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啃下“高寒”硬骨頭

《甘孜日報》    2016年08月26日

 ——我州強力推進脫貧攻堅戰開啟脫貧新希望

蔬菜大棚里生機盎然。
    高寒牧區的石渠、理塘、色達等縣,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因高寒缺氧,當地群眾多靠天吃飯、靠政策補貼度日,其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四川最邊遠艱苦的縣。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不讓一個地區、一戶村民掉隊。”州委州政府擲地有聲。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州各級干部進農家、訪牧戶,察實情、摸家底,以實際行動兌現錚錚誓言。
    8月,記者走進石渠、理塘、色達等縣,親眼見證了這片貧瘠土地上萌發出的新希望。在石渠縣色須鎮,成群的牦牛讓草原充滿了活力,蔬菜大棚里生機盎然,西紅柿、甜瓜、西葫蘆等長勢喜人。
    而在一兩年前,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環境和土壤能長出鮮嫩蔬菜,能種出如茵綠草,老百姓能辦起合作社,靠產業致富。
    啃下“硬骨頭”,開啟新希望,從老百姓舒展的笑容里,從熱鬧的牛棚與菜地里,記者感受到了牧民群眾脫貧的渴望、致富的熱情、勃發的信心。
    楊琦 杜靜
    購物先賒賬牦牛存銀行
    牧區新氣象
    告別窮得揭不開鍋的生活是什么滋味?石渠縣蝦扎鎮的貧困戶提前嘗到甜頭。
    今年年初,蝦扎鎮自籌資金成立騰吉畜牧專業合作社,牧民自愿入股,以貧困戶為主。合作社開辦的騰吉超市,采取半公益化的經營模式,入股合作社的貧困戶可先拿生活必備品,后付錢。
    “以前都是靠政策、等幫扶,有了滕吉超市后,在超市里買東西可以用簽字代替付款,等在合作社上班掙了錢再還給超市,現在工作的勁頭特別大。”合作社村民扎西說,生活有了著落,致富的干勁就更大了。
    同在一個縣的色須鎮牧民澤讓多登比扎西發展得快,已成了當地的脫貧“明星”。
    過去,澤讓多登和家人常年在青海和石渠間遷徙,蟲草成熟時回石渠挖蟲草,掙點錢又回青海,靠天吃飯、土里淘金的日子并不容易。
    轉折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澤仁多登聽說,石渠縣要成立合作社,牧民可通過牲畜、草場或技術入股。在青海練就一身種菜本領的澤仁多登帶著種得一手好牧草的弟弟,靠技術入股了達龍合作社。
    找到了技術能手,縣里又組織了專家團隊,攜手援藏省市,一起教牧民種草、翻地、改良土壤、搭建大棚、育種育苗,硬是讓草木不生的荒灘“長”出了大棚。
    2015年,澤仁多登比往年多掙2萬多元,弟弟也掙了5萬元,比以前全家挖蟲草還多掙2萬元。
    沾到喜氣的貧困戶不止澤仁多登。據石渠縣扶貧移民局局長尼美根絨介紹,達龍合作社2015年實現經營收入18.57萬元,戶均收入10319元。其中,紅旗一村牧民組成的種草、滅鼠等十四個小組,創收95.39萬元,戶均收入7511元。
    石渠有超市、大棚,理塘則有“牦牛銀行”——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專業合作社。
    不久前,理塘縣藏壩鄉的村民降央曲批用1頭牦牛加入藏青扎喇合作社,因身強體壯,他和另外5戶貧困戶得到“照顧”,簽訂了3年的放牧合同,現在,他每年可領到4萬元工資。
    村民土登說:“我們這里草壩大,草長得好,喂出來的牦牛綠色無污染,每家投3000元買一頭牛放到合作社,就像存到銀行一樣穩賺不賠,年底還可以從出欄的牛和奶產品的銷售上得到分紅。”
    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區,是全州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也是全州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因為與農業相比,牧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弱;與農民相比,牧民增收渠道更單一;與農區相比,牧區統籌城鄉發展的難度更大。
    如今,種養合作社讓石渠、理塘、色達等高寒牧區縣展現出喜人的變化,如星星之火,點燃了每一個牧民致富奔康的激情。
    脫貧新路子
    另辟蹊徑求發展 因地制宜展優勢
    15.3萬平方公里的甘孜,是四川最大的藏區,也是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四大片區”之一。因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水平薄弱、產業發展舉步維艱,高寒牧區更是甘孜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是“難中難”、“重中重”。
    “到2020年,甘孜要與全省、全國一道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形勢逼人。要脫貧,首先要轉變‘等、靠、要’的思想,要在充分尊重當地牧民群眾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另辟蹊徑。”州扶貧移民局相關負責人說。
