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1月06日
——我州著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紀實之一
317——318聯絡線大河邊段。
通村公路建設現場。
■本網記者
隆冬時節,甘孜高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條條寬闊平整的黑色柏油路,猶如一條黑色的玉帶在雪域高原上舒展開來,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一座座高架橋氣勢如虹,橫跨在崇山峻嶺之間,一座座公路隧道穿越險峻的高山,天塹變通途。盡管冰雪道依然險象環生,但出入甘孜的汽車司機卻不再擔驚受怕,因為只要做好了冰雪道的防滑措施,道路行車安全就會有保障,日益改善的我州交通條件,讓甘孜116萬兒女逐步告別“出行難”。
“現在安逸了,到康定開會只要1天時間,道路好了,心情都要舒暢得多。”去年12月23日,從石渠縣趕到康定參加本報通訊員座談會的刁海瀚高興地告訴記者,過去,一到冬天,說到來康定開會,就頭疼,起碼要在甘孜住一晚上,運氣不好的話,還要在道孚縣住上一晚,因為路況差,一路顛簸,簡直是活受罪,很多人還不愿意享受到康定開會的“美差”。
去年12月27日,從得榮縣趕到康定參加州第十一次黨代會的代表,穿戴整齊,他們興奮地告訴記者,你看,我們的服裝多干凈!過去,路況不好的時候,下車真可謂一路風塵,衣服上全是厚厚的灰塵,只有兩只眼珠子在轉。
蜀山之王貢嘎山、冰川世界海螺溝、康巴圣湖木格措、“藍天下最后一片凈土”稻城亞丁,我州處處是原始自然美景,純凈、天然。旅游之美,民生之樂,還有什么比這些更有力量來展現人民的歡欣呢。行走在我州各新建成的公路上,可隨處見到眾多旅游觀光客和驢友,他們或徒步、或自駕、或騎行,一邊欣賞美麗的高原風光,一邊享受著暢行的快樂。
在理亞路上,一撥從臺灣高雄來的游客,下了大巴車,在路上邊走邊拍照。“這邊景色太壯美了,臺灣沒有。”張先生忍不住贊嘆道,“早就想來這邊了,去年的時候聽說這邊修了幾條景觀路,交通很便捷,可以一邊走路一邊欣賞美景,就連路上的安保設施都設計成了轉經筒的樣式,處處是美景。”張先生表示,要把甘孜的美景推薦到臺灣,讓更多的朋友來甘孜旅游。
如今的雪域康巴高原,三縱四橫多聯編織成甘孜全域旅游網,三大樞紐奠定了康巴暢通圖。而以全州公路骨干網絡體系為基礎的綜合交通體系,更是為我州的騰飛插上了翱翔的雙翅。有了業已形成的交通基礎暢通網絡,相信我州的旅游業,生態能源和礦業,以及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特色文化產業和中藏醫藥產業必將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在甘孜,一步一美景,交通三年攻堅,更是為甘孜的美景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去年6月27日,10個國家領事館官員考察稻城縣和理塘縣的發展變化,從亞丁機場坐上旅游大巴,官員們不住贊嘆,甘孜州不僅風景美,高等級的公路也是草原上的一道風景線。德國駐成都領事館總領事更是驚呼,甘孜的交通條件超過了德國。
去年國慶前夕,記者在去色達縣采訪的路上,遇到重慶南岸區的肖女士一家自駕車到我州觀光旅游,茂密的行道樹猶如一座綠色的隧道,平整的路面,花團錦簇的路邊野花,小溪潺潺,迷人的藏寨,藍得無垠的天空,肖女士置身美麗的風景中,讓家人不停為她拍照。“我要把這些照片發到朋友圈,讓朋友們了解甘孜州暢通的交通,讓更多的游客來甘孜旅游。”
我州交通重點項目建設三年集中攻堅的完成,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的作用。依托交通紅利,甘孜州純天然無公害農副產品的銷路更廣了、旅游業更加興旺了。沿線群眾搭上順風車,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思德是甘孜縣拖壩鄉移民新村村民,2001年從茶扎鄉移民至此。當時,甘孜縣從全縣22個鄉鎮中,每個鄉鎮選兩戶最窮的村民安置到移民新村,思德家就是其中一戶。在這之前,思德家里幾乎一無所有,說是牧民,可實際上卻沒有一頭牲畜,全家的開支就靠他上山挖藥材來維持。
為了讓移民能夠跟其他群眾一同奔小康,甘孜縣特意將移民新村安排在了國道317線旁。在思德家不遠處,是拖壩鄉大棚基地。鄉鎮為思德和村子里其他移民配備了蔬菜大棚,每個大棚占地2畝,共占地50畝。
思德把大棚承包給了他人,自己在那里一邊打工一邊學技術。加上挖蟲草、松茸等收入,他全年收入能夠達到三四萬元,收入相比移民前全年只有一兩千元,增長了十幾倍。
在思德心中還有更大的夢想:“現在生產生活就在國道317線旁,菜也好賣了,等學會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我就擴大蔬菜大棚的種植規模,然后再買一輛大卡車,把村里的蔬菜銷往周邊的白玉、色達、石渠、德格等縣。”
