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琴,爐霍縣斯木鄉衛生院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1983年出生在農牧區一個普通的藏族家庭。聰明好學的她,2004年6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原本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可她毅然回到家鄉,并被分配到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工作。2008年被任命為鄉衛生院院長。
經過多年的努力,譚曉琴從最初老百姓眼中“不放心的小門巴(門巴藏語為醫生)”到“最放心的好門巴”,她用自己的腳步走出了與患者之間的魚水深情,她用自己的行動治愈了眾多鄉親的疑難雜癥。
當康巴高原的第一縷陽光撒向鮮水河畔的千家萬戶,早耕的村民們總是會看見一個嬌小的身影行走在山間。每天一大早,譚曉琴都會在母親的陪伴下趕到3公里之外的衛生院上班。衛生院里的病人很多,感冒頭疼、意外擦傷、關節炎、腸胃炎,什么病都得看。
工作十年來,譚曉琴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為村民們診治了許多疑難雜癥,深受村民們的信賴和喜愛。大家都親切地把譚小琴稱為“女兒醫生”。
譚曉琴身體有病在斯木鄉不是什么秘密。每當病情復發時,她總是利用下班時間請同事幫自己輸液。就這樣持續了將近5個月之后,她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日漸加重,不得已,只好轉院治療。2010年12月,年僅27歲的她被確診為“右肺大細胞肺癌”,醫生下了病危通知,不僅要求她立即做手術,而且還被告知手術風險極高。她母親得知消息后,哭著打電話給她的父親,父親被這晴天霹靂擊得當場癱軟在地。在親戚的陪同下,父親趕到了成都,經與醫生商量,最終放棄了開胸手術而選擇伽馬刀手術的治療方案。兩個療程的治療和化療之后,她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轉。為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她決定回家休養,每月到成都363醫院進行一次門診檢查治療。
她身患癌癥的消息在村子里傳開后,鄉親們都為此感到心疼和不安,譚曉琴的身體狀況成了大家最大的牽掛。在蝦拉沱村有位袁伯鈞老人,曾經三次病重,都是經譚曉琴醫治康復的。得知譚醫生患病的消息后,他每天到譚曉琴會出現的地方等著她,就是為了多看一眼這個好人醫生。
斯木鄉衛生院,左邊是診療室,譚曉琴在這兒守護著患者的健康;右邊是醫生宿舍,譚媽媽在這兒守護著女兒的健康。每天,僅僅為了讓女兒喝下一碗湯藥,譚媽媽要往返診療室三次。第一次是送藥給女兒,第二次是把藥拿回來重新加熱,第三次是端著藥去監督女兒喝下。
前些日子,譚曉琴到成都化療,打電話給媒體記者,說她在病重的時候,有很多好心人捐了錢。因為自己有工資,這些錢也沒用得上,就專門存在一張卡上了。希望記者在采訪中若遇到急需用錢治病的病人時,可以幫她把那些愛心款送過去,因為她知道患病急缺錢時的困難。這就是譚曉琴,一個能夠推己及人,用愛去守護生命的好人。
就這樣,在別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一路陪伴,每一個白天的照料和夜里的牽掛,把素不相識鑄成了生死不棄。
好人寄語:譚曉琴樂呵呵地說“讓父老鄉親早日脫離疾病纏繞、病痛折磨就是我最快樂的事。”“生命短暫而又寶貴,但我卻要讓自己短暫的人生變得依然精彩!”
道德點評:光明網評論黨員干部當學譚曉琴忘我的為民心。我們希望譚曉琴先進事跡能夠喚起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充分彰顯為民心,切實保障藏鄉艱苦地區群眾的身體健康。而譚曉琴體現出的為民心,其實也正是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天府評論上是這樣說的,醫生是大家心中的白衣天使,用專業的技術為無數的人掃除病魔,而今天的主角是一名“患癌醫生”,在生命的考驗面前她勇于面對,在病痛的折磨面前她不忘服務群眾,她就是群眾心里的好女兒譚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