 記者 楊珂
引子
為有效緩解專業人才量小質弱現狀,大力促進本州學生就業,全面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發展,為實現全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長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州委、州政府決定從2013年起用連續四年的時間為全州各行各業培養1540名“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緊缺專業人才。如今2013年入校的第一批學生已經學習一年,2014年的定向學生也已入校。這些學生們在學校的情況如何?該計劃實施情況怎么樣?10月28日開始,由家長代表、基層干部代表、宗教界人士代表、農牧民群眾代表、縣級干部代表等人員組成的考察團走進了參與培養人才的學校,記者也跟隨前往,考察的第一站走進了四川民族學院,參觀了民族學院的校園建設,了解了專業設置、軟硬件設施等情況,并與學院的領導、教師、學生代表及行業主管部門,圍繞訂單定向式人才培養、學生的管理、課程設置、就業安置等進行了交流座談。
課堂還原生活
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原告扎西,你是什么時候來康定的?”“2005年隨父母到的康定!”……“被告扎西,你和你的同伙當時為什么會想到搶劫被害人?”“當時是我朋友的一個表哥提議的,他在這所學校上學,對當地的環境比較熟悉,而且認識我們搶的那個人!”……這段對話來自四川民族大學的一場模擬法庭上,此次模擬法庭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四川民族學院政法系法學藏漢雙語專業的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是他們的必修課,也是他們展示自己法學知識的時刻。
這個本科專業截止2014年已招收272名學生,2014年招收的我州定向學生42名。專門為我州藏區培養具有一定法學知識、藏語基礎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能熟練使用藏語,能在政法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任職的應用型法律人才。這些學生們除了學習法學專業課程外,還設置了《漢藏法律口譯技能》、《藏區公證與律師工作概論》、《民族法學》等特色課程。除了學校里的“模擬法庭”外,學校還正在建設“漢藏雙語法學實驗室”,在校外還有州中級人民法院、州檢察院、州公安局等13個雙語法學實驗基地,保障了學生的實踐實訓需要,讓這些定向培養的學生們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就能上手工作。
做到有所用
培養樂于奉獻的人才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四川民族學院2014法學藏漢雙語專業學生羅志強說:“現在我們藏區缺乏法學人才,更缺乏的是藏漢雙語的法學人才,所以現在我們又要學法學,又要把它翻譯成藏語,課程那些都挺好的。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了這樣一個好的機會,所以我想好好把握,回去為家鄉做點貢獻。”四川民族學院2014法學藏漢雙語專業學生康擁拉姆說:“當初在高中學校聽說四川民族學院有定向招生的時候,我就選擇了它,因為我覺得畢業以后可以為自己的家鄉服務,我們那里是藏區,鄉親們不太懂漢語,我可以為他們翻譯,把法學法律知識傳播給他們,我覺得我很幸福。”
通過在學校的參觀和觀摩法學藏漢雙語學生們的課堂,考察團代表們對定向培養的學生們在學校的情況表示肯定。州委常委呂芙蓉指出,我州定向培養緊缺專業人才的標準是,要培養出思想合格,專業扎實,學以致用,扎根基層,服務康巴,樂于奉獻的人才。在辦學方向上要與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定向培養的專業設置要與地方需求緊密結合;師資隊伍建設要與服務社會的能力相結合;定向培養要與改革相結合。要進一步完善協調推進機制,建立學生學習、老師授課的競爭激勵機制,要更加重視理論和時間結合的模式,管好、辦好、培養好已經招收的定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