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我州衛生扶貧破解百姓“看病難”紀實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1日

     
     我州醫務工作者深入基層為群眾服務。
 
    ■ 本網記者  袁飛 文/圖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為啥這么說?因為看病難,看病貴啊!”經常被百姓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道出了看病的艱辛。長期以來,看病就醫對于困難群眾而言,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患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更是高達數萬、數十萬元,這不僅讓貧困群眾望而止步,還讓更多脫貧人群因病返貧。
    怎樣破解難題?中央和省委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具體到我州,把醫療救助當作扶貧解困的解題之道,“直搗黃龍”,斬斷因病導致的窮根。
    點對點  消滅“蟲癌”“拔窮根”
    前不久,32歲的曲初一臉驚恐地來到石渠縣疾控中心向工作人員打聽她的病情。曲初是蒙宜鄉的一名村官,在前次華西醫院的上門診療中,她被查出患泡型肝包蟲病。“太可怕了,我沒想到自己也會得上這個病。”她原本以為只有牧民才會患病,沒想到自己竟遭遇不測。
    而在石渠西北45公里外的挺進三村,48歲的卓瑪挺著肚子站在兩間帳篷外,想著自己會否成為家族中第4個不幸的人。過去的數十年里,“蟲癌”帶來的噩運接二連三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
    公開信息顯示,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等地是肝包蟲的高發區,受威脅人口高達6000萬。在海拔4200多米的石渠縣,這一病癥的發病率長期高居國內之首,全縣半數家庭飽受病痛折磨,患病率更是高達14.99%。病痛導致貧困,石渠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加上高海拔極端氣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由于我州醫療條件匱乏,百姓只能到肝包蟲指定醫院——州醫院進行手術。目前,包蟲病雖已納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項目,省財政也下撥了款項對手術患者進行補助,但視病情嚴重程度,手術的費用不等,去掉政府補助部分,嚴重的患者仍需要承擔不少費用,這讓一些患者望而卻步。
    在此情況下,全省將包蟲病治療納入新農合報銷,并從2013年起,在我州設立了包蟲病防治綜合示范區,因地制宜開展防控工作。2015年,在省衛生計生民生工程及民生大事實施方案中計劃安排了0.54億元,對藏區包蟲病進行預防和治療。
    為保障藏區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我州已啟動《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工作方案(2016-2020年)》。按照《方案》,石渠將在五年內有效控制包蟲病流行,由此,徹底拔除致貧的“病根”。
    實打實 開辟綠色醫療通道
    去年12月18日,州人民醫院康巴眼科中心,來自甘孜縣的藏族老媽媽志瑪正在接受白內障復明術前檢查。當得知自己可以免費做手術,術后很快可復明后,老人雙手合十,用藏語表達感激之情。她的女兒卓瑪用漢語翻譯***話:“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光明!”
    78歲的志瑪住在離縣城60公里的來馬鄉牧區,3個月前,她看不清楚東西。他們從鄉上得知州醫院可以免費做復明手術,就趕了過來。
    “現在全州18個縣的農牧民都知道,得了白內障,政府會提供免費手術。”州醫院惠民辦公室負責人說,原來一例白內障手術要花費幾千元,現在只需花230元的檢查費。
    目前,我州將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從2011年的25元提高到2015年的45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9大類21項增加到11大類43項,同步開展國家7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以及包蟲病、白內障、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等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和民生工程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近27億元,實施了2500多個醫療衛生建設項目,245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項目開工建設,完成2100個村衛生室建設,全州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帶上身份證、拿上新合證、住院治療、出院結帳,這是新龍縣雄龍西鄉藏族村民巴姆在去年11月4日在州醫院感受到的便捷服務,而讓她高興的不只是住院看病的方便,更因為她自己所承擔的此次治療費用僅占總費用的3成。
    “如果沒有這樣的惠民政策,我們一家人又會因此返回貧困狀態。”巴姆說,新農合政策的實施讓鄉親們很少擔心因病返貧的問題了。
    據州衛計委的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州實行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兩項制度整合,統一待遇、統一管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參合)率達到99.23%,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年人均籌資水平達到47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達到75.8%。開展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和大病保險制度。醫療救助資金資助城鄉低保困難群眾參保29.5萬人,救助城鄉困難群眾11.87萬人次,投入救助資金達到3348.9萬元,城鄉困難居民看不起病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這為切實減輕貧困戶大病醫療費用經濟負擔,有效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提供了現實路徑。
    重基層 把健康送到家門口
    1月17日,咳嗽了三天的道孚縣色卡鄉亞日村的老阿媽噶榮翁姆來到鄉衛生院,“本想拖一下就會好,沒想到越咳越嚴重。老伴兒讓找醫生瞅瞅。”醫生小王趕緊請噶榮翁姆坐下,量血壓,聽心臟,確定沒什么大問題后,就開了些藥讓她拿回去吃,“要多喝開水,過幾天再來瞧瞧,哪兒不舒服就要來醫院看。”
    不到10分鐘時間,不到3元錢的花費,噶榮翁姆就順利看了病。“這要是在以前,光騎馬坐車到縣城就得一整天。更別說看病的花費了。”
    這是我州不斷加大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方便百姓就近就地就醫的生動事例。這既能在最短時間內化解病困,也緩解了大醫院的負擔。
    曾經,有人坦言,“家門口”就醫,醫生醫療水平“不敢相信”,設施也太簡陋,如何敢去?如何讓貧困戶在“家門口”放心就醫,如何避免“小感冒也往大醫院擠”的尷尬?
    近年來,我州將基層醫療設施、服務的建設作為重點,努力做到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村、首診在基層。這是醫改的目標,也是降低群眾醫療支出的有效手段。州衛計委主任桑郎澤仁介紹,我州將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到2020年,全州鄉村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100%,將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遠程醫療為核心,加快推進貧困縣縣級醫院能力建設。
    著力抓好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建立大病保險、大病救助機制,深化醫療衛生對口支援,抓好包蟲病等地方病綜合防治,加強禁毒防艾工作……醫療救助為困難群眾“兜底”,我州的脫貧攻堅步伐走得堅實有力。
    

        
    
  • 上一篇:我州植物標本數字化表達項目通過鑒定
  • 下一篇:傾情傾力抓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