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實施六大戰略——交通先行篇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6日

   【成就回顧】
    強力實施兩輪交通集中攻堅行動,完成投資420億元,是“十一五”期交通投資總和的6.2倍。稻城亞丁機場順利通航,雅康高速、雀兒山隧道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全面啟動。五年新建改造國省干道3094公里、農村公路2.6萬公里,國道317、318線成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全州國省干線路面使用性能指數從全省倒數第二進入前八,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長期制約我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最大瓶頸得到極大緩解。
    【目標展望】
    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公路機場鐵路齊上,構建進出順暢、互聯互通、四通八達、安全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實施新一輪“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基本形成“三縱四橫多聯和三大樞紐”綜合交通網絡。建成雅康高速公路及康定過境段公路,加快康定至新都橋高速公路建設。推進新增國道、省道改造升級,積極開辟出州通道,擴展交界地區互聯互通能力。加快突破雀兒山隧道等交通控制性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公路集中攻堅。大力發展城鎮公共交通,積極推進“村村通”客運班線。加快鐵路建設,力爭建設川藏鐵路雅康段,推進川藏鐵路康定至林芝段前期工作,啟動川藏與滇藏、青藏、成昆鐵路連接線前期工作。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建成甘孜格薩爾機場,提升康定、亞丁機場運營能力,開辟國內主要城市及周邊旅游新航線。
    圍繞打通川甘青和川滇藏兩個結合部,突出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出州通道、經濟干線、鐵路建設重點,全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公路、機場、鐵路有效銜接,提升康定區域交通主樞紐功能,加快建設理塘、稻城、甘孜區域次級交通樞紐,全面提高道路等級,強化與周邊地區互聯互通,完善川甘青、川滇藏交界地區骨干網絡,基本形成“三縱四橫多聯和三大樞紐”綜合交通體系,促進與周邊地區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形成輻射全州、帶動周邊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到2020年,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7萬公里,等級公路占比達到95%。
    【今年任務】
    投資80億元,實施“三年交通大會戰”。加快推進雀兒山、老折山、海子山、卓達拉山隧道和雅康高速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甘孜格薩爾機場、康定至新都橋高速康定過境試驗段、國道549線鄉城至得榮斯閘段等9個項目;加快國道549線石棉至九龍段,國道248線、350線八美過境段等10個項目前期工作。繼續推進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建成通鄉油路500公里,村通達、通暢公路4000公里,索改橋46座。進一步完善城鄉客運體系。加強公路管理和養護,不斷提高路面通暢能力。

    【記者感言】
    交通先行關鍵在“行”
    ■ 本網評論員
    時光荏苒,牽著歲月的衣襟。光陰似箭,飛過歷史的天空。甘孜交通為實現“四縱四橫多聯和三大樞紐”綜合交通網絡目標,5年間,全州共完成投資420億元,是“十一五”期交通投資總和的6.2倍;稻城亞丁機場順利通航,雅康高速、雀兒山隧道、格薩爾機場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全面啟動,五年新建改造國省干道3094公里、農村公路2.62萬公里;全州路面使用性能指數從全省倒數第二進入前八,交通為甘孜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告別“十二五”,迎來“十三五”,我們又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州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全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公路機場鐵路齊上,構建進出順暢、互聯互通、四通八達、安全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實施新一輪“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為協調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我們必須要把交通先行作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下決心破解交通難題,加快構建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近年來,我州交通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我州發展的需求相比,交通不暢、成本高、運力緊、農村公路建設滯后等問題仍然存在。交通建設如同百舸爭流,我們慢人一步,發展差距就會迅速拉開,再想扭轉便會面臨更大的困難。交通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誰搶先占據了交通優勢,誰就更有機會率先崛起。
    交通先行就是要率先作為,使交通運輸走在前面,為各地扶貧攻堅打好頭陣。“行”就是要見行動、見實效,圍繞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明確目標任務,落實行動舉措,推動我州交通事業加快發展。
    交通先行就是要把交通運輸服務民生和經濟社會的功能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補齊農村公路建設“短板”,突出重點建設“康莊大道”,促進貧困鄉村內部以及與外部大通道的貫通。創新發展“特色致富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點的培育與發展。要全面提高交通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實現貧困地區公路建設的率先突破,著力提升貧困地區運輸服務質量。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機遇在前,挑戰在即,前景燦爛。我們要按照州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建設川西北區域性交通樞紐”、實施新一輪“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的目標,攻堅克難,苦干實干,奮力拼搏,譜寫交通大發展的華麗樂章。


