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血”援藏到“造血”興藏
——成都市千余干部援藏興藏紀實
“我建議寧可我們自己緊一緊,也要幫藏區同胞熬過難關。”在11月26日召開的成都市委常委會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的提議得到了市委常委們的一致支持。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縣發生6.3級地震,作為甘孜州的對口支援城市,成都在援藏興藏中付出真情,在地震發生后更是真心實意提供幫助。
2012年4月,成都按照四川省部署全面啟動援藏工作,10個區縣分別對口支援甘孜州爐霍縣等10個困難縣。兩年里,成都已陸續派出兩批共779名援藏干部,緊緊圍繞藏區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傾力傾情援助,助推藏區發展新跨越。今年,第三批共計372名援藏干部又奔赴高原,扎根這片熱土。
救災:盡全力解燃眉之急
甘孜州今年的州慶放假是從11月23日開始。11月22日,原定第二天返回成都短暫休息的18位郫縣、都江堰援藏工作隊隊員,遇到了強烈的地震。他們所處的道孚縣八美鎮距離震中塔公鄉僅10余公里,災情不小。18位援藏干部立即奔赴八美鎮,展開抗震救災工作。
“這里氣溫非常低,晚上到了零下10攝氏度左右,老百姓非常缺棉衣棉被等過冬物品。”援藏工作隊隊長陳杰一邊組織藏區的援藏干部在當地購買棉衣棉被等物品,一邊將此消息報告給成都郫縣相關部門。郫縣立刻組織救災物資,震后第三天,首批救災物資就運達災區。
11月25日,成都市慰問組抵達地震災區慰問,現場向甘孜州捐贈300萬元資金。慰問組形成的進一步建議,在成都市委常委會上得到認可:再向康定災區捐贈2000頂棉帳篷,每一頂帳篷的大小要能容納一個家庭;對災區房屋損害鑒定、重建規劃等提供援助;通過開展農業區域合作等方式,幫助災區搞好產業重建。
黃新初說:“雖然已近年底,可支配財力有限。但我們自己緊一緊,就能解決藏區受災同胞的燃眉之急。”
援藏:付出真心實意
楊元建從2012年到甘孜州支教,這已是第3個年頭。見第三批援藏干部名單中仍然有他的名字,一些親朋不解:40多歲了,岳父去世沒來得及看一眼,父親病重也沒時間回成都看看,還把妻子動員去支教,何必呢?只有楊元建心里清楚,自己沒有其他選擇。援藏期間有一次他回成都培訓,學生們誤以為他不回甘孜了,他走進教室聽到哭聲一片,黑板上寫著:“老師別走,求求您了。”那一刻,他覺得自己離不開這些孩子。
49歲的王耀軍也是3年多來一直留守高原。他是成都市錦江區年齡最大的援藏干部,走遍了爐霍縣所有的鄉鎮,有4個多月更是扎根藏區農村。今年7月,他又帶著一批“新人”入藏,他動員大家把“孤單、寂寞、冷”轉化為“激情、動力、暖”。他成立項目推進組,積極引進和爭取各類項目援助資金近1000余萬元。
郫縣援藏干部劉成勇到道孚縣教育局掛職副局長,短短一年半時間,落實49萬元幫扶現金提升辦學條件,并讓全縣每個學校有了“五個一”(一臺電腦、一臺打印機、一臺電視、一臺DVD、一套教育軟件);甘孜州白玉縣,往返偏遠鄉鎮一趟要12個小時,武侯區援藏干部孫廣磊一年多時間里挨家挨戶地為農牧民檢查診治身體,腳印幾乎印在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派遣上千名援藏干部到藏區,下轄區縣及所屬鄉鎮、部門與受援縣開展結對幫扶,計劃投入12.52億元資金確定297個援藏項目幫助藏區騰飛,成都在援藏方面付出了真心實意。
興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堅持“輸血”援藏的同時,成都更加注重借助市場化手段“造血”興藏。高原蔬菜緊缺,來自蔬菜之鄉彭州的援藏干部將彭州蔬菜引進石渠縣試種。在石渠縣唯一的農區洛須鎮,有9個品種試種成功,平均產量比往年增產10%。今年彭州又在洛須鎮的龍渠卡、許巴等村開展了80畝蔬菜新品示范推廣。
成都市在甘孜州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牧戶”四方共贏的現代生產經營模式,幫助藏區成立了專業合作組織和產業基地25個;丹巴縣的甲居藏寨享有“藏區童話世界”之美譽,成都市成華區用8000萬元政府援建資金,撬動了川旅集團等投入近20億元參與丹巴縣的旅游發展;龍泉驛區幫助甘孜縣成立“城鄉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時解決融資2億元,實施代建項目15個。
讓藏區具備自我“造血”功能,“智力援藏”尤為重要。成都市在派出援藏人才的同時,將藏區人才通過傳幫帶、頂崗培訓、多渠道輪訓、掛職鍛煉等形式對口培訓,培養起一批在藏區生根發芽的人才隊伍。
在甘孜州得榮縣,如今就有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這是成都市青羊區援藏女干部謝靜秋一手打造的。她2013年初來到鄉鎮開展義務巡診及婦女病普查工作,結果令她震驚:當地婦女患婦科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75%。謝靜秋決定傳、幫、帶、教,通過“專家課堂大講座”“院內醫護小講課”“病房案例齊討論”等方式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
真情援藏,真心興藏,成都千余援藏干部已將藏鄉當故鄉,使兩地的交流、交往、交融常態化和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