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藏醫院探索南派藏醫藥發展之路

綜合園區效果圖。

為患者診治。
■ 澤措 本網記者 肖宵 文/圖
謀求發展
創新傳承南派藏醫藥
南派藏醫學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歷史上把以康巴為中心的藏醫藥稱為南派藏醫藥,南派藏醫與北派藏醫并稱為藏醫學歷史上的兩大派系,都是以《四部醫典》作為主要的理論根據。南派藏醫藥具有擅長治療脾胃;對高原性的風濕病、水腫、高血壓等疾病有一套獨特而完整的療法;配方藥味多;擅長使用“清熱藥物”以及“金針療法”的特點。
然而到了現代,傳統藏藥存在的丸重差異;水分含量超標;細菌含量超標;崩解度差等缺點卻已然不適應醫療市場的需求。
“對于千年藏藥的傳承需要現代科學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這也是對民族醫藥最好的利用和發展模式。”白瑪卓嘎和藏醫院的專家們對藏醫藥的發展“出路”非常明確。
此后,州藏醫院成為傳承與發展南派藏醫藥的急先鋒,醫務人員們成為治病救人、研究古籍文獻、教學科研的多面手,大家齊心協力在研制名貴藏藥,醫治慢性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等多方面取得突破。
2014年4月,全國獨家劑型、我州首個藏藥新藥——“然降多吉”膠囊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藥準字號批件。
“然降多吉”膠囊,漢語意為“風濕鎮痛金剛”膠囊。 這是南派傳統藏藥按新藥自主研發的典型現代藏藥,采用州內道地藥材組成的藏藥復方制劑,主要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全身發熱、關節疼痛等癥。將傳承千年的處方進行劑型改造,制成便攜的的膠囊,
“藥品注冊批件是核心,是引入企業、做大制藥企業、帶動整個藏藥產業的關鍵。好不夸張的說,‘然降多吉’膠囊這幾年在我院中藏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上起到了排頭兵的作用。”
白瑪卓嘎細數家珍。
據統計,州藏醫院先后承擔國家、省、州各級科研課題20余項,收集整理醫藥文獻200余部,開發新制劑、保健旅游產品20余種,推廣藏醫藥適宜技術5項。醫院自主研發的保健產品“余甘子茶”已獲QS認證和生產許可證,進入批量生產和試銷售階段;藏藥養生保健酒“藥王御液露酒”已完成質量標準研究、產品包裝設計,進入試生產和臨床療效觀察階段。同時,醫院還與成都中藏醫藥大學合作,開展了藏藥新藥“扎休”、“心康寧膠囊”臨床前期研究工作…….。
懸壺濟世
開拓市場服務群眾
位于繁華路段的新華大廈,是康定的地標建筑之一。在這幢15層建筑的二樓,有一個藏式風貌的“大診所”。1月2日,康定朋布西鄉的村民尼麥,慕名到此到此治療多年未愈的類風濕病。“我吃過藏醫院的藥效果還不錯,聽說這里全都是藏醫院的專家在看病,肯定要來請‘門巴’治一治。”
憑借看病制藥一體化的優勢,多名專家坐診治療制度可說是讓藏醫從“神秘古籍”走向“尋常百姓”的創新之舉。而在州藏醫院,這樣的開拓創新實例舉不勝舉。
“一是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破解傳統藏藥‘頑癥’,不斷提升制造競爭力優勢,引領古老的藏藥產業走向現代化。二是制度創新,充分發揮醫院開放性的特點,匯聚各方優勢資源和專業人才,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三是模式創新,將藏醫藥與健康服務產業相結合,拓寬經營項目,推動營銷模式創新。”說起醫院近年來創新理念,白瑪卓嘎侃侃而談。
思路與實踐同步,服務與科研并行,傳承與創新結合,州藏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們用激情與汗水在康巴大地上耕耘出杏林盈香。
2015年,該院收治住院病人1300余人次,治療門診病人61201人次,業務收入1260萬元,已成為州內名符其實的一流藏醫醫院 。
伴隨著時代腳步,州藏醫院拓展的空間正在不斷增加。
醫院依托人才、科研、區域等優勢,采用外引內聯方式,在海螺溝規劃建設“中國南派藏醫藥傳承與創新基地” 被列入四川省養老健康服務業重大項目。未來,海螺溝高廟子村將出現集藏藥研發、養生保健、醫療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園區。
“藏醫院在發展中不僅用博愛之心解民病困,更有所堅守不乏創新,我們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公益理念,規劃建設的創新基地項目將能更好地服務當地群眾。”
據悉,該基地建設前期投入的100萬元資金用于玫瑰基地和金銀花基地建設。建成之后,項目區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高廟子村村民們也能通過從事玫瑰、金銀花種植,增加致富渠道,從而調整全村產業結構。
歲月悠悠,蒼河長流。秉持傳承千年藏醫藥文化精髓,彰顯藏醫藥獨特健康智慧;創新服務理念和發展方式,讓藏醫藥業與時俱進;探索藏醫醫院發展規律,拓展多維發展空間的發展理念;甘孜州藏醫院已經踏上成就的起點。傳承千年的南派藏醫藥正以現代化的方式活躍在的大地,為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健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