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州戰略,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面落實集體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獎補等政策,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在全國率先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環保“三同時”制度執行率和項目環評率達100%,鼠蟲害防治、沙化治理全面加強,全州草原植被、森林覆蓋率較2010年分別提高6個和2.5個百分點,牲畜超載率從2010年的54.1%下降到2015年的13.1%。
【目標展望】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合理劃分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形成統領全州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總體格局。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大力實施沙化治理、鼠蟲害草地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實退耕還林、集體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力度,推進“ 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 工程,著力構建“ 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 ” 的立體生態格局。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健全綜合防治、以防為主的防治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今年任務】
啟動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開展生態縣、生態鄉和生態村創建工作。嚴格落實集體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獎補等政策。堅守環保底線,嚴格環保準入制度。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縣(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凈土工程,開展農牧區面源污染防治和飲水源地保護調查,嚴控化肥、農藥使用。依法管理國有林 7127.3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萬畝。義務植樹200萬株,完成國省干線綠化150公里。加強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啟動海子山國家級濕地保護工程。抓實森林草原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工作。
記者感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本報評論員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甘孜未來。州委十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圍繞構筑綠色屏障,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要圍繞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生態屏障區、國家綠色能源生產基地”的方向,著力優化國土開發格局、推進生態產業發展、控制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改善人居環境、完善體制機制,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不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這對于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生態甘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要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和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跟上發展升級的大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奮發有為,我們才能乘勢而上,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建設美麗家園。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人民群眾對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毋庸諱言,我州地質結構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生態文明建設注定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緊抓好。
生態文明建設貴在行動,成在堅持,難在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意志、政府的責任和全民的行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能不能實現,關鍵在于責任能不能落實。建設生態文明必定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調整。各級領導干部要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生態資本轉變為發展資本、以綠色產業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各縣(市)要積極行動起來,深入持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瀘定:百姓樂念“三子”經
瀘定綠色生態新農村。
■姜濤 尼胡克布 袁帥 羅楚凱
近年來,瀘定持續推進生態立縣戰略,按照“一核二廊三區多點”進行布局,在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等領域尋求突破,立體生態格局正逐步形成,不僅綠了山川,更富了百姓。
山頂“戴帽子”
“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但若不好好保護,再優質的環境資源也會很快枯竭。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對我們來說一直是場‘持久戰’。”瀘定縣環保局局長杜艷向筆者娓娓道來。
