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全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紀實
■ 本網記者 陳楊
牧民澤仁羅珠是一名白內障患者,在州人民醫院成功實施手術。他在住院期間醫藥總費用為4700元,新農合報銷4500元。從住院到出院,澤仁羅珠自己只花費了200元。這是“十二五”期間我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給農牧民群眾帶來實惠的一個縮影。
“十二五”期,全州醫療衛生年均支出不斷增長,占比從2011年的不到5%提高到2014年的7%以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從2011年的4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30%左右。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5歲,嬰兒死亡率下降至14.87‰,孕產婦死亡率下降80.35/10萬,人口出生率為10.52‰;規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8‰。主要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是我州醫療衛生事業“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
全民醫保體系不斷健全
群眾受益快速提升
我州堅持擴面與提標并重,按照保基本、惠民生、可持續的要求,建立起了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為主,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為輔,疾病應急救助和醫療救助兜底的多渠道醫療保障體系。
我州于2011年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兩項制度整合,統一待遇、統一管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99.23%,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政府人均補助標準從2009年的80元提高到今年的380元。參保人員年度最高支付限額達到15萬元。按要求開展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和重大疾病補償工作,門診統籌報銷不設起付線,報銷比例達到80%,年度報銷限額100元/每人,且家庭成員可共享;重大疾病補償病種范圍在省上規定的22種疾病基礎上,把所有癌癥病種全部納入重大疾病補償范圍;繼續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2015年籌資2269.82萬元,賠付金額 903.56萬元,凈賠付率達到39.81%,城鄉居民參保患者的個人大病醫療費用負擔比例為12.11%;州本級年籌集疾病應急救助基金107.55萬元,實現了應助盡助。城鄉醫療救助力度不斷加大,年資助城鄉低保困難群眾參保29萬人,救助城鄉困難群眾10000人以上次,投入救助資金1700萬元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自負費用救助比例達到60.2%。
破除“以藥補醫”
讓群眾少花錢、看好病
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還能讓老百姓少花錢。“十二五”期全州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基層衛生公益性增強。我州堅持維護公益性與調動積極性相統一,按照全覆蓋、促改革、建機制的要求,有序推進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同步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徹底破除“以藥補醫”,努力讓群眾少花錢、看好病。
全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上網采購和集中支付均達到100%。州、縣政府優先將基本藥物零差率補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分別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和5元的標準安排預算。將鄉鎮衛生院一般診療費10元人次全部納入醫保報銷。同步完善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配備使用基本藥物政策,二級、三級醫院基本藥物使用量和銷售額達到52%、35%以上。落實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和村醫勞務補助政策,開展鄉村一體化管理試點工作,推進基層醫生簽約服務試點。通過改革補償機制、科學設崗、競聘上崗、合同管理、績效考核,初步建立了公益性管理體制、多渠道補償機制、規范性藥品采購機制、競爭性用人機制和激勵性分配機制。
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
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我州堅持軟件與硬件并進,按照增投入、補短板、兜網底的要求,大力推進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在全省首個全覆蓋推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積極創新服務和管理機制,著力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
“十二五”期,全州投入資金超過27億元,實施了2200多個基本醫療衛生建設項目,全州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大幅提高。投入5.5億元的州級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其中,投資3億元的州人民醫院二醫療區去年10月竣工投運;投入9億多元的18個縣人民醫院和18個中(藏)醫院標準化建設基本完成;投入11.93億元的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投入1.9億元建設2700個村衛生室。推進高起點的“12345”衛生信息化建設,投入6752萬元,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了省州縣三級醫療機構遠程會診和遠程教學,縣級醫院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電子處方、一站式結算費用等。
公共衛生服務普惠城鄉
群眾健康逐步改善
