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聚焦州“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發言關鍵詞

甘孜日報    2017年01月09日

 

    討論會場。記者 張兵 攝

       ■本網記者 馬建華

    今后5年,我州將堅持把脫貧奔康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緊緊抓住牧區扶貧這個難點、精準扶貧這個關鍵、基礎扶貧這個重點、生態扶貧這個優勢、就業扶貧這個核心,確保18個縣(市)“摘帽”、1360個貧困村退出、19.7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施就業促進工程,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開發公益崗位6000個,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500人,扶持自主創業2500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政府工作報告描繪的藍圖,讓全州各族人民翹首以待。

    侯明宏代表建議,盡快把非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益項目建設提上議事日程,規范實施配套相關政策和項目;在精準脫貧的產業富民方面,跳出局部各自為陣的單一局面,打破條塊分割,統一以區域甚至全局整合聯動,以提高產業的抗市場風險能力和規模化效益能力。

    康光友代表建議,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借鑒西藏昌都地區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各縣轄區重點企業主動參與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積極性,按照脫貧攻堅總體要求,成立發展基金,每年給予周邊村一定資金,用于各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積極搭建平臺,組織各縣(市)農技員、獸醫、林業和水利等緊缺技術人才進行脫產再培訓。

    蔣曉蓉代表建議,加大精準扶貧工作的宣傳力度,改變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增強其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精準扶貧產業發展要結合實際,要以本地的特色產業為突破口。

    楊雙壽代表建議,要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不斷增加群眾脫貧后的動力;加大持續兌現退耕還林政策的爭取力度,促進群眾增收。

    擁忠代表建議,色達處于川青結合部,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決定,沒有國家的項目支撐,難以與全州同步奔康。從精準識別到精準幫扶,最后到精準退出,偏遠牧區縣與全國各地的政策都是“一刀切”,不管從項目資金的投入還是對該項工作的考核驗收也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希望上級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應該結合實際,因地制宜。

    鄭顯峰代表建議,理塘縣異地搬遷人口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大,希望進一步得到上級部門的繼續支持;將理塘縣打造成為現代農業示范縣;利用理塘交通和區位優勢明顯、建設用地充足等有利條件,將理塘列入甘孜州畜產品加工示范區,作為“工業強縣”試點縣來推進;在理塘縣種植3000畝中藏藥材;加大對理塘縣仁康古屋、八一國際賽馬節等具有影響力文化品牌的支持力度,使康巴文化更具魅力。

    四郎尼瑪代表建議,著力產業發展,作為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的支撐;脫貧不脫政策,做到群眾脫貧后一定時期內政策力度不減;以強化宣傳教育為手段,解決群眾“等、靠、要”“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解決通鄉、電網等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督促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公司加快牙根二級水電站建設進程,帶動貧困村脫貧摘帽。

    阿郎代表建議,由于得榮縣歷史欠賬多,貧困面廣、貧困度深,上級政府在脫貧攻堅項目、資金上適當傾斜;將得榮縣作為發展旅游業的重點縣加以扶持,切實發揮得榮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得榮縣的葡萄產業優勢明顯,但在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都還達不到規模化要求,望在招商引資政策、資金投入、項目分配上給予支持。

    陳任德代表建議,在實施民生類、基礎設施類項目建設時,將相關的配套資金一并納入預算,避免因地方無力配套資金而使項目無法落地。

    我州已累計投入扶貧資金55.1億元,是前五年的4.7倍。全面實施“三位一體”扶貧戰略,強力推進“五大扶貧”工程,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貧困發生率由33.9%下降至13.9%。完成1360個貧困村、19.74萬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編制實施17個專項規劃。2016年,我們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全州280個貧困村“退出”、33985名貧困人口脫貧,脫貧攻堅首戰告捷。成就輝煌,我州干部群眾倍感振奮,展望未來,步履鏗鏘,在小康甘孜的征程上,兒女擼起袖子加油干,豪邁地走向新的未來。

