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特別報道

甘孜日報    2016年11月08日

     編者按
    今天,全國20多萬名記者迎來了自己的節日——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在這個不放假的節日里,我們或為時代放歌,或為發展鼓呼,或為公正吶喊。我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我們是時代的瞭望者,我們日夜行走在路上。
    16年前的8月,經國務院批準,決定以中國記協成立日11月8日為每年中國記者節。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中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記者節作為國家為記者這個平凡而又非凡職業設立的節日,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對新聞事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新聞行業的尊重。
    世界瞬息萬變,記者的角色功能不變:那就是永遠在路上的行者!有句話是對記者這一行業最好的注解:“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新聞發生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我們記錄歷史的演進年輪,歷史也記錄著我們的點滴努力。盡管記者職業高尚而神圣,但記者個體卻也是普通平凡的勞動者。在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本報特推出“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徐登林
    一個人的長征
    ■四川日報駐甘孜記者站記者 徐登林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四川日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征路分成了阿壩組、瀘州組幾個小分隊,一個組一般都包含了四川日報、四川在線、川報觀察等多個部門的多個同志,但后來接到通知,甘孜組只有我一個人。
    一個人的“長征”就這樣開始了,目標是去到紅一方面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的甘孜州瀘定縣瀘定橋采訪,結合歷史,突出“新長征”新內容。
    據州委宣傳部副部長茍亞東說,今年,他們接待的采訪團多的一次100多人,少的也有幾人,今年已經有10多批。而瀘定縣更是接待壓力重重,他們最多時一天就接待了6批來采訪的媒體人。 10月11日,我接到報社通知后,還是第一時間給瀘定縣委宣傳部打了電話,又將此事報告瀘定縣委書記。他與縣委宣傳部長協調后,最終同意我開始一個人的“長征”。
    按照安排,本次采訪全媒體集群要直播,既要有報紙發的文字,又要求有圖片、視頻等新媒體用的素材。接到任務時,我就像踩到草地的泥沼,心直往下沉,我一個人咋能又采訪,又拍照,又全程錄視頻?
    要克服沒有工具、沒有技術、沒有人手的難題,我只好再次向瀘定縣委宣傳部求助。此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宣傳部就是咱們娘家”這句話的內涵。10月13日上午,我從康定市趕車來到瀘定縣委宣傳部,跟新部長見面后,我只好硬著頭皮提出要求:能不能請當地電視臺的同志協助一下,對采訪全程進行錄像。
    “沒問題,小羅你安排一下,一定要配合好徐老師的工作。”新部長指示后,羅楚凱馬上電話聯系瀘定縣電視臺記者。
    下午,我到瀘定橋采訪時,除了我,還有羅楚凱、瀘定縣電視臺記者熊拉姆、瀘定縣文物管理局講解員楊菲菲。
    在瀘定橋采訪過程中,記者邂逅來自臺灣桃園的一個40人的旅行團,其中有個組長叫林清添,今年72歲,他在橋上很有興致地與幾個同伴在“蕩秋千”,看到記者,他要求一起合影留念。我便請同行的羅楚凱、熊拉姆一起跟臺灣同胞合了影。
    后來,記者到瀘定縣杵坭鄉松林村采訪,因為沒吃飯和高山反應等原因,熊拉姆在路上嘔吐了,我和羅楚凱趕忙為其準備手紙,羅楚凱還貢獻出自己口袋里的水果糖,陪同采訪的杵坭鄉黨委書記也幫忙找老鄉要水。
    同行“長征”路上,大家相互幫助,一起歡樂,一起面對困難,漸漸地,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特別是這次采訪的一組三篇報道見報后,羅楚凱在自己的朋友圈曬出了稿件,也像記者表達了謝意。“以后有要求,盡管吩咐哈。” 羅楚凱向記者打電話說出這句話時,我在想:記者于采訪中“麻煩”被采訪對象是不足為怪的,如果有讓對方滿意的作品見諸報端,這種“麻煩”還是很受歡迎的。

