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綜述
■ 本網記者 陳楊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著實讓經營民居接待的康定市瓦澤鄉營官村民陳老六忙了好一陣子。“去年鄉上沒有像往常一樣把扶貧資金直接發給我,而是用這些錢幫我把房屋進行了裝修,還手把手教我開展民居接待。過去全家一年收入不到8000元,現在通過搞旅游,才過10月份,收入就已經超過4萬元”,通過產業扶貧鼓了錢袋子的陳老六,談起現在的扶貧政策不由得喜上眉梢。
這是我州依托產業扶貧,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打造扶貧“升級版”取得實效的一個例子。
三年減貧一大半
68歲的藏族農民多吉卡珠已經有兩年多時間沒去地里勞動了,現在他不是到田邊地角去看看莊稼,就是在家里帶帶孫子。“過去村里的老人都沒能享到這個福啊。”坐在巴楚河畔嶄新藏房的院壩里,多吉卡珠的笑容如同高原初秋的陽光一樣燦爛,他說,勞作一生了,現在我們可以享受老年生活了,“這多虧了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好啊”。
多吉卡珠兩年前還是巴塘縣甲英鄉絨塔頂村的貧困村民,那個時候,他們一家7口人住在海拔3500米的上甲因村,那里不僅距離鄉政府有165公里之遠,路途中還要翻4座高山,“從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雪封山的日子”,“一年的生活物資全靠村民在6月至9月這4個月里人背馬馱運回村里,大家基本上處于與外界失去聯系的日子里生活。”即便如此,多吉卡珠認為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要命的是每年我們都會遭受山洪和泥石流。我們經常是地里忙活了一年,卻還是‘顆粒無收’”。
“一次山洪和泥石流就把大家的辛苦全部整沒了。”多吉卡珠說。據鄉上干部介紹,以前住在山上,該村的耕地坡度基本都在60度以上,每年遭受泥石流或山洪時,很多土地里的泥土都被沖刷到山腳下的大江里。
為了生存,多吉卡珠和村民們不得不每年都去從山上背泥土填在被沖刷掉泥土的耕地里再播種,于是全村50戶農民整個生活就陷入到了“背土、播種、沖刷,又背土、又播種”的農業生產中。
就在多吉卡珠認為他會在那個半封閉的村莊里這樣勞作一生的時候,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甘孜州開始啟動實施,將那些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村民搬遷到適合農業生產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2006年,多吉卡珠一家人就和他們那個貧窮的上甲英村近200名村民們一起移民搬遷到了國道318線貫穿的巴楚河河畔那個海拔2600米的絨塔頂村。
“自來水、水泥路、電燈、電爐都有了,還可以用手機打電話,除了新房子外,其他的東西都是我過去一輩子生活都沒見過或是想到過的,這些都是國家為我們無償提供的啊。”多吉卡珠在感恩黨的扶貧政策同時也感慨著自己家兩年搬遷生活的變化:新開墾的3畝多地畝產量較過去翻了數倍,荒坡種上的300株核桃樹再過5年就是家里的“搖錢樹”了。
甘孜,作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和全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扶貧任務極其艱巨繁重,是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特別是廣大貧困農牧區,是全省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全局性任務來部署推進,啟動實施了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產業扶貧、藏區新居、易地扶貧搬遷、“千橋”工程等專項扶貧行動,全州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36.92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17.4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9.27%下降到18.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228元增加到2014年的6307元,增幅達283.8 %,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絕大部分群眾已由解決溫飽問題、鞏固溫飽成果,進入到加快脫貧致富、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階段。
啃下最難“硬骨頭”
多年扶貧開發,甘孜圓了世代溫飽夢。但與全國、全省相比,受特殊的歷史、地理、自然等綜合因素制約,甘孜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脫貧致富的基礎還十分脆弱。
新一輪扶貧開發,對甘孜來說,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一連串難題無法回避??總鹘y方式、單項措施、常規手段已難以奏效。
沒有甘孜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甘孜,怎樣才能補上全面建成小康這塊最大的“短板”? 甘孜,在扶貧攻堅戰中又將如何發力?除了激流勇進,甘孜別無選擇!
