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專存垃圾而且“利息”豐厚的銀行。在這家銀行,你可以用垃圾換取門票、明信片、土特產等,還可以當上環保大使,免費游景區。從2015年始,為保護景區環境,提高游客愛護環境的意識,海螺溝景區積極探索、獨辟蹊徑,決定嘗試“垃圾銀行”項目
兌換“利息”的小朋友。
為游客兌換“利息”。
用垃圾兌換免費門票。
當上環保大使的游客。
■李天興 文/圖
“‘五一’小長假期間,又有兩名游客獲得免費游機會。” 今年5月5日,在海螺溝景區管理局月度例會上,管理局局長譚智泉向中層以上干部通報,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0人獲得該景區免費游資格。免費游,是海螺溝“垃圾銀行”支付給游客的“利息”。
把錢存進銀行,不僅安全而且還可獲得一定的利息,但垃圾存“銀行”也能獲得“利息”的說法似乎聞所未聞。2015年2月,海螺溝景區正是靠這個別出心裁的“金點子”不但一舉解決了久久困擾景區的垃圾問題,而且備受游客贊譽,更成為國內各大景區紛紛效仿的典范。
目前,我州已決定以海螺溝為典范,在全州15.3萬平方公里區域內試點推廣“垃圾銀行”,逐步培養群眾“現代、文明、綠色、循環”的生產生活習慣,探索建立“專人負責、有償回收、集中分類、安全運輸、無害處理”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把我州建成川西北生態經濟區乃至全國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示范典型。時至今日,已有50余家國內知名景區紛至沓來,學習借鑒海螺溝景區垃圾銀行管理運作方式。
困擾
隨機垃圾
成景區發展之頑疾
海螺溝景區以雪山、云霧、冰川、森林、溫泉、陽光、紅石自然七絕和藏彝走廊、茶馬古道、長征文化聞名于世,是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核心,年平均接待游客120余萬人次,目前正在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景區在加大投入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后,發現有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景區垃圾。
“游客進入景區觀賞游玩,必然會產生垃圾,尤其是到了黃金周旅游高峰期,游客增多,果皮、空飲料瓶、包裝廢棄物等垃圾也隨之倍增,成為困擾景區的老大難問題。”說起以前海螺溝景區飽受垃圾困擾之苦時,景區物業中心主任鄧增俊一臉苦相。
究竟有多苦呢?
受“災”面積寬。海螺溝景區游覽面積200余平方公里,每逢黃金周后,公路邊,步游道旁,到處布滿塑料袋、果皮、飲料瓶等垃圾,局部區域甚至堆成了壯觀的景象。偶遇大風一起,塑料袋等物隨風飄揚,樹梢、灌木叢、冰川、冰瀑雨露均沾,漫山遍野,星羅棋布,大煞風景。
收集難度大。海螺溝以冰川為主,屬于脆弱資源型景區,一旦游客將垃圾丟棄在冰川上、冰川裂縫之中、懸崖峭壁之上,保潔人員收集起來難度極大,有時得腰掛保險繩降至100余米的懸崖峭壁上和萬年冰川縫撿拾垃圾,對環衛人員的生命安全是極大威脅。個別冰縫、崖壁上的垃圾無法徹底清除,既影響了景區的形象,更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
“在清除垃圾方面,我們投入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以海螺溝景區老觀景臺游客休息中心為例,每天產生約300斤垃圾,需要2名環衛人員才能將垃圾運往三號營地中轉站,僅該點內年產生的垃圾就達10余噸,需投入的垃圾清理和清運費用近10萬元。據初步測算,整個海螺溝景區每年產生的垃圾高達370余噸,年均投入環衛費用(不包括保潔人員工資)約140萬元,”物業中心的財務負責人如是說。
探索
設立“銀行”
為景區隨機垃圾找個“家”
“解決景區垃圾問題,關鍵還得從垃圾的源頭處解決——讓游客樂意將垃圾集中起來并送到指定的地點統一回收”,景區管理局負責人譚智泉提出了新的思路。
經過充分討論,海螺溝借鑒“銀行”管理和運作方式,把客戶到銀行存錢變為讓游客將垃圾送到指定地點,然后按一定的標準給予相應的獎品,決定成立海螺溝景區“垃圾銀行”,開展“撿垃圾、兌禮品、存信譽”活動,并逐步探索實踐、規范運作,游客參與度極高。