楊琦
    新聞永遠在路上
    ■四川經濟日報甘孜記者站記者 楊琦
    從事新聞工作,是源于對新聞事業無限的熱愛;選擇高原工作,是追逐夢想的激情釋放。
    2010年9月16日,背上行囊,告別家人,帶著組織的重托,只身一人從繁華的都市奔赴雪域高原甘孜,記錄和見證雪域甘孜的發展變化。
    面對現實,我猶豫過,彷徨過,但我堅信困難是暫時的,發展是無限的。那一天,“逐夢高原,實現人生價值”成為我的座右銘。
    2012年9月,接到赴石渠采訪“新甘石”電網建設的通知后,一直感冒在身的我有點擔心高寒缺氧病情加重,但為了見證“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竣工,我選擇了前行。
    9月的石渠已是冰天雪地,莽莽高原矗立著一座座鐵塔,一根根銀線“點亮”扎溪卡大草原,給牧民群眾送去了溫暖。
    三天的采訪,因高寒缺氧,感冒更加嚴重,看完醫生后我連夜采寫了《“點亮”扎溪卡大草原,石渠上萬群眾告別無電歷史》、《為了甘孜北部的冬天不再冷》等稿件,發表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2014年11月22日,康定發生地震。災情發生后,我于次日凌晨回到救災現場,并在第一時間報道地震災情、受損情況。期間,我連續多日堅守在抗震救災一線,刊發送了大量反映災情、救災等社會關切的稿件,同時全面報道在抗震救災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
    6年來,在甘孜藏區,多次參與突發事件、大型采訪活動的報道,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切身的體驗,這個職業在它所有鮮亮的外表下,最真實的內涵,用一個最平常卻又沉甸甸的詞來概括,就是“責任”。
    2015年12月初,在甘孜扶貧攻堅號角全面吹響后,為了解集全州“邊、少、山、窮”四大特征于一體的典型貧困縣白玉縣扶貧推進情況,我和幾家媒體同行驅車600多公里到達白玉。
    12月的白玉縣燈龍鄉,雖陽光明媚,但寒氣逼人,氣溫在零下10多度。在鄉政府院壩內,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講述兩個多月來扶貧攻堅帶來的好處,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回到縣城已是晚上9點,我開始整理稿件,凌晨2點完成通訊《精準施策,白玉縣貧困戶一個都不落下》,將該縣在扶貧攻堅中探索的經驗及時報道出來,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映出來,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今年2月,康定遭遇64年來最強降雪,受持續降雪影響,道路中斷,該市捧塔鄉兩河口村4000頭牲畜飼料短缺,如不及時補充,將活活餓死,養殖戶多年的辛苦付出將全部白費。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及時反映給當地黨委、政府,救援物資被及時送達群眾手中,解決了當地養殖戶的燃眉之急。
    6年來,我用新聞人的腳步丈量著15.3萬平方公里的康巴高原,用新聞人的嗅覺書寫了上千篇見證雪域甘孜巨變的稿件,多次獲得省、州領導的批示,多次獲得四川好新聞獎、甘孜外宣貢獻獎等殊榮。
    逐夢高原,新聞永遠在路上。

