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場科學管理。
這是首次在甘孜社區集成示范TMR裹包青貯牦牛補飼專用料;集成創新天然草地放牧管理、飼草生產、畜牧健康養殖、畜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實用技術;系統整理編寫出版青藏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生產體系培訓教材;構建適宜我州或類似區域的社區特色生態畜牧業生產發展模式——
編者按
“青藏高原社區畜牧業行業科技項目”屬“十二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項目。項目在青藏高原5省區分五個專項八個示范社區實施,其中我州示范社區位于白玉縣昌臺區,由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負責組織實施,重點開展“天然草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著力提高青藏高原社區生態畜牧業科技服務能力和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為青藏高原牧區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樣板。項目的開展推廣,為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廣大農牧民群眾拓寬增收渠道,實現同步小康起到了積極作用。即日起,本報將刊發系列文章,報道我州在該項目實施中的一些人和事,敬請關注。
■ 本網記者 宋志勇
“自從2012年在我州白玉縣建立了首個四川甘孜昌臺社區生態畜牧業科技示范基地以來,該基地已養殖昌臺牦牛2000多頭;集成創新示范一套社區天然草地放牧技術。”26日,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所長蔣忠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天然草地退化、生產力下降、飼草生產供給嚴重不足,草畜矛盾突出,冬春缺草成為制約我州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在蔣忠榮看來,畜牧業處于“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狀態,農牧民的增收主要依靠增加牲畜數量來實現,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現有技術途徑和方法單一,國內外都沒有適合該區域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現代產業理念和技術與傳統知識和文化的結合不夠緊密等諸多阻礙畜牧業生產方式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問題。
要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必須在科技方面下功夫,必須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才能改變我州畜牧業的發展,更好地促進老百姓增收。
針對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普遍存在的生產規模小,家畜品種退化,畜產品價值低,主導產品不突出,產品無標準,生產效益低下,優勢不明顯,生產系統和要素不健全,產業鏈脫節,小型分散牧戶應對大市場的能力弱。州畜科所著力系統研究昌臺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社會歷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相互關系,科學認識和把握青藏高原牧區畜牧業的發展規律。
四年來,該項目通過在青藏高原甘孜社區開展特色生態畜牧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集成創新和示范一批適宜甘孜社區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實用技術,以昌臺牦牛為主導畜種,提高品種質量、優化畜群結構,建立標準化、適度規模、優勢明顯的適合該社區和同類地區推廣應用的優質牦牛生產系統,提升社區優質牦牛產品的傳統生產加工工藝,提高產品附加值、完善價值鏈、利益鏈;優化社區放牧體系,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地,利用當地野生優良牧草品種提高天然草地生產力,建立優質高效飼草生產加工利用系統,有效供給冬春飼草,切實推進草畜平衡,實現社區農牧民減畜不減收;建立田間學校,將傳統知識技能與現代科技結合,開展農牧民的培訓,提高社區農牧民生產技能和對現代技術的吸收能力;培養藏區專業技術人才和藏族專家;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品牌、小而強、小而精,有知名度、有競爭力的社區小型合作企業,提高社區農牧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進社區草地畜牧業生產方式、增長方式、發展方式轉變,構建一個生態安全、誠信生產、社區和諧、環境友好、獨具特色和優勢的生態畜牧業示范社區。推進社區草地畜牧業由粗放式、數量型向標準化、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原料生產型向加工增值型轉變,由單一牧戶生產型向互助合作、自我約束、共同發展的社區生產型轉變,增強社區綜合發展能力,實現牧區畜牧業經濟持續增長和農牧民持續增收,為青藏高原牧區建設小康社會和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示范。
通過項目的實施,特別是加大了臥圈種草的力度和草地的培育,改進傳統種草技術待措施,大大提高了冬季飼草貯藏量,減少冬春草場壓力,緩解草畜矛盾,使天然草地得以恢復,草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同時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農村就業問題,提高農牧民生活,并對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截至目前,社區天然草地平均產草量提高30%、退化草地恢復率達70%,社區天然草地健康狀況良好;戶均新建植冬春飼草基地50畝,鮮草產量達到1200公斤/畝,實現社區冬春防災抗災常態化;減少冬春草場壓力,緩解草畜矛盾,使天然草地得以恢復,草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社區天然草地健康狀況良好。
相關鏈接:
青藏高原社區畜牧業項目是國家公益性(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由5個子項組成,于2012年啟動。該項目由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于2007年在藏區考察期間建議提出。希望能夠將四川紅原牧區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發展方面的一些經驗推廣到青藏高原其它牧區,在牧區草原建設與牧民生產生活改善方面,提出一個有特色、可復制、能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建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