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丹巴縣委書記 陳天康
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丹巴,要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先行區和示范區,就必須把打造旅游全域化擺在優先發展戰略,這不僅是丹巴縣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探索群眾增收轉變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
清醒認識丹巴實施“全域旅游”的優勢和短板
優勢。從地緣分布看,該縣地處兩州四縣交界地帶,往東可到阿壩州小金縣四姑娘山、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往南可到康定木格措、跑馬山、海螺溝冰川公園,朝北可到阿壩州金川縣花卉經濟帶,除到省會成都5小時外,其余均處在2小時經濟圈內,往西可進入大香格里拉環線,是我州東部旅游圈的一級支撐點。當前,隨著G248線和即將通車的瓦丹路等出入境道路的改造升級,該縣的可進度將得到一定改善,區位優勢將更加突出。從現實基礎看,該縣全域旅游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旅游資源稟賦,具有品位高、多維性、相對集中的特點。既有建筑的杰出代表古碉群,更有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黨嶺風光,墨爾多神山的奇、雄、俊、險享譽藏區,牦牛溝自然風光被譽為“天然盆景”,“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品牌在游客中口口相傳。文化厚重。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寨風情文化之鄉”“中國嘉絨文化傳承中心”的美譽,嘉絨文化、東女文化、西夏文化和紅色文化為旅游業賦予了深厚的底蘊。農業產品。該縣氣候宜人,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為該縣生態農業全域、立體布局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蟲草、貝母、天麻等名貴藥材,出產花椒、核桃、蘋果等優質產品,釀酒葡萄品質極佳,該縣“康定紅”高原洞藏優質葡萄酒知名度不斷提升,藏香豬腿、生態土雞等特色農副產品落戶成都紅旗超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得整體認證。社會發育程度較高。該縣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歷史上至少有5支民族在這里相互融合。長期以來,多民族和諧共融,多元文化相互交流,教育事業起步早,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便捷暢通的語言交流、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為該縣實施“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短板。群眾期盼旅游開發與景區基礎設施欠缺形成的困境仍是當前最突出的問題。G248線的瓶頸制約依然存在,旅游景區公路等級低,景區景點可進入性差,景區間“散打”式分布,缺乏有效“貫通”, 景區內尚未形成環線和通戶道路網絡,景區與中心城鎮間缺乏快捷通道,“大景區”格局尚未形成。旅游配套設施缺乏。旅游點服務功能不完善,游客集散、觀景平臺、停車場、廁所、標示標牌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游客的消費心態,制約了旅游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地質災害影響。該縣境內山高坡陡,地勢險峻,地層復雜,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全縣73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給旅游發展帶來極大安全隱患。景區業態單一。重視門票經濟而忽視產業經濟的現象仍然存在,景區品質不高,景區業態尚處于以滿足游客基本需求的餐飲、住宿為主,業態單調,經營種類、經營形式同質化嚴重。
客觀分析丹巴目前旅游發展與“全域旅游”的差距
認識不到位。全域旅游的共識還未真正形成,大多數群眾還停留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不強,滿足于搞傳統的種養殖業,對發展旅游增收致富熱情不高、干勁不足。民居接待量小質弱。民居接待檔次低、分布不均、品位不高、處于單打式、粗放式、低標準,尚未形成一定規模。全縣境內沒有一家旅行社,現有的景區、賓館飯店、購物點等涉旅企業普遍弱、小、散、差。目前引進的4家旅游投資開發企業中,部分企業未按簽定的協議推進,項目推進不力、落地滯后,項目投資大量縮水。鄉村旅游市場發育緩慢,產業鏈條短,營銷能力弱。旅游業仍處于粗放型增長階段,旅游與農牧業、加工業、文化產業的融合度低,缺乏有效聯結,形不成聚合效應。旅游市場基本處于自發狀態,旅游品牌內涵挖掘不深不細,旅游市場營銷手段單一、水平較低,產業鏈條延伸不夠,旅游產品體系還未形成,缺乏大眾化、游客參與性強的娛樂節目,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和商品種類少、檔次低,開發不夠,無物可購、無娛可樂、有錢無處花的問題急需解決。服務和管理水平不高。整個行業缺少旅游專業人才和領軍人物;政府層面缺少一批懂旅游產業發展規律的行政管理人才;企業層面缺少懂景區開發和管理經營的專業人才。旅游從業人員少、素質低的現象比較明顯,全縣各類旅游從業人員僅2000多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鄉村旅游的需要,且絕大多數人員沒有經過旅游專業培訓,缺少必要的旅游服務和管理知識,特別是景區講解員隊伍形不成規模、素質不高、服務質量差,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加之,景區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激勵獎懲等經營管理機制,受益戶與非受益戶間矛盾突出。