葉強平
    我的新聞寫作夢
    ■本網通訊員 葉強平
    有人曾問我,寫了二十多年的新聞,難道沒有一點厭倦。其實,他不知道愛好對一個人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記得讀中學時,兩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到家,最喜歡往幺爸家跑。因為幺爸當時是村長,村上訂的報刊每隔一段時間鄉上的郵遞員會送到他家。找到報紙,看看有沒有報道家鄉的人和事,國家又發生了哪些大事、要事。所以讀書時,其它科都不溫不火,唯獨政治里的時事部分很少丟分。
    高中畢業參軍到部隊,每個班都可以看到報紙,休息時戰友們打牌玩耍,我就把所有的報紙從頭看到尾。指導員正在為每年的新聞報道任務發愁,突然發現我喜歡看報紙,就把任務交給我。第一次奉命寫稿是在1994年的3月,是武警官兵參與當地撲救森林火災。中隊文書還專門給我找來稿箋紙和報道類似新聞的一張報紙,要我依葫蘆畫瓢寫一篇。
    從沒學過新聞寫作的我,把時間、地點、人物和官兵們的表現簡單描述一下,一格一格謄寫好后加蓋個公章由文書寄出去了。寄出去要等郵班,報紙出來后至少要20多天才看得到,沒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當時的《甘孜報》變成了鉛字,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字。
    有了第一次變成鉛字的喜悅,寫稿的勁頭也更足了,業余時間都用在撰寫稿件上。憑愛好盲目投稿,要不就照著報紙“依葫蘆畫瓢”,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一篇篇稿件“石沉大海”,幸好部隊的信封是免費的,郵費是不用給的。后來參加了新聞函授,才知道什么叫消息、什么叫通訊,什么叫特寫,投出去的稿件命中率也提高了。
    有人說,你作為一名新聞寫作“老手”,隨時都可以信手拈來。其實,他不是真正了解新聞這一行。在新聞寫作上,每個人都是“新手”,同一件新聞事件,不同的人去采訪,寫出來的內容也不同。浮躁是新聞寫作的大忌,許多通訊員在寫作之初,大多情緒激昂,稿件一旦多次不中,就開始泄氣了。有的害怕寫稿辛苦,寫幾次就再也沒有興趣了。有的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興趣來的時候寫一下,往往把新聞變成了舊聞。所以“老手”是練出來,但每次寫作必須用“新手”的態度來對待。
    作為老新聞通訊員,經常也遇到新問題。從事新聞工作多年,采寫的各行各業都比較多,要寫出新意確實困難。今年中秋節,農牧科技局的秋收隊又赴糧食主產區收割青稞,以前我就對他們的聯合收割機發揮的作用、黨員先鋒隊作過報道,副局長一句“7年在地里過中秋”的話讓我突然有了靈感,決定以此為線索寫一篇新聞,沒想到被多家媒體采用,好多還放到頭版發表。用許多老記者的話說,只要留心,處處皆新聞。
    不忘初心,才能砥礪前行,在新聞寫作的征途中,我將永遠在路上。

周燕
    不忘初心 堅守夢想
    ■本網通訊員 周燕
    嚴格意義上說,我還算不上是一名記者,只是基層新聞宣傳戰線上的一個小小通訊員,我格外珍惜,每天將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基層采訪、新聞寫作練習中。
    2012年10月,我結束了3年的畜牧獸醫工作,考入康定市委宣傳部投身新聞事業。記得念初中的時候,我寫的作文《20年后的我》就是當一名記者,現在想來,那是我心中對記者這一職業最初的向往。
    從獸醫到通訊員,于我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跨度,從來沒有接觸過寫新聞稿,只能用勤補拙。在同事的推薦下,我買了很多新聞寫作方面的書籍,從每天寫一篇新聞稿件開始練習,堅持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聞。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發現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刊登在報紙上的稿件數量也逐漸增多。
    還記得第一次采訪,寫作過程磕磕絆絆,苦不堪言??偨Y教訓,是自己采訪前案頭準備不足。采訪對象和內容等相關信息一概沒搞清楚,貿然采訪,只能一頭霧水。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采訪寫作能力,我開始在《甘孜日報》跟班學習。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里,在與真正的記者、編輯的交流中,我的寫作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對新聞這一職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并深深地愛上了記者這個既富挑戰性又具責任的職業。
    有時候,做足了采訪前的問題準備,可真正采訪時卻發現準備的東西派不上用場,甚至采訪的對象與內容都得臨時調整。這時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開動腦筋,找準新聞點,設計問題,完成采訪。采訪完成不代表稿件形成,往往是采訪后覺得自己已經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來寫作時才發現還是有些問題沒搞清。即使找準了新聞點,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決了“寫什么”,構思成文的時候還會遇到“怎么寫”的問題。
    于是,我常常為寫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兩個小時,為求得合適的句子、恰當的詞語推敲十多分鐘。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很多時候,我都感覺自己真的能和古人相通。
    稿件寫好了,發表了,看著報紙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頭涌上一絲甜、一絲苦、一絲酸。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啊。
    如今,四年多的光陰已經在我蜜蜂般的采擷和收獲中不知不覺流走了。無論是在市區、街道采訪,還是到鄉村、農家采風,無論是伏案疾筆,還是在電腦前寫作,我始終都保持著一顆不甘寂寞的心。每每外出采訪或者辦事時,總有人出乎意料地喊出我的名字,那種欣喜之情讓我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云散。
    而我,喜歡這份艱辛,尊重這份使命,所以固守這份責任。

