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增量跟不上學生增量,教師需求始終難以滿足。特別是初、高中學校隨‘普九’的鞏固提高,每年學生凈增更大,教師數量不足壓力越來越大。”這是1月22日參加十二屆州政協四次會議第二組討論的政協委員楊思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面對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學科不配套、從教不安心的現狀。楊思微說,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藏區工作座談會要求,大力興辦農牧區學前“雙語”三年教育,“雙語”幼兒教師需求量很大,預計到2015年需增加2360人。
目前,教師外流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改行??h域內教師流向本縣或外縣其它行業。2008年招錄“雙語”鄉鎮公務員時,全州236名“雙語”教師參加考試,錄用187人。二是向城鎮或縣外流動。條件艱苦的偏遠學校教師流向條件較好的地區,或商調流向州外;條件艱苦的高寒牧業縣縣均每年出現不履行手續、自動離職的教師不低于5人,其中初高中教師占多數。據統計,2013年,不履行手續、自動離職人員就達60余人。
楊思微建議:一是要突破“瓶頸”制約。充分考慮維穩及民族地區辦學和藏區教育實際,加大寄宿制教育、“雙語”教育等方面的附加編制數額,解決教師培訓、寄宿制后勤人員保障等方面的附加編制,編制管理不再全省“一刀切”。二是要實施定向培養計劃。依托省屬大專院校,定向培養緊缺學科教師、“雙語”教師。建議定向培養特崗教師。將特崗教師的招聘提前延伸到藏區應屆高中畢業生,確定幾所師范院校每年專門為藏區投放招生指標,定向培養緊缺學科教師,所招錄培養的特崗教師,畢業后直接安排到定向地區學校,按特崗教師的有關政策落實相關待遇。三是要注重教師普惠性政策落實。優先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優先解決教師“安心工程”。全面落實教師隊伍每年一次體檢,進一步加大對困難教師慰問和幫扶力度,加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記者 宋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