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1+1”如何大于2

《甘孜日報》    2015年12月08日

——我州兩家水泥企業實現資產重組的啟示
   ■ 本網記者 袁飛
   并購與重組是資本市場永恒的話題,企業并購并不是數的簡單相加和堆砌,而是各個要素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優勢互補,從而有序化、集成化,產生經濟協同效應。也就是說,企業成功兼并重組后,企業的總體效益大于原來企業效益的總和。這是企業做強做大的有效途徑。
   在瀘定橋水泥有限公司并購瀘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資產重組簽字儀式上,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務副州長陳忠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并購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未來,從我州實際來看并購重組也會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整合重組   凝聚強大發展合力
   12月5日,瀘定橋水泥有限公司著眼企業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結合職能定位、資源特點和主營業務發展需要,并購了瀘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新組建的瀘定橋水泥有限公司將對州內兩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水泥制造企業的現有資源進行了大洗牌。
   作為州內兩家水泥制造企業,由于眾多原因,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著很大差距,整合重組,將會凝聚強大的發展合力。
   瀘定橋水泥有限公司其前身為甘孜州水泥廠,始建于1969年,是我州第一家州屬企業,當年所生產的第一包水泥作為藏區人民的禮物送到北京中南海,作為我州工業骨干企業,幾十年來為藏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甘孜州水泥廠也和我州其他國有企業一樣生產經營步入了困境,州人民政府通過招商引資,于2004年1月將原甘孜州水泥廠改制為瀘定橋水泥有限公司。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現具有年產80萬噸水泥的能力,成為全州水泥行業龍頭企業。瀘定橋水泥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經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品牌優勢,也到了社會和市場的廣泛認可。
   瀘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自2010年投產以來雖然產量逐年增加,生產規模一直沒有達到設計能力,連年虧損,更談不上盈利和利潤。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使山盛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們在思索,在尋找改革創新之路,一定要把企業搞好,把資源優勢、技術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在州委、州政府正確領導和州經信委科學指導下,經過半年時間完成了兼并,實現了公司規模、實力的低成本擴張。這是全州民營企業優化資本結構,實現體制改革之首例,也是我州加速企業創新發展,實現結構調整的重大步驟。這次成功的兼并為我州工業體制改革作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此次兩家水泥制造企業的并購重組,是甘孜州企業市場化運作的成功探索,也是實施‘創新甘孜’戰略邁出的重要一步。”州政府副州長舒大春對此次并購給予如此評價。
   “企業并購重組不僅只是實現資源的整合,這也為困難企業和政府松了梆,作為政府部門不僅要當好‘紅娘’,更要當好‘保姆’,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瀘定縣政府縣長祝邦文許下承諾。
   并購后的整合之困
   產業發展是支撐企業遠行的基礎。對于兩家公司合并成功后,新公司的“融合”問題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整合資源,能否實現“1+1>2”的協同效應也將成為新的考驗?
   不可否認,由于受到歷史和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多年來,我州企業發展舉步唯艱。
  “就目前我州工業企業而言,普遍存在著小、散、亂的現象,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這無凝是一次新的探索。”州經信委副主任蔣飚如是說。
   但現實中收購整合似乎不是那么簡單的1+1=2或1+1>2。在此過程中,會存在難以整合、自身管理等“后遺癥”,甚至稍有不慎便是虧損。民營企業并購重組,如何才能避免走入死胡同?有專家認為,這些企業須進行行業價值觀、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亟須重建行業價值觀體系。民營企業的發展本該引領社會整體價值觀和倫理體系建設,然而卻是逐利的價值觀盛行。企業發展須具有長遠眼光,進行戰略統一。從目前來看,州內企業普遍對未來各有志向,競爭較為差異化,同質化競爭嚴峻,對于一個成熟的企業   來說,收購兼并不僅僅只是鞏固自己的市場,而是要站在創新的角度,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牽引”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開自己的“殺手锏”產品,優化管理,加強成本管控,不斷提高員工素,提升核心競爭力,方可適時攻占領地,從而實現協同效應最大化。
   兩家企業并購重組,其整合經濟協同效應遠遠大于“2”。規模效益的將會逐步發揮,它將使企業形成“雙贏”局面:兩家企業重組后,不僅能夠在經營管理、技術支持、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還能不斷提升并實現規模效益。
 
  • 上一篇:州工商局確保成品油市場穩定有序
  • 下一篇:最美甘孜好人榜——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