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記者調查)手機搶紅包,指尖上的新年俗?

甘孜日報    2016年02月12日

■本網記者 肖宵 文/圖
    今年除夕,手機搶紅包活動的參與人數、紅包數量創下新高:據統計當天微信紅包參與人數達4.2億人,收發總量80.8億個,是羊年除夕的近8倍;QQ紅包總用戶數為3.08億,紅包收發總量達42億個;支付寶“咻一咻”互動平臺的總參與次數達到3245億次,是羊年春晚互動次數的29.5倍。而在大家的朋友圈中,“搶紅包”仿佛也成“老少皆宜”的新年娛樂項目,雖然“搶”的數目并不大,但許多人都樂在其中。那么這一時髦的拜年方式真的已經成為新的年俗了嗎?對此,記者展開調查。
90后,搶紅包的“主力軍”
   “過年就是值班,是老同學聚會,是手機搶紅包。”剛上班的康定“90后”小劉說,以前等著盼著拿壓歲錢,現在手機紅包更有吸引力。“一秒鐘不看微信,好像錯過了幾個億,這就是移動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改變。”
今年春節,用微信發紅包、搶紅包已成為“90后”圈內最流行拜年方式。在年輕人看來,大到兩百塊、小到一分錢的紅包,金額多少不重要,娛樂和互動才是手機紅包拜年的“精髓”。
  從年三十到初三,大學在校生小王都待在家中。他告訴記者:“搶紅包拼的是網速,網絡好的地方人們用4G上網,而我們就在家里守著WIFI。
  “收支算是平衡中略有盈余,但是深切地體會到,這個春節離不開手機了。”在溫江過春節的扎西通過電話向記者坦言,假期頭幾天都“耗”在紅包上了,對于不少親戚朋友和老師,紅包往來直接代替了那些過年的問候。與他同樣剛剛參加工作的小沈表示:“幾乎走火入魔,根本停不下來,連上廁所都帶著手機盯著屏幕,生怕錯過‘巨款’。”
  年輕人的表現也與一份關于2016年度春節指數藍皮書調查數據一致,58%的人表示他們會用手機發紅包,而有近六成被調查者表示,這個猴年春節一定會去搶紅包的,其中90后的意愿最為強烈的,他們表示肯定會和可能會這樣的比例分別高達66%和16%,也就是說高于其他年齡層次的被調查者。
 80后:手機紅包玩出新花樣
    對于康定市民王女士來說,這個年,她是和微信紅包“鉚上了”。無論是同學群、同事群、親戚群,紅包滿天飛。她說,大年三十那天,同學放話要發一個跨年大紅包,時間定在凌晨2點,“不知道哪來的勁,興奮得睡不著,硬是熬到2點。”到點了,同學卻沒了動靜。第二天早上為了安撫大家,之前放話的同學在群里發了一個紅包。“我搶到88元,這下心里平衡了。”
  而記者調查中發現,“80后”群體除了搶紅包,更多的是利用手機紅包的便捷性把它當成了一種拜年的方式。“給遠方親戚女兒的壓歲錢,直接發200元微信紅包就能解決了,確實方便。”瀘定市民張先生表示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更應該注重和親人交流,手機紅包只是因為互聯網發展而誕生的拜年方式。“其實大家都知道不是為了‘搶錢’,都是覺得好玩,但我今年發的全是指定對象的單個紅包,都是拜年和給壓歲錢,這或許就是人們對手機紅包的理解各有不同吧!”
  “面對面建群輪流發紅包,把行酒令等游戲結合在其中,互動交流就多了。”談起搶發紅包的心得,周先生認為這種現象本身就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發展催生出的娛樂方式,春節期間玩“搶紅包”則可以適當的與年俗相結合,“除夕當天微信、支付寶、qq都在不停派紅包,大家自顧自的點手機其實不可能真正搶到什么甜頭,反而把家人冷落了。因此當天我們就定下規矩,同桌吃飯的建群發紅包,其間還穿插拜年祝福,結果大家一直開開心心的玩到凌晨1點。”
 70后60后:理性對待,應該把握限度
    康定市民陳大姐告訴記者,除夕夜她在朋友圈里派了十個紅包,金額從兩元到二十元不等,派出后不到一分鐘就被朋友們搶了個精光。搶到的朋友有的留言表示了感謝,有的接著塞錢進紅包里繼續派發,沒有搶到的朋友表示遺憾之余也在群里送上了新春祝福。很快沉靜已久的群里熱鬧了起來,她說:“搶紅包就是搶熱鬧,成堆的新春祝福留言讓我想起了兒時康定春節時候的熱鬧氛圍。”
  “我從今年春節開始才真弄懂手機搶紅包的玩法,這還是兒子教的”。康定市民澤仁告訴記者,比起低頭搶紅包,他更愿意在飯桌上和大家面對面的交流,畢竟親情互動是最主要的,“搶紅包應該有個限度,發的金額,搶的時間都要有個度,同桌人吃飯年輕人全部埋頭看手機那是沒規矩。”
  “其實大家都不在乎能搶多少錢,只是換種樂子過春節。搶紅包作為今年春節的新風尚湊趣可以,但過度就大可不必。”60后的劉先生如是說。
50后:還是不如傳統的派紅包實在
    在雙流過春節的退休干部許先生則表達了不同看法。“過年就該一家人和和樂樂、說說笑笑的,以前沒手機的時候感覺年味也很濃啊,還是傳統的派紅包比較有意義。”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50”后人群使用智能手機中互聯網功能的比例不高,對諸如微信群之類的“網絡朋友圈”也很少參與,而且他們更加注重傳統的春節禮儀,參與搶紅包的只是少數人群。
  年近60的陳先生表示,今年硬著頭皮學微信派紅包,主要是想和兒孫們多交流。?“金額多少不重要,關鍵是現在和他們難得見面,想大家都開心開心,跟上年輕人的潮流也是好事。”他同時表示,盡管目前他派出紅包的金額遠多于收到紅包的金額,但派給侄子侄女和孫子們的紅包不會縮水,“總之大家開心就好啦。”
    后記:不得不承認,這個春節長假,家人團圓、親友聚會等場合,總有人低著頭緊握手機、緊盯屏幕,頻頻滑動指尖搶紅包。由此也引發了不同的聲音。
  紅包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互聯網紅包的流行體現著互聯網技術與年俗的交融,不管是線下線上的紅包,其作用就是營造新年的喜慶氣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的方式。其核心事實是,無論金額大小,搶紅包的樂趣多過紅包本身的價值。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拓展,手機搶紅包這個“游戲”,確實正在成為指尖上的新年俗。
 
 
 
 
  • 上一篇:我州春節旅游市場旺氣十足
  • 下一篇:我州兩經營點入選四川特色養生山莊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