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頻道7月20日電(本網記者 楊迪)索朗達吉一直有個夢想:讓孩子在電燈下做作業,讓老人在寒冬的夜晚用上電熱毯……如今,他的愿望實現了。國家電網的電線拉進了索朗達吉所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熱加鄉藏東村。
四川甘孜藏區是一片國土面積相當于山東省的高原山區,電力等基礎設施落后,“十二五”前全州缺電地區達到70%,“照明靠油燈,取暖燒牛糞”是許多農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日不通電,一日難脫貧,改善藏區民生,必須先從解決用電難下手。三年來,四川埋頭苦干“啃硬骨頭”,投資300多億元在甘孜高原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力大會戰”,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項目59個,架起不同電壓等級的線路4萬余公里,徹底改寫了雪域高原長期無電、缺電的歷史,為藏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2年3月20日,新都橋-甘孜-石渠電網聯網工程開工,為甘孜北部8個縣全面通電打下基礎。隨后,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相繼實施了川藏聯網工程、“電力天路”工程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幾乎全都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環境中,許多點位交通不便,公路無法到達只能靠人背馬馱;有的線路還要穿越大片的無人地區。即使在世界電網建設史上,這些工程的施工難度都極為罕見。
幾年來,數萬名電力建設者的堅守與付出,啃下了這些“硬骨頭”,今年內,甘孜就將實現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的電力全覆蓋,藏區群眾離光明和溫暖更近。
通了電,理塘縣呷洼鄉9歲的藏族女孩丁真曲措不再怕冬天了:家里用上了電暖器,縱然夜里溫度只有零下十幾攝氏度,睡覺也不會像躺在冰上一樣難受了。
有了穩定供電為依托,四川省近年大力實施藏區教育發展振興計劃、醫療衛生提升計劃等六大民生工程。去年,四川減少藏區貧困人口4.7萬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架起電線,不僅改善了民生,還推動甘孜藏區的資源優勢加速向經濟優勢轉化,各地發展經濟的規劃與設想正逐步成為現實。
“過去我們一直想引進農業加工企業促進農牧業發展,但人家一聽沒有電就打‘退堂鼓’了。”甘孜縣委書記何康林告訴記者,通電后產業發展的障礙被掃清,今年甘孜縣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超額完成了全年的引資目標。
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甘孜州,還是名副其實的水電資源富集地。流經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及其眾多支流,擁有4200萬千瓦的水力蘊藏量,但由于電網不發達,缺少外送通道,水電開發程度很低,“捧著金飯碗卻沒飯吃”。隨著現代電網的建成,甘孜州水電開發也將步入“快車道”,為地方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