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州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古建成
■州委組織部 本報記者 秦松
古建成是新龍縣國土局的一名職工,2015年8月,他積極響應縣委號召,主動報名,成為該縣友誼鄉措日村的“第一書記”。駐村以來,他始終以措日村為家,把全村牧民當親人,與村“兩委”干部一道,謀發展、解民難、強基礎、促增收,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成效,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稱贊。
艱難困苦立大志 改善民生樹信心
“下去了,就要干出點名堂、弄出個樣子。”在得知被組織選派到措日村擔任“第一書記”時,古建成在自己的日記本上這樣寫到。但當顛簸幾個小時到達措日村時,他才知道理想與現實有多么大的差距。措日村平均海拔4200米,距縣城116公里,屬純牧區,氣候條件惡劣,年平均氣溫只有3℃,全年無霜期僅有30天,交通極為不便,全村僅有一條坑坑洼洼的村道,部分群眾還需要涉水渡河才能到達鄉政府,村里不通水、不通電,手機信號時有時無。
“這小伙子太年輕了,肯定呆不久,下來鍍鍍金就回去了”“肯定又是走過場的,還是早點回去吧!”面對村民的質疑,古建成甚至開始認為自己不知“天高地厚”。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及農牧民充滿感情,但他畢竟是一個80后的大男孩,從學校畢業后曾當過幾個月村官,但考上公務員后一直在機關工作,缺乏農村尤其是牧區工作經驗,突然面對這樣復雜、陌生的工作環境,他一時也不知道從何下手。
難道真的就這樣放棄嗎?就這樣回去嗎?回到鄉宿舍后,古建成整整想了一個晚上。想到組織上的關心,單位領導的厚愛,以及群眾既質疑又期盼的眼神時,他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干出點樣子來。第二天清早,他就卷起被子,來到村活動室,“搭建”起了生活和辦公的場所。
用心調研查實情 制定規劃真幫扶
辦法總比困難多,古建成記起以前上大學時,老師曾說過毛主席的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而要調查就必須與群眾打成一片,在村“兩委”干部的幫助下,他先后花了52天時間,對全村79戶牧民挨家挨戶走訪,與他們面對面交流、拉家常,摸清了困難群眾的基本情況、村情民意和當前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全村23戶貧困牧民幾乎不會說漢話,從事傳統放牧業,無特色產業,缺乏增收渠道;村里基礎設施落后,用水、用電、交通等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成了制約脫貧致富的“攔路虎”。他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難度,但同時工作思路也慢慢清晰起來:對每戶貧困戶建檔立卡,深入研判致貧原因,“對癥下藥”,制定幫扶措施;發動局機關干部職工對全村23戶貧困戶進行“一對一”全覆蓋結對幫扶,建立脫貧對象退出機制;召集村組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集中座談,商討確定出以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揮天然牧業產品優勢的發展路線,結合實際制定出措日村扶貧幫扶五年規劃。
調解糾紛構和諧 籌措資金夯基礎
措日村與古魯村長期存在草場糾紛,村民間的沖突時有發生。古建成認為,沒有和平談何發展,他決心化解兩村的積怨。為弄清糾紛的來龍去脈,他前后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對兩個村的村民逐戶走訪,詳細了解和掌握矛盾糾紛的基本情況。他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探討化解糾紛的辦法;他入戶做群眾思想工作,引導其各退一步友好相處;他第一時間給鄉黨委政府反饋信息,爭取政策支持。在古建成的不懈努力下,引起沖突的5戶主要牧民最終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議并自覺遵守各項約束。至此,措日村與古魯村多年的遺留問題圓滿解決,鄉村干部和群眾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措日村的基礎設施改善任務非常艱巨,資金缺口嚴重,他開始到處“化緣”,通過努力,爭取到縣國土資源局幫扶資金56萬元,用于村內基礎設施改造和地質災害應急排危治理,完成了村民活動場所圍墻和院壩的硬化建設、通村公路排水溝的清理挖掘。經過多方努力,在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措日村安全飲水、通村公路部分硬化等民生工程逐步開工建設。看到一件件實實在在的惠民幫扶項目得到落實,村容村貌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黨員干部服了,群眾服了,大家對他的眼神不再是冷漠、質疑,群眾對他這個“第一書記”認可了。
為民解難辦實事 專業合作助增收
今年3月,措日村突降暴雪,積雪達30多厘米,前后持續一個月。作為純牧區的措日村,儲備的干草很快被牛羊吃光,看著逐漸消瘦的牦牛,牧民只能祈求積雪早日融化。面對雪災,古建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連續11天冒著風雪入戶走訪,核查災情。統計好災情后,他立即向鄉黨委政府和聯系縣領導匯報,積極與縣級涉農部門對接,請求各方支持。通過努力,3月25日晚,3卡車干草飼料、200件羽絨服運抵措日村,發放到牧民家中。看到群眾臉上的笑容,古建成終于舒了一口氣,總算能渡過眼前的難關了。
看到群眾手捧“金元寶”,卻過苦日子,古建成的心里不知有多難受。遍地成群的牦牛,可以生產營養豐富、眾人喜愛的牦牛肉、酥油、酸奶等特色食品,豐饒的土地上還出產蟲草、白木、人參果等珍貴藥材,但由于受交通、群眾文化程度、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大家對身邊的財富視而不見。“思路決定出路”,他召集村“兩委”干部,把組建合作社銷售特色產品的想法告訴了大家,開始還擔心大家不接受,誰知道,一拍即合,當即得到了肯定。說干就干,他帶領村“兩委”干部逐戶走訪,統計各類牧副產品的產量,了解詢問牧民意愿,對于個別沒有出售牧副產品意愿的牧民群眾,他耐心勸導,講政策、講發展、講未來,最終措日村全村79戶均愿意為合作社提供牧副產品。這一舉措也得到了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7日,對于措日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天,“友誼鄉措日村瑟吉麥朵牧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價值20余萬元的風干牛肉、糌粑、人參果、酥油、青稞酒、酸奶等藏區特色食品堆成了小山,通過網店、微店、實體店等對外銷售,截止目前,已經銷售出3萬余元物品,還有大批訂單涌來,按目前進展預計,未來兩年內,該村每戶家庭年收入會增長近萬元。
對于措日村的未來,古建成還有很多想法。“當前苦點累點,并不可怕,怕的是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了,我們還在苦”,為了措日村的明天,他堅信:“干,就要干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