張銳(右)
    采訪苦并快樂著
    ■州廣播電視臺記者 張銳
    每年的“記者節”定在收獲的秋天,似乎有著別樣的深意。那金色的陽光從湛藍的天空灑下,像給大地賦予了榮耀,又昭示著秋收冬藏后,孕育來年新的希望。
    十多年的記者生涯,讓我最難忘記的還是兩年前采訪報道康定“11·22”地震的經歷。
    記得地震的那天下午我正在單位采集素材,撰寫剛剛采訪回來的新聞線索,突然一陣劇烈搖晃讓我意識到康定地震了!沒有想太多,本能的開始檢查攝像機的電池、磁帶,準備好充電器、腳架、燈光,背上包就出門了。出門便開始用攝像機記錄能見到的一切:康定市民們紛紛簇擁在街上避難,許多商店暫停營業,公安、特警第一時間出警維持秩序,119、120開始忙碌……這時我才突然想起母親一人在家中,撥通電話得知她安全無恙,來不及多囑咐兩句就匆匆掛斷,立即趕往州應急指揮辦,與同事們會合后便開始分配任務投入工作。
    晚上八點接到緊急任務:趕赴震中!來不及多想,拿上設備便和同事出發了,一路奔波,于深夜十點抵達震中。還沒有來得及適應震中近4000米的海拔和低溫氣候,就扛上攝像機和隨行同事投入到工作中。沒有御寒設施、沒有充饑食物、沒有一口熱水,中途甚至沒有想過要找地方休整,整整一個通宵,攝像機幾乎沒有離開過我的肩頭。
    震后的第一個晚上,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了電力、通訊、交通等部門在第一時間排隱保障;記錄了為震中服務的醫療、防疫、物資供應等部門;記錄了各部門通力配合,確保祖慶學校近2000名學生安全溫暖過夜;記錄了祖慶學校學生們在震后第一個清晨準時吃上早餐的感人畫面;記錄了武警、消防、特警等上千名官兵披星戴月為災區群眾搭建帳篷的場面;記錄了各部門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抗震救災的身影。
    11月25日深夜11點,康定再次發生地震,我又和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第一時間趕到震中了解災情, 拍攝第一手資料。
    四天在震中的采訪,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受災群眾對于每一支救援隊,對于記者的信任,他們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外界知道他們的現狀,或平安、或無恙、或在奮力自救。這讓他們在災難面前有更多的動力和希望,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隨之更加濃烈。
    如今,兩年過去了,災后重建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我們的“橋梁”“紐帶”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隨著新媒體傳播時代的到來,記者不再僅僅是一群拿著筆、背著攝相機的新聞工作者,我們也可以是一個用手機、無線終端等設備通過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布新聞的全媒體記者,我們運用全媒體手段發布各類新聞、傳播科普知識、拓寬宣傳領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一次采訪任務都是寶貴的經驗積累過程,我們付出了汗水,收獲了希望!

