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生命禁區”寫春秋

甘孜日報    2016年08月24日

——記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降村
    ■州委組織部 本網記者 陳楊
    “因為有了江河生命的源頭,小伙才這樣熱情奔放;因為有了雪山永恒的純潔,姑娘才這樣熱情端莊!”在這片常年積雪不斷,素有“雪域高原”之稱的太陽部落扎溪卡,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石渠縣呷依鄉黨委書記降村,便是他們的杰出代表。他們以對人民的忠誠,在這片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高原,用生命和執著,守望這片沃土,默默奉獻人民群眾,演繹了許多“為黨旗添彩,為黨旗增輝”的先進事跡。
    堅守人民的安寧,維護和諧穩定
    “維護藏區穩定,關鍵是提高群眾法制意識。”降村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維穩工作,他經常帶領鄉黨委一班人,不畏嚴寒,騎馬往返于深1.7米、冰冷刺骨的雅礱江,年均達156次;堅持以依法治理和創建民族團結示范鄉為載體,以“愛國、感恩、守法、團結”為主題,平均每年走村入戶達220天以上,通過與群眾拉家常,細談心,泡在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結合全鄉實際制定了《呷依鄉惠民政策及資金發放情況明白手冊》,進行感恩黨和國家,維護社會穩定和遵守社會主義法制教育,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和全體僧侶務必持續深入開展反分維穩斗爭;同時,他堅持“依法依規管理、依法依規辦事”的方針,積極指導寺廟健全完善了《愛國公約》、《僧人管理制度》等26個規章制度,規范了寺廟宗教行為。
    他始終本著“消除隱患,構建和諧,確保穩定”的工作原則,著力解決長期制約與青海稱多、珍秦等鄉的草場邊界矛盾糾紛,年均跑青海稱多、珍秦等地20次以上,協調建立周邊聯動機制,著力打造平安邊界;嚴格督促雙邊村、社群眾嚴格執行《石渠縣呷依鄉與青海稱多珍秦等鄉嚴格越界和放牧等有關規定》,先后蹲點成功調處雙邊矛盾糾紛128起。扎絨村的尼多、八若村的扎西鄧珠、俄青村的四郎澤仁等群眾,無不發自內心地說:“有降村這樣的好書記,經常為我們講解,讓我們了解了許多法律知識,少走了很多彎路!”
    搶抓扶貧攻堅,著力解決群眾問題
    “安得廣廈千萬間,扶貧攻堅為百姓”。他始終堅持“把扶貧攻堅與新農村建設、牧區危房改造”有機結合的工作方針,著力解決制約群眾的發展問題。
    積極爭取縣牧定辦和扶貧辦支持,完成了2個牧定建設點59戶4727.67平方米的統規聯建工作,新建群眾住房263戶21040平方米,加固維修和風貌改造住房8936平方米,配套定居點村民活動中心和廁所、垃圾收集點;針對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爭取建設通村公路23公里,縱貫全鄉的呷格32公里通鄉油路已完成基礎工程;積極爭取“電力天路”將呷依納入重點建設范疇,先后建設10kv線路16公里、0.4kv線路59公里、變壓臺區4個、入戶工程1382戶;積極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建設1所2000平方米學校,1所600平方米衛生院,使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增強廣大牧民群眾自身造血功能,實現產業脫貧,他更是不辭辛苦,深調研、拉贊助、跑項目,終于在尼達貧困村和扎絨貧困村組織群眾分別成立起了石渠縣尼達土特產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扎絨村吉祥利民縫紉加工合作社及扎絨村現代摩托技修合作社,同時20畝人參果人工種植試點項目也在尼達貧困村全面鋪開。這些產業脫貧項目的實施,不僅增加了廣大牧民群眾的致富渠道,更是對改變牧區“等、靠、要”的現狀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決戰包蟲病,守護百姓健康
    包蟲病素有“蟲癌”和“第二癌癥”之稱,而石渠包蟲病患病率高達14.99%,居世界之首。降村每每想到八若村扎西因包蟲病而病亡,呷依村四郎措姆因包蟲病家貧如洗的慘狀,不禁潸然淚下。他在鄉黨委班子中提出“決戰包蟲病,減少傳播途徑”工作思路,從“風沙、水、牲畜”著手,積極爭取實施退牧還草40萬畝、草原鼠蟲害治理工程10萬畝、防沙治沙工程20萬畝,有效減少了風沙傳播包蟲病的路徑;積極爭取先后建成包蟲病示范安全飲水深井50口,建成人畜安全飲水工程341處,受益群眾達6385人,有效減少了水源傳播途徑;積極爭取建設牲畜暖棚380戶,科技種草和臥圈種草10萬畝,使部分群眾實現了人、草、畜的分離,既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也減少了包蟲病的傳播;制定推出了《呷依鄉2016年群眾疾病防治知識手冊》,發放至牧民群眾手中,增強他們對包蟲病的防治意識;努力幫助患包蟲病的貧困群眾外出就醫,及時報銷醫療費用,5年來共計救助了83人,補貼食宿費用4萬余元。
    “為黨旗添彩,為黨旗增輝”,這是對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更是降村的座右銘。
    
 
 
 
 
 
 
  • 上一篇:情系群眾服務于民
  • 下一篇:我州多地氣溫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