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甘孜日報》    2015年08月31日

——我州扶貧開發工作紀實之二 
 
    近年來,鄉城等地大力發展油菜產業,成為農牧民開啟幸福生活的“金鑰匙”。(州扶貧移民局供圖)
    羅林 記者 秦松
    產業扶貧是實現扶貧對象穩定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州產業扶貧工作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基地為載體、以科技為動力、以協會為紐帶”和“基地建設規模化、生產經營標準化、農民合作組織化、產品營銷市場化”的發展思路,打捆各類扶貧資金,整合各類扶貧項目,圍繞“酒、肉、茶、菌、果”五大特色產品,投入資金近億元,集中扶持建設了數十個獨具高原特色的農牧業產業基地。伴隨著一個個產業基地的相繼興起,通過“一戶帶動、多戶發展、一村興業”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氣候、海拔和生態環境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帶。
    一條崎嶇泥濘的小土路,幾十間低矮破舊的土磚房,十余畦靠天吃飯的貧瘠地,2010年以前,康定市捧塔鄉陽林村就是這副模樣。這種局面,在康定市扶貧移民局的逐步努力之下,徹底改變。
    唐良波是地道的陽林村人,村里太窮,他不得不到外地謀求生計。2010年以前,他是一名貨車司機,常年在折西地區搞運輸。在和朋友的一餐便飯中,他品嘗到了從未吃過的藏香豬。正是這看似不起眼的一餐飯,改變了自己和家鄉人的未來。
    說干就干,回到家中后,在捧塔鄉黨委、政府的指導和縣扶貧移民局的扶持下,唐良波組織部分村民投入資金成立了康定市金湯藏香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養殖藏香豬,成了康定市規模化養殖藏香豬的第一人。雖然陽林村獨特的天然資源和氣候條件為他養殖藏香豬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起初他仍然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存在技術落后、資金缺乏等問題,養殖效益遲遲上不去。
    此時,農牧科技局會同扶貧移民局請來了專家,解決了藏香豬養殖的技術瓶頸。合作社成員在專家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學習,充分調查和實踐后,漸漸掌握了藏香豬養殖和防疫技術,科學的食物配方新鮮出爐。
    幾年下來,康定市金湯藏香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豬場里的豬成了折東地區大餐館里的香餑餑,往往正在養著的豬已經被買家們預定了,不等唐良波到市場上推銷,利潤已經自動上門,甚至天全、雅安等外地顧客也尋訪到此,豬場里的藏香豬早就已經供不應求了。
    陽林村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只是全州扶貧移民工作的一個縮影。在“十二五”期間,我州的產業扶貧以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為突破口,積極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基地為載體,以科技為動力,以協會為紐帶,加大投入,積極開展連片開發,大力開發我州特色優勢產業,效果明顯,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群眾穩定增收脫貧的特色之路。目前,我州產業扶貧已初具規模,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228元增加到2014年的6307元,增幅達283.8 %。五年時間,全州投入財政扶貧資金、整合行業扶貧等資金近5000萬元,對核桃、葡萄、花椒、油菜、青稞、藏豬和大棚蔬菜等產業項目進行了扶持,使項目區約6萬貧困農牧民人均增收500-700元。現已初具規模化生產,逐步形成產業化經營、組織化帶動的雛形。培育了四川華康公司等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成立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0余個,現有會員8402人,項目受益村達268個農牧戶達3.3萬戶5萬多人。
    一幅幅畫面、一份份答卷,只是我州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部分縮影,展現的是在歷屆州委、州政府的帶領,全州扶貧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州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相信在這堅實的扶貧基礎上,在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中,我們一定銳意進取,拼搏奮斗,攜手開創全州扶貧開發事業的嶄新局面,努力完成脫貧越溫同步小康的歷史使命。
   
    
 
  • 上一篇:黃金坪水電站2號機組轉子吊裝到位
  • 下一篇:我州著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