益西貢布
    用心專方能成遠
    ■本網記者 益西貢布
    記得從四川省藏文學校畢業時,學校領導找我們填寫畢業分配志愿表,我在第一志愿的空格里毫不猶豫地填寫了甘孜報社。1987年7月8日,一切手續辦齊后,報社領導根據我所學的專業把我安排在藏文編輯部,從此,我正式成為了一名記者。
    上班后的第一天,編輯老師拿了一篇400字左右的一條消息讓我翻譯。她叮囑我:“這位記者的寫作功底很扎實,你邊翻譯邊琢磨他的寫作技巧,對你以后的工作有好處。”我從老師手中接過稿件時,我開始逐字逐句琢磨和查找漢藏對照字典,用了一下午的時間,總算是完成了。次日上班,編輯老師把修改好翻譯稿件拿來讓我再看一遍,改得面目全非,我自己翻譯的痕跡幾乎沒有,我有些失望了?,F實告訴我,要搞好翻譯工作,就要腳踏實地。
    時隔一年多后,我模仿本報記者的寫作方法,寫了一篇約1000字的藏文消息稿。寫畢,誠惶誠恐地拿到時任甘孜報藏文編輯部原主任廖才賢處請教,廖才賢粗略看了一下我所謂的“稿件”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作為一名合格的藏文新聞工作者,翻譯上力爭達到一流水平,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盡管什么是新聞、什么是新聞的真實、新聞真實與文學真實的區別,對我而言全然不知。離開時,他給了我一本《怎樣寫新聞》的薄冊子,并且鼓勵我要學好藏文寫作的同時,多加強漢文寫作。一個星期六的早晨(那時還沒有雙休日),剛進辦公室就有同事激動地告訴我:“你的稿子發了!”我從同事手中拿過報紙,在三版的教育欄目里找到了自己的“處女”作。終于變成“鉛字”的豆腐塊文章,這為我后來的工作增加了信心。隨后的日子里,我模仿著修改后刊發的稿件,寫了不少消息,通過編輯老師們的指導和修改,我的新聞作品頻頻出現在《甘孜報》藏漢文版上,有些甚至被《四川日報》等刊用。
    后來,我開始擔任出差采訪任務,為了增強新聞的時效性,我把每天采寫的新聞稿件通過傳真發回報社編輯部。采訪回來后,編輯老師針對我的新聞稿件點評式的為我開了“小灶”。這樣一次次地交談,一次次地指導,我自己也逐漸成熟起來。直到1996年,我的一篇新聞作品在全省副刊好新聞作品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獲得殊榮。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從事新聞工作已29年。時時感慨于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藏漢編輯部的各位前輩和同事們對我真心幫助。

陳斌
    一次難以忘懷的采訪
    ■本網記者 陳斌
    11月8日,又一個記者節即將來到。這是自己當記者以來度過的第5個記者節。以前,我覺得記者這個職業很神秘,甚至還很令人羨慕。可是當上記者后才發現,記者其實并沒有想像的那樣瀟灑輕松,很多采訪過程是很辛苦的。記憶中,去年的一次采訪是我至今難以忘懷的經歷。
    那是去年12月17日,我到雅江縣“走、轉、改”,采訪該縣河口鎮山背后村通村公路建設。 山背后村地處雅江縣城對面的半山腰,海拔3100米。由于該村地處大山深處,道路崎嶇不平、狹窄陡峭,過去村民們上趟縣城來去大半天。長期以來,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讓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們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閉塞不便的交通嚴重影響著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和脫貧致富。
    從雅江縣城出發,沿河谷而上,一條狹窄的碎石路映入記者眼簾。碎石路的一邊是峭壁,另一邊是懸崖??粗矍斑@條寬4米的碎石路,我當時心里就開始發毛,全身不寒而栗??墒牵桓胰ヒ驳萌?,采訪就是命令!每天報紙都在等著我們的稿件呢。
    看到我一臉緊張,與我同行的山背后村村支書汪修連忙解釋:“現在,這條路好多了。以前這是條羊腸小道,彎多坡陡,路寬不足1米。后來在2007年,村里組織村民義務投工投勞,把這條羊腸小道修成了2米寬的泥土路,但是幾年過后,每到下雨天,泥土路也變得坑坑洼洼,村民們靠人背馬馱把洋芋運送到城里,摔跤是常有的事。”
    聽了汪修的介紹,我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近一個小時的行程,我們到達山背后村口,從上望下看,這條路是那么窄,呈“之”字型在山間盤旋。說實話,由于有點恐高,我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當時的采訪是如何進行的、又到底問了哪些方面的問題。當時,我一個勁兒地想如何搞好那次報道,挖掘村民們背后的故事。通過新聞報道,為村民們打通一條民生路。
    我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幾年,雅江縣委、縣政府從發展經濟、關注民生出發,大力實施農村公路三年交通攻堅,充分發動群眾,采取“一事一議”,有序推進全縣鄉村公路建設。
    何時對鄉村公路進行硬化?如何改造通村公路的排水設施、擋防設施和錯車道,把通村公路建成合格工程、安全工程?當時,我采訪了雅江縣相關部門,對鄉村公路建設進行跟蹤報道。雅江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明年,該縣將對通村公路進行加寬改造,安裝安全護欄;將對該村通村公路實施道路硬化工程,不斷提高通行能力。
    如今的山背后村,水泥路通村入戶,車子開到家門口,村里的農產品也能運出去,村民們既省時又省力。大家紛紛表示,這是一條通往民心的路,更是村民生活變富的路。
    我想說的是,看似簡單的工作,要做好了其實并不那么簡單,吃苦耐勞工作,扎實深入采訪,做好輿論引導……