近年來,瀘定縣大力實施森林資源保護、修復及生態項目,竭力為縣域內山頂戴上“生態帽子”。全縣共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及人工造林1.43萬畝,封山育林1.29畝,實現森林管護196萬畝;完成義務植樹90.9萬株,完成新建核桃基地3200畝,核桃品種改良4384.6畝。2013年實施大渡河綠色長廊建設綠化造林3300畝,并成功創建四川省綠化模范縣;退耕還林階段驗收通過了省級復查和國家核查,區域生態環境大為改觀,構筑了較為完善的森林生態網絡。
山腰“掙票子”
“前段時間,我們在康定賣核桃,每天最多的時候可以賣400公斤,銷售額至少在4000元以上。”瀘定縣德威鄉奎武村村民伍玉香無不高興地告訴筆者,由于她家的核桃品質好,因此價格也好,每次一車核桃運拉到康定,就被買家搶購一空。
17年前,因為山高路陡,伍玉香家中經濟十分困難。為解決高半山農民致富難,瀘定縣編制了《瀘定縣高半山特色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擬用3到5年的時間,在高半山地區建成5萬畝特色水果、5萬畝高產核桃、5萬畝優質魔芋“三大產業基地”。如今,伍玉香家的核桃已發展到200多畝,種植核桃近2萬株,每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離小康之路的目標越走越近。
據了解,目前瀘定縣已發展核桃6.23萬畝,特色水果3.5萬畝,花椒2.5萬畝;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3萬畝,建成蔬菜產業基地21個,蔬菜種植面積達3萬畝;建成中藥材基地0.7萬畝,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畝;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創建了瀘定“紅櫻桃”、“雪域野農”蘋果、“幸福仙桃”、無公害蔬菜等本土農產品品牌,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山下“飽肚子”
杵坭鄉位于大渡河畔,這里陽光充足,盛產紅櫻桃,素有“中國紅櫻桃之鄉”的美譽。但這里曾因交通不便,使得老百姓抱著“金娃娃”卻過著苦日子。
2010年5月,“首屆鄉村旅游·紅櫻桃節”在杵坭鄉的成功舉辦,使得“中國紅櫻桃之鄉”品牌在游客和媒體的追捧之中帶來了“漣漪效應”:大紅櫻桃暢銷,其它農副產品也有了市場,杵坭鄉六家農家樂正式開門迎客。
“如今,我們杵坭鄉的休閑農莊不僅發展到了28家,而且還成立了協會。”鄉黨委書記高健說,杵坭已基本形成了產業良性發展的局面,促進了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不僅保護了生態、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而且帶動了廣大群眾的增收致富。
康定:綠水青山帶笑顏
康定木格措景區游人如織。
■ 周燕 文/圖
時而憑窗遠眺,時而舉起相機,窗外的皚皚雪山、霧凇雪凝躍然跳進了相機里,北京攝影愛好者李先生被康定市雅拉鄉中谷村的美景深深吸引:“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清新空氣、滾燙溫泉,能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中住上幾天,那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中谷村位于“康定—塔公—新都橋”旅游環線的起點,全域為山地峽谷,有豐富的溫泉地熱資源。盡管已是寒冬臘月,在木格措景區,多個高山湖泊和溫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觀互相交融,讓不少游客興致依然不減。這里美麗的風景也吸引了木格措景區的游人們。這個冬季,小村莊分外熱鬧。
“我們村里離木格措景區和機場都很近,每到節假日都會有很多游客路過,村里四十幾戶村民都在做民居接待。”中谷村村支部書記范康友告訴筆者,木格措景區一年有二十幾萬的游客量,看到商機的村民們開始張羅著辦農家樂、賣土特產、進山穿越等,村民龔顯康就是其中之一。
“我家這棟三層樓的客棧,有15間房間,一次性可以接待30多人。”筆者在龔顯康家樓上樓下看到,每個房間的床單被褥潔白嶄新,窗臺地板干凈整潔,有特色的藏式床,也有一般的標間,住店的游客可以泡溫泉,還可以騎馬進山穿越。
“現在是旅游淡季,又逢寒潮來襲,這么冷的日子我這客棧都陸續接待了10余人。今年夏天的生意肯定會更火爆。”龔顯康信心滿滿地說,“康定地震后,政府決定在我們這開建溫泉度假為主題的溫泉營地,我還可以請幾個人幫忙賣地道的藏香豬、酸奶、牦牛肉、山野蔬菜等特色美食。我做夢也沒有料到,這綠水青山居然能變成我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民居接待,利用毗鄰318川藏線新都橋的獨特優勢,結合實際,修建獨具一格的民居接待點,以藏民族獨特的接待方式吸引游客,積極引進外來資金和先進經營管理理念,整體提升進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形象。
“眼下來營官村的游客不是太多,可一到春夏季節,幾乎家家戶戶的住宿都會‘爆滿’。”曾經以種青稞、養牦牛維生的村民甲瑪津津有味地向筆者介紹說。目前,全村發展民居接待戶40余戶,星級鄉村酒店2家。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解決本村就業100余人,實現旅游收入近1000萬元,民居接待戶年均收入大多在16萬元以上,鄉村酒店最高收入則在60萬元以上。
依靠這綠水青山,康定旅游業發展已風生水起。2015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約247萬人次,同比增長6.5%,實現旅游總收入24.45億元,同比增長8.7%。“十三五”啟幕,康定依舊要在這綠水青山上做文章。堅持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生態經濟發展,打破傳統旅游發展定式,按照“全資源整合、全景化打造、全區域覆蓋、全產業聯動、全社會參與”思路,積極構建“一市多品牌、多村一產業、一村一產品”旅游產業布局,全力打造“康定情歌故鄉,茶馬古道重鎮”和“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
理塘:草原盛開幸福花

理塘苗圃工人為村民移栽沙棘種苗。
■ 葉強平 文/圖
毛埡大草原、格聶神山依舊吸引著中外游客的目光,沙化地治理、海子山保護取得成效,生態旅游、生態產業正在興起。理塘縣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群眾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十多年前,我望著逐步退化的草場憂心忡忡,因為我們生計的家當是牛羊,而牛羊是離不開草場的,現在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后,看著退化的草場又充滿了生機,我的擔心終于可以放下來了。”理塘縣禾尼鄉禾然色巴村牧民昂旺洛絨充滿信心地說。作為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試點縣之一,該縣先后承擔了八期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600余萬畝退牧還草效益已開始凸顯。
