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甘孜州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專題協商意見建議摘編
7月11—12日,州政協召開第21次常委會議,圍繞我州“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進行專題建言獻策。
周華明常委:提倡植綠護綠,提升科研服務生產能力,攻堅高寒造林技術,合作開展鄉土樹草花種快繁技術,大力實施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綠化、美化、香化同步,植樹、飛(點)播、封育三管齊下。爭取國家加大對禁止開發區森林、草地、水資源、礦產資源保護的生態補償,合理增加區域保護投入,結合精準扶貧,將林區部分農牧民聘請為護林員、 聘為護草員,讓群眾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得到合理經濟回報。堅持低碳、綠色、循環, 全面清理整頓各縣礦產開發,明確礦山開采許可規模, 對小型礦點堅決不上新項,到期不延期、不辦證;對已停采停挖的礦點創面,利用中央生態功能禁止開發區轉移支付資金,開展回土填坑平整、植樹種草增綠。全面禁止在各類保護地建設單機裝機在5萬千瓦以下的水電開發。對林區、牧區農牧民實施電價補貼,促進鄉村能源結構調整,減少林區對林木和灌叢等天然資源的自然消耗,減少牧區牛糞作燃料,還肥于草。打造環貢嘎山、環亞丁海子山旅游線路,發展鄉村旅游。引導民居修舊如舊改造,體現民族特色文化,解決農村網絡通訊問題,提升網絡帶寬,讓“互聯網+”植根農牧區。
馬濤委員:堅持重點突破與面上治理、工程措施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在繼續實施好退牧還草、鼠蟲害防治等生態工程的基礎上,爭取國家加大對《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項目的投入,啟動《甘孜高寒草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以鼠荒地黑土灘治理、板結草地治理示范、沙化草地治理示范、草原防火、牧草種子基地建設為重點的草地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利用并重,完成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分區建立保護制度,有效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嚴格以草定畜,科學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解決牧區出欄“瓶頸”制約。
張建國委員:建立資源產權分解制度,將清潔能源資源產權按照國有產權、地方產權、企業產權和自然人產權分解開來,經過科學計算使四方均獲得一定比例的產權。加大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整合,研究主體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統籌考慮稅收政策、專項轉移支付等手段,形成政策合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探索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調整、擴大享受優惠企業的范圍,不受企業性質、資金來源等局限,凡進入符合國家鼓勵類產業的,都享受同等的稅收優惠,加快制定國土分類使用管制辦法,在法制上保證生態用地、生態紅線的落地和生態保護措施的落實。制定我州水電和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辦法,以及生態旅游與景區建設與管理辦法,加大執法力度,創新執法方式,充實基層環保執法力量,加強檢察司法工作,依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案件。強化決策者和管理者生態意識,形成政府自我約束機制,加強政府的文明行政能力,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實施行政和經濟獎勵或處罰。 在“山植樹、路種花”“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及“工程植被恢復”“水源地保護”等項目上做文章,抓時節、抓實施、抓進度,精細化實施。強化落實“領導、月報、糾錯、季會、指導、督查、考評”七大機制運行,推行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的督查方式,糾偏糾錯、解決問題、限期整改。
王永生委員:狠抓生態道德意識建設的教育和宣傳。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媒對全體公民進行生態道德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和千家萬戶,增強全民的生態優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并外化為自覺行為。加強學校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在學校各個階段開展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以及強化生態建設的知識教育,從小就培養生態的理念。加強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有關人員以及街道、居民小區人員生態道德教育培訓,再通過他們對自已所在地區進行宣傳教育。加大對土地、森林、草原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宣傳,使全體農牧民知曉并遵從相關法律法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完善生態道德的制約機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優勢,加強宣傳,曝光和討論,使群眾明辯是非,彰顯善德,另一方面探討和建立長期有效的生態道德公示制,發揮其正確的引導作用。
龍龍委員:深入開展“善待自然、呵護環境、節約能源、珍惜資源、厚愛生物”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教育, 創建一批生態文明鄉鎮、生態文明村寨。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爭取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四大”重點工程資金投入。緊扣旅游產業布局,發展生態農牧業和生態林業產業,建設綠色基地,打造綠色品牌,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落實建筑垃圾、衛生垃圾劃片集中處理督查督辦,嚴格治理餐飲業油煙,有效控制城市建筑施工粉塵污染。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站和應急指揮中心,強化環境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加大環保投入,加快亞丁自然保護區和海子山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推進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完善、安全、環保的旅游服務設施設備。完善生態環境信息發布和重大項目公示、聽證制度,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對原有水土流失區域的治理,要嚴格按規劃,保質保量、達標治理。嚴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督導做好生態環境恢復工作。積極向國家、省爭取建立下游區域對上游生態重點功能區進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將甘孜州納入藏區國家級雪山公園建設。