拖壩鄉群眾共享國道317線改造通車后帶來的便利。拖壩鄉鄉長洛噶說:“國道改造后,縣里開通了客運班車,只需5元錢”。借助著交通的便利,現在拖壩鄉很多群眾都買了面包車,跑運輸、搞旅游,居民收入直線上升,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1700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4000元左右,翻了一番還多。
理塘縣濯桑鄉康嘎村村民降央克尊,家里種了16畝地,以前,不僅出縣的路難走,就是出個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別說運糧食到外面賣了。所以大家都不敢種太多糧食。
隨著甘孜交通三年攻堅建設項目國道318線和國道227線交匯于此,理塘縣實現了高城鎮等13個鄉(鎮)的通鄉通暢,在214個建制村中,公路里程達1356.8公里,已解決了214個建制村通公路,115個村通水泥(瀝青)路,通達率達到100%。
路是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路修通了,村貨才能順暢地運出去,“外”資才有可能引進來,老百姓才能更快奔小康。
“現在可以直接開車到地里把糧食拉到家里。”降央克尊說,“賣糧食也不愁了”。
據濯桑鄉黨委書記格桑卓瑪介紹,由于交通的便捷,現在外面有不少投資商來到理塘,全鄉把多余的土地進行流轉,在這里發展高原生態農業,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
樂山市的一家私企“圣地農莊”,就在濯桑鄉打造了6500畝的生態農產品基地,公司以合作社的形式向農民下訂單,農民按照訂單要求種植農作物,農產品現在遠銷日韓等國。現在已經有一百多戶農民參與到訂單農業中來,降央克尊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不少農戶表達了參與合作的意愿。
“參與到合作社既不愁銷路,還能了解市場需要。”降央克尊說,“通過在農產品公司打工,既增加了收入,又學到了種植技術。2015年我家全年收入才2萬元,去年就增收了1萬多元。”降央克尊對記者說。
現年52歲的洛絨達旺,是得榮達望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經營巖蜂蜜和水果等農副產品。
1989年,洛絨達旺從奔都鄉移民到現在的瓦卡鎮,談起當時的路,洛絨達旺特別有發言權:“那時候沒有經驗,一車好好的水果,收購裝車還是好好的,可在土路上一顛,都成了‘果醬’。”
近幾年,靠著交通建設的大發展,洛絨達旺的生意也隨之旺了起來,產品可以遠銷云南和西藏。
現在洛絨達旺每年光收購水果就達60余噸,另外還收購巖蜂蜜、松茸和樹椒等農副產品。這些產品在市場上都是搶手貨。為了打價格差,洛絨達旺建立了面積達140平方米的冷庫,像當地特色水果酸石榴,在每年一、二月份可以賣到16元一斤。
洛絨達旺的公司,水果收購覆蓋了周邊村鎮五六百戶人家。“以前的水果吃不完只能喂牲口,或者任其在樹上爛掉。”瓦卡鎮子更村支書四郎降措說道,“現在,路好了,洛絨達旺就開著車到村子里來收”。據了解,四郎降措每年賣水果收入8000元左右,一些水果種植大戶的收入就更高了。
依托公路,得榮全縣正在向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現在得榮的葡萄產業園發展了起來,整個葡萄種植基地有200多畝。目前,政府正在積極招商引資,希望在得榮建立葡萄酒公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自去年國道318線完成改造通車以來,店里生意明顯火爆了起來。店里現在每天平均接待的人數超過500人次,最多的時候一天收入超過了1萬元。”游牧部落土特產山莊老板陸曉紅對記者說。
“以前的時候一年收入也就是十來萬元”,老板對記者說道,“現在一年能有四五十萬元的收入。近一段時間,氣候很好,道路也順暢,來旅游的人增加了很多”。陸曉紅說。
2004年開始,陸曉紅就在這里開起了餐館,當時這里路況很差,游客也很少,一般每天只有到下午的時候才有些客人。陸曉紅說,自從甘孜州交通建設三年攻堅以來,州里的主干道越來越好,來甘孜旅游的人數明顯增多。據統計,去年“五一”期間,來甘孜的游客達到了70萬人次,“十一”黃金周更是突破80萬人次。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夢,每一個甘孜人也同樣有渴望發展和跨越的甘孜夢。隨著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通達的陸空交通將成為我州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強勁引擎,實現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