全州堅持基本與重點結合,按照廣覆蓋、均等化、普受益的要求,加強經費保障、項目管理和績效考核,不斷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政府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從2008年的15元提高到2015年的45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9大類21項,增加到11大類43項,同步開展國家五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累計建立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103.03萬份,建檔率達到91.89%;管理高血壓患者7.4萬人,管理率達到47.82%;糖尿病患者1.29萬人,管理率達到16.21%;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89人;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從2010年的47.03%上升到2014年的82.5%;孕產婦死亡率從2010年的106.53/10萬下降到2014年的80.35/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51.98‰下降到2014年的14.87‰;孕產婦、三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快速提升,分別達到81.51%、82.12 %。免費篩查眼疾患者6.1萬人次,實施復明手術1.02萬例。全力開展包蟲病防治工作,精心編制《包蟲病綜合防治規劃》并上報國家發改委,累計篩查包蟲病140萬人次,免費藥物治療1.3萬人,免費手術治療986例。計劃免疫接種報告率達到93.1%,乙、丙類傳染病發病率穩定在600/10萬-700/10萬;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預檢測率達到94.1%。
公立醫院改革穩步推進
體制機制不斷優化
我州堅持落實政府責任和發揮市場作用相結合,按照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要求,以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為重點,以取消醫藥補醫機制為突破口,統籌推進補償機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人事分配等重點改革。2013年10月,全州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累計讓利群眾2200余萬元。全面建立取消藥品加成后的省、州、縣財政投入和醫保補償機制,確保縣級公立醫院正常運轉。康定、瀘定、丹巴、理塘、巴塘、甘孜、新龍7縣于去年4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州、縣人民醫院、中藏醫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就醫環境,優化就診流程,推行預約診療,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盡可能為患者就醫提供方便。
州、縣發改、衛生、財政、人社等部門集中開展了2001年版、2007年版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和收費標準與2012年新版項目規范的對接及1500個醫療服務項目成本監審工作,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進程。2014年10月,全州全面啟動實施分級診療制度,通過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完善轉診流程和規范,暢通雙向轉診渠道、完善基本藥物配備政策、加強政策宣傳等綜合舉措,逐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合理就醫格局。
衛計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增量
結構不斷優化
我州進一步加強衛生人才培養、培訓,累計投入8622萬元,實施25類培養、培訓項目,招錄編制內衛生技術人員2739人,免費定單定向培養醫學本、專生327人,舉辦醫院院長培訓班、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基層衛生院設備操作人員培訓班等各級各類培訓班273期23612人次;與內地102個等級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對口援助協議,爭取910醫務人員到州內開展對口援助工作,選派760余名骨干醫務人員到內地進修學習。實施基層中藏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州基層中藏醫藥服務量達到35%以上。全面開展鄉村(社區)醫生簽約服務,18個縣2237名基層醫務人員簽約服務戶數達到14.88萬戶,簽約率達到60.74%。
民族醫藥全面發展
覆蓋面不斷擴大
全州中藏醫藥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這期間,全州有3家藏醫藥研究所,20所中藏醫院(19所為公辦、1所為民辦),7家取得《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擁有892個制劑批準文號,常年生產的制劑品種300多種。全州中藏醫機構門診人次大幅增加,住院人次不斷上升,2014年業務收入達到4530萬元,65%的鄉鎮衛生院、40%村衛生站能夠提供中藏醫藥服務,基層中藏醫藥服務量達到28%。
全州中藏醫院標準化建設正式啟動實施。預算總投資2.01億元,按照新版GMP標準改造提升醫院制劑室,醫院門診、住院部功能科室得到完善和拓展。投入4000萬元,為全州中藏醫院配備診療和制劑設備,就醫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州加強了藏醫藥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和人才培養。著力推進醫院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十二五”期我州共承擔了4個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11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15個州級重點專科(專病)建設。甘孜州藏醫藥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藏藥新藥“然降多吉”膠囊獲取國藥新藥證書和生產批號;共擬定出常用藏藥材參考標準343個,編制完成《甘孜州常用藏藥材參考標準匯編》。
計劃生育工作全面加強
基本政策落實到位
全州人口指標全面完成,自增率均控制在7.5‰指標以內,總和生育率1.9以內。深入開展出生缺陷、婚前、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及計劃生育創優質服務先進縣等工作,完成創“州優”全覆蓋、創“省優”6個,人口素質明顯提高。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實現“計生E通”信息采集。強化生育文化建設,建成2266個文化小區、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全面落實計劃生育惠民政策,全州享受獎勵扶助91864人次、享受少生快富35153戶、特別扶助對象3129人次、共計發放扶助金1.8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