    現場故事
    康定:路通人和百業興
    
 
康定市朋布西木都橋。
    ■李銘暇 文/圖
    “想不到我這么大歲數了,還能看到汽車駛進我們村莊。” 2016年1月16日當知會有汽車開進康定市吉居鄉各壩村,村里105歲的老人四郎澤仁像個孩子一樣激動,一大早,他便在村頭等著了。
    各壩村地處吉居鄉西南方向,距康定城近260公里,距鄉政府近40公里,是全市最偏遠的行政村,沿途山高路險,地質條件極差,被專家認定為“修路禁區”。當地群眾世代只能依靠“人背馬馱”與外界保持聯系,雖然村里風景很漂亮,可沒人能來,致富更是無從說起。
    四郎澤仁說,通公路是村里幾代人的一個夢,“現在終于通車了,我們真是比過年還高興,感謝政府,感謝黨。”同樣激動不已的,除了四郎澤仁還有當地138 戶 666 個村民,公路的順利通車不僅解決了他們的行路難問題,更點燃了他們的致富希望。 在康定,吉居鄉各壩村只是該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給百姓帶來實惠的一個縮影。
    “2015年是康定農村公路三年攻堅伊始之年,按照州、市農村公路三年攻堅相關工作要求,我市農村公路三年攻堅項目堅持采取‘鄉組織、村實施’和‘一事一議’模式進行建設,積極調動項目區群眾參與和配合工程建設,進一步增強農牧民群眾自己的路自己修、自己的路自己養的責任意識。截止2015年11月底,我市已開工建設農村公路42公里,新、改及維修橋梁14座965延米,安保工程128.25 公里,項目覆蓋 65個村、 4個寺廟,受益人口25000余人。”康定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段自力說。 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康定的如畫山水受到了廣大游客的歡迎,但是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制約,許多美景只能讓人“望圖興嘆”。近年來,康定市大力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景區道路及配套設施建設,拓展公路服務區的旅游服務功能,提高了旅游交通的通達性和舒適性。
    江蘇游客王強是康定的??土?,每隔一兩年他便會到康定來游玩,他說,第一次到康定來的時候,除了優美的風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康定的路,有些景區路況很不好,狹窄、坑洼。“這兩年就不一樣了,路況好了,配套設施也跟上了,看風景的心情也很好,我還推薦了很多朋友來康定自駕游,大家都覺得這條旅游線很不錯。”
    在甲根壩鄉開鄉村酒店的秋竹對于交通改善帶來的變化深有感觸:“以前路不好的時候,來旅游的人也不太多,現在路好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的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秋竹說,以前,她的“秋竹之家”不過就是一個小店,如今,她的“秋竹之家”已經是一家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鄉村酒店了,能同時解決90位游客的吃住玩需求。 對于未來,秋竹充滿了信心。而對塔公鄉村民鄧珠來說,最高興的就是可以坐著公交車去康定城看親戚,“現在有公交車了安逸得很哦,20塊錢就到縣城了,又相因又安全。”
    據了解,為進一步方便全市群眾出行,康定大力加強客運站點及公交線路的建設,2015年,完成金湯、捧塔、三合3個農村客運中心建設,32個村級招呼站建設,新區客運站建設完成主體工程,同時新增東關新車站到二道橋、政務中心到特警隊、新車站到塔公、新車站到沙德和新車站至金湯5 條公共客運專線,新增公共客運車共18臺,新增出租車20臺,有效緩解了群眾出行難、打的難問題。
    雅康高速全面開工建設、川藏鐵路加快前期工作、康定機場實現四地同飛、國省市三級骨干路網加快構建……當“十二五”圓滿收官,“十三五”昂首啟程的時候,一個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正在康定初具雛形,康定百姓正在交通建設帶來的各種變化中打造著自己的幸福夢。