肖宵
    走在路上 不忘初心
    ■本網記者 肖宵
    “九萬一千五、九萬二千、九萬四、九萬八千七、十萬??!”今年中秋節正午,一群“另類”的新聞工作者簇擁在辦公室的一塊電腦屏幕前,滿懷期待的看著一條名為《康巴第一美女,驚艷世界》的微信消息的閱讀量數據不斷上漲。當數據最終定格在100000+的時候,大家像孩子般歡呼雀躍,致電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在微信朋友圈中將好消息“奔走相告”。一次次點擊圖文重溫過往,一項甘孜媒體界的紀錄就這樣誕生了!但僅僅十幾分后,辦公室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每個人又如上了發條一般,在各自的崗位上操作電腦,新一輪的新媒體新聞時效質量“搶奪戰”又拉開了序幕。
    從一名傳統電視記者轉型成為康巴傳媒中心的采編人員,這是迄今為止我所遇到過的最具挑戰的一次經歷。
    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媒體部門中,新的采編發流程、新的傳播方式、新的受眾群體和新的質量評價體系······沒有任何“舊跡可尋”,新的任務便從千頭萬緒的狀況中開始了。從定時交稿到隨時發稿,從攝像剪輯到拍照修圖,從“單打獨斗”到團隊出擊。我不斷提升著自己的互聯網新聞意識,強化自己的互聯網技術,強化自己的新聞采寫能力,優化圖文處理軟件應用技能,注重各個層面的知識積累。
    兩年內,“康巴傳媒”“甘孜發布”“甘孜黨政參考手機報”“甘孜電子戶外閱報屏”“掌上直播”,一個個定位精確、內容精彩、文字精道,排版精致的新媒體產品推陳出新;“錯過甘孜就等于放棄全世界”“康定不僅僅只有情歌”“你好,你有一封來自甘孜的挑戰書”,一條條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兼具,妙趣橫生的新媒體消息在我和同事們的手中誕生;全州首個使用大疆精靈第四代無人機的團隊,全州首個采用VR全景相機的采訪組,全州首個登上四川權威排行榜前十的微信平臺,全州首個掌上圖文視頻多功能直播間的搭建,一項項“全州第一”成為我們工作中輝煌的掠影。
    在“橫跨”參與報紙、網站、手機報、微信等多個媒體采編后,我發現自己漸漸擁有了適應全媒體傳播的復合技能;但是在經歷數次培訓學習,上網搜索優秀案例閱讀后,我卻覺得自己猶如“井底之蛙”,對于日新月異的媒體融合發展態勢,稍有停滯便會被時代浪潮所甩開乃至拋棄。
    猶記得我們熬夜加班“精心編制”消息,只換回區區幾百次點擊量時的那份失落;不曾忘卻自以為搶占先機發出消息,卻被告知夾帶“低級錯誤”時的那份懊悔。來不及“擦干眼淚”,我們永遠前行在追逐新聞的道路上。
    今天是“記者節”,這樣一個職業節日定在秋末冬初,似乎有著別樣的深意。那金色的陽光從湛藍的天空灑下,像給大地賦予榮耀,又昭示著秋收冬藏后,孕育來年新的希望。
    
    
    
    
    
    
    
    
    
    
    
    
  • 上一篇:藍天白云成四川藏區彝區引資名片
  • 下一篇:我州狠抓消防安全工作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