楊徐委員:加快大江大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進度,加快已完工程的竣工驗收,力爭全部完成已建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驗收工作。 按照《四川省河道砂石管理條例》的要求,全面鞏固全州砂石整治工作成果,規范砂石資源開采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開采行為,實現砂石資源開采依法管理、有序開采、保障供給、維護穩定的目標。圍繞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三個環節,根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和工作推進需求, 完善水行政執法檢查巡查制度,健全水事案件檢查機制;完善執法程序制度;推行執法公開制度;創新水行政執法聯動協查制度; 建立水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推行水行政執法行為準則, 全面推進“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進程。
謝瑞春委員:引導綠色消費,自覺減少過度消費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污染,提倡綠色出行,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養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形成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開展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建設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的生態縣、生態鄉(鎮),形成生態村-生態鄉鎮-生態縣-生態州的生態示范建設體系,全面推進生態甘孜建設,最終實現美麗生態目標。明確全州各類飲用水水源地,全面加強水源保護區監管,確保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分級建立環境應急指揮中心,加快建設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國(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省州縣三級環保管理信息化系統,形成“三位一體”的監控體系。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進畜禽養殖布局調整,推廣適合高原高寒地區的污染防治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成效,利用甘孜州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推廣應用節能新產品 ,逐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馬玉元委員:堅持生態優先,全局統籌,協同共進的原則。在堅守環保底線,嚴格環保準入制度的基礎上,處理好基礎建設、旅游開發、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各項事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協同共進,達到“業興、家富、人和、景美”的良性循環,確保甘孜成為藍色星球上最后一塊凈土。加強統計監測,建立健全生態文明保護建設長效機制。在全州各縣所轄區域開展大到森林、草原、濕地、江河、湖泊、物種、工礦、企業,小到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等與生態文明有關的不同領域現狀的統計和監測。根據統計和監測的結果,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搶救型、保護型、建設型、淘汰型等不同類型的生態文明保護建設長效機制,引導各界力量參與生態文明的保護和建設。“以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工作為契機,搭建更多的創業、就業平臺,將更多的社會資金、智慧、力量吸引到生態文明保護建設大軍中來,也可將荒山、荒地、荒灘等閑置生態資源,以低價承包、補貼承包等多種形式交給農牧民經營、管理,從而達到生態文明加強、群眾增收致富的雙贏局面。
袁玲岳委員:結合我州實際,有意識開展“生態文化節”、“休閑經濟論壇”、“生態知識大賽”等活動,既可以讓生態的概念家喻戶曉,又能有效的提升甘孜的形象和知名度。著力建設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鄉鎮,從政策、資金、人力給予支持,然后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開展“最美鄉鎮”評選活動,營造社會氛圍,提高生態建設的主動性。狠抓節能減排,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逐漸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產業,重點監控礦產資源開發、冶煉等行業。對于“創綠”效果好的企業要大力宣傳,從稅收、貸款等方面全面支持和幫助相關企業的轉型發展和技術升級。嚴格評估,全力確保統計數據質量,各相關部門注重各指標橫向對比、縱向分析,善于捕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特色和亮點,并通過生態文明統計監測指標如實反映。發揮優勢,主動完善數據發布制度。按照大數據對統計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的數據和資料,完善能源、生態、環保等方面統計數據發布制度,善用統計年鑒、統計公報及統計微訊等媒介,切實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指標和信息的對外公開及輿情引導。
州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制定相關生態政策。盡快出臺工程建設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明確實施生態環境補償的資金來源、重點領域、補償方式、補償標準,確定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措施,通過向施工單位收取工程建設生態恢復保證金等形式,以解決邊建設邊破壞的問題;在實施生態恢復時,結合精準扶貧,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組織引導當地群眾,參與生態恢復項目的施工和后期管理維護,增加農牧民就業門路和收入,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重視生態修復。對資源的現實開發利用可能性和資源區位條件進行重新審視,在此基礎上制定能真正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生態發展戰略,特別對建設活動可能導致對生態環境的重大破壞的資源或項目,要慎重行事。與此同時,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議州、縣兩級財政專項撥款,支持農、林部門對生態恢復樹種、花種本地化適應性研究,以保證生態建設長期后續需要。嚴格生態執法。在生態及環保執法上,從注重實效入手,探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接地氣的措施,對執法人員要進行長期、持續性的業務提高培訓;對基層反映強烈的大型工程項目在施工上嚴重影響生態和環境的問題,環保檢查時采取州縣聯動執法的工作機制,以解決執法難問題,并嚴格執行相關生態和環保制度規定,不落實的企業一律不得開工。按照依法治州的要求,嚴厲整治嚴重影響生態的三亂問題,還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環境。政策執行層面上,特別是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執行上,減畜出欄靠引導,更要靠具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