精準定位,積極探索丹巴“全域旅游”發展的有效途徑
打造“中國鄉村旅游示范縣”和“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必須思在先、謀在先、行在先,樹立一切為了旅游、一切服務旅游的工作理念,確保該縣全域旅游在我州率先實現。
始終把“群眾致富”作為“全域旅游”的根本點。實施全域旅游發展,就是要在促農增收基礎上,富裕一方百姓。要緊緊圍繞“群眾是否滿意、群眾是否支持、群眾是否認可”這一根本,建立政府、企業、群眾三者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開展全域旅游的規劃編制、民居打造、基礎提升等工作。離開了這個原則,旅游發展就失去了“魂”,沒有了意義,甚至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始終把“政府主導”作為“全域旅游”的關鍵點。要堅持政府主導, 科學制定全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相關措施、辦法。切實加大涉旅資源監管,特別注重保護原有的民風民俗和建筑文化,堅決杜絕破壞性、掠奪性開發,切實做好宣傳引導。建立健全符合該縣實際的企業招引、服務和退出機制,制定招商引資辦法,鼓勵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來投資開發。建立便捷協調的旅游管理長效機制,明確旅游、文化、住建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和具體任務,著重強化旅游管理部門地位,賦予其相應的職能,落實民居接待、旅游景點(線路)、旅游價格的審批權等, 對全域旅游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和監督,真正做到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一定管好。
始終把“農旅結合”作為“全域旅游”的切入點。要切實將鄉村旅游與休閑產業、農業觀光、生態旅游相結合,圍繞全域旅游調結構、做特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立足該縣高山峽谷地理氣候特點,建立高山、半高山、河谷三個層次產業帶,規劃特色產業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優勢產業帶,逐漸形成“一帶一品”“一溝一品”“一村一品”產業布局。按照“各炒一盤菜、同做一桌席”的思路,把文化、體育、扶貧等各類資金打捆,集中實施新農村建設,統籌解決好項目實施村的路、水、電、房、產業等各種問題,做到完成一個項目,打造一個亮點,形成一個景點,真正讓旅游業成為該縣扶貧開發的優勢產業、區域發展的主導產業、農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興產業,未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始終把“全景規劃”作為“全域旅游”的支撐點。堅持用“大旅游、大視野、大度假區”的理念來整體看待丹巴鄉村藏寨文化旅游資源,從甲居藏寨、中路、梭坡等村落景點式旅游形象中拓展提升,讓全縣所有景區聯動發展,突出特色,互補優勢,形成一個完整的全域文化旅游度假區品牌,為游客提供不同體驗和感受。在制定和完善全域旅游發展規劃上,堅持“保護第一、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科學利用鄉村旅游資源,實現對資源的多重立體利用,努力探索和建立在發展中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路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點發展”的原則,集中力量把甲居景區打造為4A級景區,努力把布科景區打造成藏寨文化體驗和葡萄莊園觀光旅游區,把墨爾多山打造成宗教文化和高山生態觀光旅游區,把中路—梭坡打造成古碉群和東女古國文化觀光旅游區,把黨嶺—莫斯卡打造成自然生態觀光旅游區,逐步實現全縣全境一個旅游大景區。
始終把“提升業態”作為“全域旅游”的著力點。緊緊圍繞“高端鄉村旅游”“陽光度假之旅”為旅游發展定位,依托抓旅游基礎建設、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環境改善和旅游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完善和優化旅游產業要素配置機制,著力提升“大景區業態”。“吃”要體現特色和風味,積極開發地方菜品,讓游客吃有特色、飲有品位;“住”要有效引導民居接待向民族文化風情主題場所、酒店轉變,讓游客住得溫馨、睡得舒適。今年統籌資金優先在聶呷、中路、梭坡、水子、東谷5個鄉打造精品鄉村酒店;“行”要加強景區道路交通建設,增強景區間的“串聯”,加快四條出入境公路沿線綠化建設,抓好大、小金川河谷百里梨花谷、桃花溝景觀長廊的建設,將各條通道修建成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觀道路,讓游客感到行暢心悅;“游”要把藏寨打造成既規范又有特色的參觀點,加大景區觀景平臺和步游道建設,讓游客游有去處、觀有看處;“購”要完善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按照整村打造的模式,進行產業細化和分工,科學制定鄉村旅游商品銷售網絡空間布局,積極開發一批旅游商品和紀念品,讓游客真正能買到本地特色旅游產品;“娛”以文化為核心,以文藝演出和文化風情節為載體,整理、挖掘和策劃一批參與性、 體驗性強、融入度高的文化旅游主題活動,讓游客能夠愿意留下來。同時,要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加快做好小丹路、八丹路和瓦丹路沿線標示標牌、觀景平臺、旅游公廁等設計方案,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的層次。要準確把握市場定位,廣泛采取和新聞媒體、旅行社、周邊景區聯手策劃組織活動、利用新興媒體擴大宣傳范圍等手段提高景區知名度,進一步拓展客源,真正讓“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古碉·藏寨·美人谷”品牌響徹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