認清差距,才會感到壓力、激發動力;看清機遇,才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要切實搞好貧困村精準扶貧規劃,制定貧困戶精準幫扶措施,一步一步落實,一年一個變化,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確保按要求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州委書記劉成鳴在廣泛深入調研后提出要求,精準規劃貧困村的扶貧項目、精準幫扶貧困戶,全力推進我州扶貧開發攻堅工作。
如何讓貧困村找準發展定位、農牧民群眾找到致富門路,努力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奔康進程,幾個月來,州領導密集調研,他們深入到全州各地,走村入戶,訪貧問苦,察看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傾聽群眾呼聲,與縣、鄉鎮以及村干部親切交談,認真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共同剖析甘孜的差距和問題,分析發展的機遇和優勢。先要讓全州各級干部“思想要脫貧、作風也要脫貧”。
在廣泛調研、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州委十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甘孜州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對全州扶貧開發攻堅作了周密系統的安排和部署,州委書記劉成鳴親自籌劃,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扶貧攻堅指揮部,書記與州長分別擔任總指揮和指揮長。制定目標,落實責任,明確任務,確保到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全州1360個村和17.45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力求不落下一村、一戶、一人。
這既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任務書,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將同步小康、打好扶貧攻堅戰和保持全州政治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將精準扶貧與群眾工作全覆蓋常態化結合起來,將“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與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結合起來,將政策幫扶和對口援助與調動群眾積極性、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嚴格落實責任,凝聚社會合力,筑牢基層基礎,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突出頂層設計,著力攻堅克難,扶貧攻堅戰已經成為甘孜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按照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和“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全面脫貧”的要求,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原則,以縣(市)為單位借力對口支援力量制定到村到戶的扶貧脫貧規劃,確保全州每年減少貧困村272個以上、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5萬人左右。
根據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需求,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缺啥補啥”的原則,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因類型施策,為貧困村和貧困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的脫貧計劃,做到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戶。
州委十屆七次全會吹響了集中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號角。這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甘孜加快發展的戰略重點,更是甘孜發展歷程中一次重要的自我提升。
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州委十屆七次全會召開后,我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和《中共甘孜州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找準我州扶貧工作的難點和癥結,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真抓實干、務求實效,以精準扶貧為重點推動扶貧攻堅,以“三化聯動”為載體推動扶貧攻堅,以開展鄉村治理為抓手推動扶貧攻堅,全力推動甘孜藏區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著力實施五大扶貧工程,年內力爭投入扶貧、兩資、以工代賑資金8.2億元,確保完成34375人的減貧任務。在新村扶貧方面,今年要啟動實施43個整村推進工程、12個藏區連片開發項目、10個民族新村,完成2014年度21個彝家新寨項目和18個浙—川扶貧協作新村。在產業扶貧方面,今年要緊緊圍繞鄉村旅游,重點培育“酒、肉、果、蔬、茶、菌、藥、水、糧、油”十大農牧業產業,力爭啟動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7個,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在基礎扶貧方面,今年要啟動實施兩資“四小”工程60個、以工代賑千橋工程38座,完成溜索改橋項目23座。同時,今年還要繼續著力緩解農牧區群眾“行路難、過河難、飲水難、灌溉難、用電難”等“五難”問題。在能力扶貧方面,今年要完成勞務培訓2960人,其中:勞動力轉移培訓1250人、農牧區增收創業帶頭人1000人、庫區移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710人;完成庫區移民種養業實用技術培訓5600人,繼續實施浙川東西扶貧協作人才培訓300人次,對1萬名寄宿制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同時,力爭我州大骨節病綜合防治工程納入國家專項計劃。在生態扶貧方面,今年將對我州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地方病嚴重地區的1822戶建卡對象,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切實改善和提升搬遷戶的生存、生活環境。
為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我州將深入貫徹《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引導各縣(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以“三嚴三實”的作風全力以赴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建立健全扶貧開發目標責任和考核評價制度,將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納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對扶貧工作考核的權重,嚴格考核考評,兌現獎懲;以12項重點工作為抓手,優先整合行業扶貧資源向貧困村、貧困戶聚集,形成扶貧合力;進一步強化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明確工作職責,強化考核監督,實行“不脫貧不脫鉤”;以1360個貧困村為單元,采取公共設施和產業項目覆蓋貧困戶的方式,做好專項扶貧資金到村工作;結合我州愛心慈善活動,同步開展2015年“扶貧日”甘孜州系列活動;將農村扶貧開發資金列入州縣兩級財政預算,建立動態的穩定投入機制,逐年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根據全州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按照不低于省農村扶貧標準,科學制定我州農村扶貧標準;根據州情實際,與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規劃相銜接,科學制定全州扶貧開發規劃;建立健全扶貧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嚴格資金使用和管理,確保扶貧資金??顚S?、用出實效。
“扶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重外力幫扶,更要重內力激發。要從各縣(市)的具體情況出發,找準脫貧路子,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州委副書記、州政府州長益西達瓦一語中的。
“國慶黃金周已過,但到瓦澤鄉賞秋景的游客仍然絡繹不絕。“隨著扶貧攻堅力度不斷加強,相信今后到瓦澤鄉旅游的游客會越來越多,農牧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也更足了。”瓦澤鄉黨委書記甲瑪對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充滿著無限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