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國土增綠”行動,構建“山頂戴帽子”生態格局
●實施“產業增收”行動,構建“山腰掙票子”生態格局
●實施“穩糧增效”行動,構建“山下飽肚子”生態格局
本網訊(本網記者)按照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的目標,我州實施“三大行動”,著力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新格局。
實施“國土增綠”行動,構建“山頂戴帽子”生態格局。大力推進“河變湖、山植樹、路種花”,著力構建高原森林、綠色通道、城鄉村寨、生物多樣“四大生態屏障”,努力實現“山頂戴帽子”。一是構建高原森林生態屏障。實施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依法有效管護森林資源9052萬畝。在有條件的播區實施飛播造林10000畝。在鞏固80.3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10000畝。二是構建綠色通道生態屏障。以317、318國道及理亞路(稻亞路)等省級干道和重要景區公路沿線為重點,完成綠色通道建設200公里,并沿道路兩旁撒點播花草800畝。三是構建城鄉村寨生態屏障。完成義務植樹200萬株。加快城鄉村寨適宜地帶綠化建設,在香格里拉鎮等旅游集鎮周邊實施城鄉村寨綠化5000畝。組織實施沙化土地治理及成果鞏固20000畝。抓好生態文化村、綠化模范縣、綠化模范單位、綠化示范村創建。四是構建生物多樣生態屏障。啟動建設爐霍縣蝦拉沱省級濕地公園、稻城縣金珠濕地公園、道孚縣孜龍濕地保護工程、色達縣果根塘濕地生態建設等項目。在有條件的縣城及周邊實施“河變湖”工程。抓好理塘縣省級濕地補償試點。全州濕地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分別保持在1091.4萬畝和5344萬畝。
實施“產業增收”行動,構建“山腰掙票子”生態格局。按照“一圈一帶一走廊”的高原現代特色農牧業布局,大力推進高半山以下經濟林木的種植,發展林下產品,努力實現“山腰掙票子”。一是強基地。在康定、瀘定、丹巴、九龍、雅江、巴塘、鄉城、稻城、得榮、道孚、爐霍等縣成片成帶建立水果、蔬菜、林果、中藏藥、畜牧業和食用菌“六大基地”。力爭到2020年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00萬畝和特色林業產業基地100萬畝的“兩個100萬畝”,其中:水果35萬畝、蔬菜30萬畝、春油菜20萬畝、中藏藥10萬畝、食用菌5萬畝、核桃53萬畝、花椒23萬畝、俄色茶24萬畝。二是拓市場。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和健全產業化經營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實現產、供、銷、加一體化。圍繞“互聯網+”“飛機+”,全力打造“圣潔甘孜”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發揮品牌效應,以品牌占領市場,向市場要效益。三是促旅游。堅持農旅結合、以旅促農、農旅互動、產村鄉融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休閑農業、森林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依托農業景觀基地、休閑農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農牧林場等資源,充實面向多層次消費群體的休閑娛樂、旅游觀光項目,切實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推動我州生態旅游業向高端高質高效延伸。
實施“穩糧增效”行動,構建“山下飽肚子”生態格局。在康定、瀘定、丹巴、道孚、爐霍、甘孜、德格、白玉、色達、石渠、理塘等河谷地區和糧食主產區大力發展青稞、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全力保障糧食增產增效,努力實現“山下飽肚子”。整合農業項目、整合科技力量、整合配套技術,通過政策引導、改革耕作制度、開發利用輪歇地、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機械技術等途徑,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積極創建全省青稞、玉米、馬鈴薯“高產”示范區,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2020年全州糧食播面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28萬噸。其中:青稞50萬畝、馬鈴薯20萬畝、玉米15萬畝、小麥8萬畝、其他糧食作物7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