    甘孜:協力共筑奔康路
  
 甘孜縣公交車開進鄉村。
 
 
    ■余應瓊 文/圖
    寒冬時節,穿行于甘孜縣鄉鎮之間,只見蔚藍的天空下,縱橫交錯的農村公路四通八達,一輛輛大貨車、小轎車、摩托車滿載著農牧民豐收的喜悅來往如梭,一座座堅固寬闊的橋梁架起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農村繁華美景處處可見。
    “以前,到我們村的路坑坑洼洼,非常難走,遇到下雨下雪,更是泥濘不堪。現在好了,路寬了,車多了,方便了,我們的農產品能拉出去了,也賣上了好價錢,日子也過得活泛了。” 該縣茶扎鄉牧民扎西感嘆道:“以前貨車開不進來,牛羊的價格比起外面低得多,公路通了之后,牛羊的價格也能隨行就市了。”
    呷拉鄉蔬菜種植戶扎西經常往城里送蔬菜,村里通水泥路后,他不但避免了蔬菜運輸顛簸的損失,而且還節省了不少時間,種植和出售新鮮蔬菜讓他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多。
    從羊腸小道到砂石公路,再到通鄉油路和水泥路,不僅僅是路的形態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是路通帶來了一通百通的“漣漪效應 ”。隨著通鄉、通村公路的不斷延伸,該縣不少農牧民改變了以往足不出戶的狀況,紛紛走出去、找出路:有的學習實用種植養殖技術,有的外出打工掙錢,有的做生意,有的跑運輸。不少農牧民蓋起了樓房,添置了家具、家用電器,購買了摩托車、農用車甚至小轎車。農牧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喜悅: “ 路通了,觀念變了,增收的路子寬了,我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了。 ”
    甘孜縣在“ 十二五 ”期間,加大建設力度,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 2110.21公里,較 “ 十一五 ”末增加 780.62公里。22個鄉(鎮)中有 17個鄉(鎮)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219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達, 164個村實現通暢,主要公路實現安保全覆蓋,農村客運招呼站覆蓋131個行政村,11 個鄉開通城鄉公交專線。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正是公路建設帶動該縣鄉村諸多變化的一個縮影。
    該縣按照 “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 ” 的思路,緊緊圍繞農村公路 “ 建、管、養、運、安、潔、美 ” 七位一體發展目標,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進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從方案設計到工程實施,實行全程指導、全程監督和全程把關;在工程概算、計量、結算等過程中,做到專人負責、專人管理、專人參與;在工程變更、 造價等過程中,依據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嚴格控制,在項目推進、資金劃撥中,嚴格實行公示制度,確保工作透明、項目安全。與此同時,推行 “ 一事一議 ” 建設模式,充分動員群眾參與建設管理,做到“大家事、大家提,大家議、大家定 ” , 最大限度發揮了農村公路建設的效益??h政府每年與縣交通運輸局、各鄉(鎮)簽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目標責任書》,明確了管養目標和任務,切實推行農村公路養護時間、人員、任務、路率 “ 四定 ” 措施,嚴格執行生產任務完成情況和出勤出勞情況 “ 雙考 ” 機制,真正把養護責任落實到點、到人。
    “ 十三五 ” 期內,該縣將升級改造國道、省道甘孜段,加快實施縣級聯網、鄉級聯網、通鄉通暢、通村通暢、寺廟通達通暢公路和大中小型橋涵、安保設施等建設,形成以川藏線為主骨架、縣級聯網路和通鄉公路為支撐、通村公路為脈絡的主次匹配、路網完善、便捷通暢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交通建設為扶貧攻堅帶來的實際成效將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

