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全州農業農村體制改革加快推進

《甘孜日報》    2015年07月22日

      本網訊 (實習生 周賢)6月,地處貢嘎山下的海螺溝新興鄉,種植的1200余畝玫瑰花已有200畝爭相綻放,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覽。“以前,總以為旅游是政府的事,是景區的事。2012年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們開始種植玫瑰,收入比過去種植白菜、玉米、洋芋收入增加了很多,”新興鄉農戶李傳富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是新興鄉以農旅結合為基礎,以玫瑰花種植為特色,以觀光農業為亮點的有益探索。
    記者從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按照全域旅游思路,我州以“增加群眾收入”為目標,大力實施“以農帶旅、以農促旅、農旅互動”,全力推動農業農村體制改革。
    海螺溝是我州著名景區,景區管理局以特色種植、養殖業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建立蔬菜基地核心示范片,推廣羊肚菌種植,開展金銀花種植,探索玫瑰種植技術,發展蜀宣花牛養殖,發展本地特色畜禽養殖;以健全體系、創新模式為保障提高科技含量,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健全科技服務保障體系;以得到實惠、增加收入為目標拓展銷售市場,結合“農旅結合、以旅興農”的工作思路,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立足點,通過推動農業園區轉型發展、標準化接待、特色服務,走出了一條量質并舉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把鄉村旅游產業市場無限度放大,農業產業服務旅游因素不斷延伸,作為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的切入點之一,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繼續從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業三個層次上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大力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鼓勵發展各類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稻城縣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積極發展高原特色種養殖業,開發特色餐飲和農副產品。在桑堆鎮,該縣將農業結構調整作為重點,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推廣“參股合作型、利益返還型、流轉雇工型”等利益聯結模式,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著力培植優勢特色產業。堅持規劃先行,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地點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將扶貧、水務、農牧、林業、交通等涉農資金進行整合,集中打造吉乙二村、桑堆村幸福美麗新村,現已整合投入資金3047.48萬元。
    丹巴縣創新發展理念,改革經營模式,把鄉村旅游的改革、創新與發展作為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傾情傾力打造“中國最美麗鄉村”品牌,促使鄉村旅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群眾增收脫貧的“富民產業”。該縣以特色鮮明的五條溝為切入點,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點發展”的原則,先后編制了多條旅游發展規劃,將品牌定位升級為“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結合獨具特色的嘉絨文化和東女文化,保存完好的古石碉群、土司官寨和獨特的藏寨民居等鄉村旅游特點,引導民居接待向民族文化風情主題場所、酒店轉變,形成“一村一格、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同時,圍繞“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建成國際精品旅游區”的目標,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支持,打破信貸壁壘,放寬授信條件,搭建鄉村旅游信貸平臺。
     我州各地通過“農旅結合,以旅促農”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取得良好成果,農牧民收入明顯增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各地區把增加財政收入和群眾收入作為目標,以效益為中心,加大投入,向規模化、鄉土化、特色化發展,做大做強鄉村旅游市場,真正讓廣大農民享受到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好處。
 
  • 上一篇:上半年全州經濟平穩運行
  • 下一篇:海螺溝景區引導企業誠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