該縣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總建設規模為665萬畝,草場補播144萬畝。草原圍欄工程區內植被蓋度平均達到81.8%,提高了11.3個百分點。草地植被高度平均由建設前的5cm,提高到18.8cm,生物產草量平均由建設前的畝產鮮草56公斤提高到236公斤/畝,平均畝產提高了180公斤。項目區每畝每年草地泥沙流失量減少了0.265噸;每畝草地涵蓄水力提高了2噸,防災抗災能力明顯增強。2011年,理塘縣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開始實施,當年11692戶牧戶得到補獎資金4340.35萬元。完成20萬個羊單位的減畜任務。
近年來,理塘縣共投入7624.37萬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5368畝,鞏固2007-2012年度治沙成果91443.55畝,通過土地沙化治理,實施封沙育林育草,人工改良草場,植被得到了恢復,從而有效地遏制了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投資1923萬元,恢復濕地6480畝,填補了該縣濕地恢復和保護的空白。通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投資900萬元,在哈依鄉建成防洪堤2000米,實施人工造林3000畝。完成德格溝植被恢復項目、高城鎮(新區)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更登亞批牧民新村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喇嘛溝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對4家無證非法開采砂石料場責令停止整頓。
理塘縣以大河邊霍曲吉祥牧場、濯桑圣地農莊建設為抓手,努力探索現代農牧業發展路子。建立蔬菜基地200畝、油菜基地3000畝、青稞基地3.5萬畝。去年全縣兌現428萬畝草原禁牧補助、632萬畝草畜平衡獎勵資金和11107戶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共計直補資金4071.35萬元。
2013年,理塘縣拉波鄉中扎村的田邊地角,村民們在林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碌地種植從濯桑川西高寒植物暨中藏藥材種源培育基地運來的沙棘苗。眼下,全縣已種植沙棘3500畝、俄色茶3000畝。
……
如今,綠色已成世界高城的主色調,綠色發展已成理塘的行動宣言:不以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勤勞智慧的理塘人在鍥而不舍的綠色行動中,正在用心用情地描繪一幅綠色發展的壯美畫卷。
保護生態就是改善民生
■ 州環境保護局局長 袁亮
州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標志著我州正邁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作為擔負生態文明建設主陣地和根本措施任務的環保部門,應立足職能、統籌謀劃、多措并舉、勇于實踐,力爭在建設大美甘孜中有更大作為。
一是做嚴守環保底線的排頭兵。要牢固樹立“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樹立在環境保護各環節和全過程嚴守環保底線的標桿。推進生態環保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融合”,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控制作用,確保生態紅線落地,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堅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二是做貫徹實施新《環保法》的先行者。積極會同司法和公安等部門打好執法、司法和普法組合拳,確保新《環保法》各項規定落實到位。加快地方環保法規“立改廢”進程,加快形成較為完備的地方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加強基層執法力量建設,完善環境執法體系,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堅絕打擊違法排污、生態破壞行為。
三是做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橋頭堡。統籌推進全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重建立并完善生態保護紅線、污染物排放許可、生態補償、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保考核和責任終身追究等制度,加快實現用制度保護環境。
四是做轉方式調結構的助推器。要進一步樹立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環保新思維,全面推進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強化總量控制和削減,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為重大項目上馬提供環境容量。嚴格落實環境準入政策,把好環境準入關,促進產業特色發展、綠色發展。
五是做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主力軍。要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統一監管職能,完善環境保護齊抓共管機制,加大流域、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成為常態化。堅持以解決建筑工地夜間施工等噪聲擾民問題為重點,加強噪聲污染綜合防治,為人民群眾營造安寧環境。堅持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 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六是做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先遣隊 。堅持問題導向、民生導向,暢通24小時“12369”環保投訴熱線,完善群眾環保投訴查處機制,及時高效回應群眾期盼。深化環保大檢查活動成果,在找準全州環境問題病灶的基礎上,督促指導各縣(市)逐一進行整治直至銷號,切實解決影響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影響環境安全的各類突出環境問題 ,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