    鄉城:致富之路在延伸

鄉城縣鄉村公路施工現場。    
    ■何才華 文/圖
    為突破發展中的交通“瓶頸”,近年來,鄉城縣將交通攻堅與“四小工程”相結合,在全州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全縣通車里程達1477公里,79個行政村通硬化路,形成一個干支相連,城鄉交錯的公路網,為山村群眾鋪就了條條康莊道。
    曾經人煙稀少的熱打鄉也因交通的改變而變得熱鬧了,隨著車輛的增多,村民在此開辦了兩處加油站。“以前加油要跑到縣上,既耽誤時間又浪費了油。”開農用拖拉機的村民益西滿心歡喜的告訴筆者。
    尼斯鄉則魯村因通村公路建設使整個村子變得美麗而有生氣,汽車可開進村里,便捷交通讓村民不再死守著莊稼地,他們也開始發展旅游、運輸、特色農業種植等多種經營方式。里吾林卡農家樂的主人吾鐵超看著自己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今年又打算再投資十萬元左右裝修客房,準備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
    “這輩子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望著便捷的環村入戶路,年過花甲的貢都澤仁鄧珠大爺高興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鄉城縣按照“外接周邊、內連鄉村”的交通發展思路和“建管養運、齊頭并進”的工作原則,在鄉城大地發起了一場戰天斗地的建路風云。2012年,針對群眾反映的行路難問題,創新性的提出了加力“四小工程”建設,一場針對鄉村的“筑路運動”由此拉開。
    在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技術指導、村民投工投勞,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在大山深處呈現。各鄉村按“受益面、項目輕重緩急、群眾支持率”等原則進行商討,以“一事一議”的方式,提交鄉審查,縣審定確定實施項目。對于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的項目按招投標程序交由施工隊實施;對于施工難度小、技術要求低的項目,由政府提供建材,群眾投工投勞方式實施。三年時間,全縣投資1.4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項目47個,改擴建農村公路86公里,道路硬化102公里,建設機耕道16公里,建設橋梁28座,新增農村公路里程 36.5公里。一條條斷頭路建成了致富路,一座座危舊木橋建成了“連心橋”,一大批群眾急盼的出行難問題逐步解決。
    “按照建設目標,去年通過項目對應及調劑整合資金,實施農村公路建設22條,143.05公里,計劃投入資金8217.5萬元。目前所有項目均已啟動建設,進展順利。”縣交通局長澤仁多吉介紹說。
    偏遠的熱打鄉木魚村因通了公路,收購松茸的車輛開進了山里,每戶群眾每年僅松茸一項收入就增加千元以上。青德鄉熱曹拷村出村的全鋼架橋取代了以前的木結構橋……村民的致富路在鄉城大地上延伸。
    目前,不管是全縣公路的數量、等級、里程,還是農村公路建設對農村交通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以及給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直接影響,廣大群眾有目共睹,感同身受。公路通了,穿梭的車輛代替了牛背馬馱,豐富的資源運出了大山,村民出門難、行路難、進城難的局面成為了歷史。

    行業舉措
    突破重點求發展
    ■州交通運輸局局長 冉義
    “十三五”期,甘孜交通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照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搶抓國家有利政策機遇,以“補短板、兜底線、強管養、重服務”為著力點,力爭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430億元,建成雅康高速和康定至新都橋高速公路康定過境試驗段,全面完成G317線俄崗路、G317線雀兒山隧道,力爭開工建設國道項目15個、省道項目7個、經濟干線項目2個,加快實施農村公路、運輸站場及養護設施建設。建成甘孜機場,開工建設川藏鐵路成都至康定段,實現甘孜州鐵路“零”的突破。
    為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全州將進一步以新一輪三年集中攻堅為抓手,突出抓好質量、安全、進度、造價、廉政等五大工作重點,強化工作措施,力推交通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提供基本性保障作用。
    一是強化機制創新。針對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組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探索研究大標段招標和小散項目集中打捆招標管理的辦法,全面推行項目業主委托管理、代建和PPP模式,完善項目征地拆遷和協調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二是強化組織協調。加強州縣、部門、政企之間的協調聯動,形成整體合力,成立領導小組,并設綜合協調組、質量進度組、造價監控組、安全監督組、廉政建設組、宣傳報道組,確保工程施工進度、質量、安全和造價處于受控狀態。
    三是強化責任落實。州政府“三年攻堅活動領導小組”綜合協調組負責協調交通建設三年攻堅工作,定期召開交通建設聯席會議,分析推進情況,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和任務,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各專項工作組,根據各自職責,全程參與交通建設各項管理。
    四是強化要素保障。各縣政府負責交通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地材、炸材、施工用電、建設環境等要素保障。組織協調公安等有關部門、縣、鄉政府和基層組織積極主動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治安問題,避免人為阻工延誤工期,堅決打擊強攬工程、強買強賣等違法行為。
    五是強化信息通報。建立集中攻堅活動月通報制度和重大問題報告制度,州政府“三年攻堅活動領導小組”綜合協調組每月組織通報集中攻堅活動進展情況,重大問題和事項要及時向州委、州政府報告。各縣政府、州級有關部門(單位)和項目業主要建立集中攻堅行動信息通報機制,暢通信息渠道,及時反映和處理問題。
    六是強化督促檢查。將交通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州重點項目計劃重點督辦。州政府三年攻堅行動領導小組和州目標辦對各縣政府和州級有關部門集中攻堅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評,并將考評結果報州政府;在三年攻堅活動中,州政府將每年組織總結評比。州交通運輸局、州發改委、州委州政府目標辦等部門密切配合,創新建設督查機制,加強督查、督辦,定期掛牌通報項目進度和督查情況,完善通報、警告等相關工作制度,強化全過程動態監管。各縣黨委政府要把交通重點項目建設納入重點督辦,作為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督促檢查,抓好工作落實。
     
    
  • 上一篇:優質服務是國家電網生命線
  • 下一篇:實施六大戰略——扶貧攻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