    尊重之上求發展,因地制宜展優勢。
    無論是石渠、理塘還是色達,牦牛資源都十分豐富,但眼看老百姓守著“錢袋子”卻要“餓肚子”,擁有“牦牛銀行”的理塘沒有選擇上門說教、“按頭喝水”,而是引入藍逸公司,開發新鮮牦牛奶等牦牛制品,盤活牦牛存量資產,享受到綿綿“紅利”。
    近年來,理塘一直在牦牛身上做文章,但因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后、保鮮困難等,當地牦牛奶產品生產長期處于落后的家庭作坊階段。
    由于牦牛完全靠自然泌乳,每頭牦牛每天平均產奶僅0.5公斤,產奶量是普通奶牛的三十五分之一。同時由于受自然環境的制約,牦牛只在6至10月產奶,產奶期不到普通奶牛的一半,因此牦牛奶被稱為“奶中極品”。 而理塘牦牛大多生活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高山,牦牛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
    2014年11月,藍逸食品公司派技術人員赴理塘縣實地考察檢測后發現,理塘牦牛產的牦牛奶,天然乳鈣是普通牛奶的10到20倍,還含有普通牛奶所缺少的免疫球蛋白和共軛亞油酸等多種活性物質,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2015年8月,理塘縣藍逸公司成立,該公司在合同中承諾,將收益的10%用于扶持貧困牧戶。
    理塘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翁登幫牧民算了一筆賬,公司日處理量2噸,收購價每公斤14元左右,每天付奶款2.8萬元,1頭奶牛產奶期可掙700元,3個多月下來,集體牧場收益就有280萬元左右。
    目前,該公司除加工鮮牦牛奶外,還生產酸奶、冰淇淋等,已銷往北京、上海、成都等高端市場。在建中的加工基地,建成后日處理牦牛乳將達20噸,能解決全縣牧民的牦牛奶銷路問題。
    理塘縣委書記格勒多吉表示:“牦牛奶是理塘5.9萬農牧民的致富希望,我們將繼續發展壯大該產業,打造理塘生態食品的龍頭產品。”
    脫貧新經驗
    精準脫貧比實功 科學發展重基礎
    中央和省委領導長期牽掛著藏區脫貧。日前,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我州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甘孜要緊緊抓住高寒牧區這個難點、基礎扶貧這個重點、產業扶貧這個支撐、就業增收這個核心,創新扶貧思路、健全脫貧機制、精準扶持對象。
    州委書記劉成鳴也多次在扶貧工作會上強調:“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首戰之年,要找到‘短板’、找準問題,切實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全面完成281個貧困村‘摘帽’和3.2275萬貧困人口脫貧目標。”
    州長益西達瓦在牧區產業扶貧會上說:“去年以來,我們積極探索具有甘孜特色的脫貧經驗,從精準定位,到確定方向;從方向確定,到落實政策;從政策落實,到轉變方式;從方式轉變,到調整結構;從結構調整,到建好專合,培育大戶,每一步都有‘甘孜’味道。”
    正在摘“貧困帽”、穿“致富衣”的甘孜高寒牧區,趟出了一條具有示范和借鑒意義的新路。
    ——抓實精準脫貧工作。
    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原則,列出年度“村摘帽、戶脫貧、人銷號”的退出計劃,針對高寒牧區的地域特征、人口結構、發展基礎找出脫貧癥結、問題短板,將扶貧資源和幫扶措施精準落實到戶到人,把扶持生產和就業作為重中之重。
    ——堅持科學發展畜牧產業。
    堅持“穩牛、限馬、發展羊”原則,重點發展以藏系綿羊、牦牛為主的生態特色養殖產業;以畜草入股、集體牧場、合作社集約經營等方式提高集約化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培育新型專業合作組織。
    ——注重夯實牧區發展基礎。
    加快牧道、巷道圈、標準化棚圈、飼草料基地的建設,擴大“光明工程”實施范圍,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力度,加強通訊網絡建設,加大水、電、路、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省扶貧移民局相關負責人說:“自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以來,甘孜州積極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徑,通過幫助牧民轉變思想觀念,因地制宜發展脫貧增收產業,讓他們從被動脫貧轉變到主動致富,從根本上解決高寒牧區的貧困問題。甘孜探索出來的新路子,值得肯定和借鑒。”
   
    
  • 上一篇:我州7月金融機構存貸款增速躍居全國全省前列
  • 下一篇:我州處理一起超限超載車輛沖關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