2015年2月,全國第一家景區垃圾銀行在海螺溝景區設立,“善待地球、保護冰川”環保公益活動和“撿垃圾、兌禮品、存信譽”活動由此啟動。
“滿一袋的利息是一張景區明信片,兩袋的利息是一包海螺溝雪菊,三袋的利息是紀念獎章,五袋的利息是紅石公園門票,十袋的利息是獲得‘海螺溝環保大使’稱號,并在五年內免費游景區。”介紹起“垃圾銀行”的業務,“行長”、冰川陽光旅行社總經理曹鳳舒頭頭是道。
“景區在資金十分拮據的情況下,籌集了250萬元用于垃圾銀行建設”,鄧增俊說,“我們先后在海螺溝景區、紅石公園等游客集中區域建設了14座垃圾銀行,總行設在海螺溝游客中心”。
為讓更多的游客知曉活動規則,景區在海螺溝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上對活動規則進行詳細介紹,并開設了“垃圾銀行”APP、微信宣傳平臺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垃圾銀行“兌禮品、存信譽”活動”。新華網、人民網等國內外50余家網站紛紛宣傳推廣,傳遞倡導游客文明出行、創新景區管理的正能量。
成效
吹糠見米
“垃圾銀行”碩果豐
自“垃圾銀行”成立以來,傳遞倡導游客文明出行、創新景區管理的正能量不斷聚集,建設成效立竿見影地呈現出來。
景區物業中心會計向筆者展示了一組數據:在未成立垃圾銀行之前,海螺溝景區共有清理垃圾的保潔人員95名,年工資近300萬元,垃圾銀行成立后,景區內清理垃圾的保潔人員工作量大大降低,數量銳減到11名,每年環衛費也由350余萬元銳減至50余萬元,垃圾清理成本大幅降低。
自海螺溝垃圾銀行成立以來,共回收游客產生的垃圾250萬余袋,約375噸,兌換各類獎品117萬余件,產生海螺溝環保大使44名。
對于業績,“銀行”負責人楊濤非常自豪:“僅在今年十一黃金周7天的時間里,垃圾銀行就發放清潔袋12600余個,回收35000余袋垃圾,兌換明信片1569張,雪菊901盒,毛主席紀念章588枚,紅石公園門票10張,產生環保大使10名。游客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已基本杜絕,困擾景區的‘頑疾’得以祛除,景區也越來越漂亮了”。
如今要想在景區撿垃圾到“垃圾銀行”換大獎越來越難了,不少游客“抱怨”道:“海螺溝也太干凈了,一點垃圾都看不見!”雖然沒有兌換到獎品,但是“垃圾銀行”活動傳播的正能量卻被越來越多的游客所認可,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正在慢慢凸顯。不少游客表示,這樣的活動很好,即使沒有垃圾可撿,免費垃圾袋也能幫助更多人自覺收集自己的垃圾。來自重慶的王女士表示,自覺收撿垃圾,對她家的孩子自小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很有引導作用。
景區出名了。“海螺溝有家銀行,不存金錢,專存垃圾,而且‘利息’豐厚多樣”,在各大媒體網站競相報道的同時,景區也開通了海螺溝“垃圾銀行”微信號,吸引眾多游客參與環境保護。今年1月,由人民網主辦,人民網旅游頻道承辦的2015人民旅游盛典活動中,海螺溝景區憑借“垃圾銀行”斬獲“2015中國旅游創新獎”,海螺溝景區成為國內旅游界發揮引領創新的“領頭羊”。
雖然海螺溝“垃圾銀行”的成效已經得到公眾、媒體的一致認可,成效十分顯著,但積極創建5A景區的海螺溝人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目前,海螺溝正在磨西古鎮、中國紅石公園、雅家情海等景區(景點)推廣這一經驗做法,做到磨西臺地、海螺溝景區、紅石公園等重要游客集散點全覆蓋。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光志說,“下步海螺溝景區將采用先進的多相流沼氣技術,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再利用)處理中心,將城鄉垃圾統一收集后統一處理,節約垃圾運輸、處理成本的同時變廢為寶,讓由垃圾生產出的產品走向市場,增加群眾收益,助推群眾脫貧奔康。同時,還將建立零碳創意館,建設中國首家旅游景區低碳體驗館、中國首家旅游景區垃圾分類處理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