    關鍵詞:全域旅游

    在全國率先提出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全州整體納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投資334.7億元,實施稻城亞丁、海螺溝等一批重點景區創A升級,推進全域旅游“十大工程”“八進”活動,建設重大旅游項目296個,推出精品旅游線路26條,建成鄉村旅游示范鄉(鎮)12個、示范村32個。2016年全州旅游接待13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9.7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3倍、4.4倍,拉動就業20.8萬人,旅游業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談甘孜美景,談全域旅游,談旅游扶貧,州人大代表和州政協委員熱烈討論,希望旅游扶貧能夠讓更多農牧民吃上“旅游飯”。

    洛絨曲批代表建議,做好資源調查和宣傳工作,規劃好理塘縣仁康古街、長青春科爾寺、格聶景區等文化旅游資源,提升理塘縣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可持續產業。

    樊玉良代表建議,未來五年把旅游投資再集中一些,讓我州的旅游亮點更加集中;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力度,引進知名品牌,打造劇目和科學經營,把文化資源優勢與全域旅游發展結合起來;到2021年,創建兩個5A級景區偏于保守,能否增至45個,如甲居藏寨、木格措、德格印經院等;稻城亞丁機場今年的進出港數據有所下降,西安和昆明航線因效益較差已經取消,應進一步加大對接工作,盡快恢復相關航線。

    熱巴、所仁、彭措仁青代表建議,對石渠旅游準確定位,融入全州全域旅游圈中,納入康北康巴文化旅游區,納入《康北區域旅游專項規劃》,把石渠25141平方公里全境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東至甘孜,南至德格、西藏江達,西至青海省玉樹、稱多縣,打造“唐蕃古道”“石刻王國”“世界最美濕地”“高寒極地體驗游”,并加大對石渠旅游業的項目支撐、投入,有序開發。

    李靖代表建議,白玉歷史文化厚重、民族文化多彩、自然資源富集,縣委、縣人民政府要創新思維,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注重旅游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助推群眾脫貧奔康。

    董德洪代表建議將新龍縣納入甘孜州“三大區域、兩大環線、三大景區”的全域旅游重要的戰略位置,促進新龍縣深度融入全州全域旅游。

    未來5年,我州將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全力構建“兩環一帶”旅游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紅色旅游,著力打造“甘孜山地旅游·東方戶外天堂”,加快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到2021年,創建國家5A景區2個、4A景區12個,接待游客26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0億元,帶動就業44.8萬人。對于我州農牧民群眾來說,這是一份極具誘惑力的民生紅利,全域旅游必將助推全州精準脫貧。

    關鍵詞:健康甘孜

    在家門口就能夠看病,患病住院患者少花錢,不讓農牧民群眾因病返貧,這是州人大代表和州政協委員對近年來,我州衛生惠民的最大感受,農牧民群眾對衛生事業發展還有哪些期盼?州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展開了認真討論。

    格桑梅朵代表建議:深入開展健康扶貧。我州因病致貧和返貧的現象突出,目前只是采取減免醫療費用的措施進行幫扶,應在治標和源頭上下功夫、做文章。在全州范圍內大力開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活動,廣泛宣傳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引導重點人群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實現有病早治、未病先防和降低因病致貧返貧的發生率。

    秋松代表建議,色達縣地域遼闊,很多鄉鎮距離色達縣城太遠,很多農牧民群眾患病特別是急性病常常去距離較近的縣城就醫,但是因國家出臺了“分級診療”制度,在異地看病需要出具本地醫院的轉院證明,這給患者帶來很多的不便,希望上級部門切合實際、靈活變通該項制度。

    劉杰康代表建議,健康扶貧重點牽涉基層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層醫務人員專技水平低,醫務人才因各種因素引不來、留不住。應出臺相關政策,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加快基層公立醫院的改革步伐。

    樊玉良代表建議,增強稻城衛計隊伍建設力度,切實解決醫療水平差、醫技能力弱,醫技隊伍水平跟不上設備更新、跟不上旅游發展需要的問題。

    根秋扎西委員建議,完善貧困地區基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

    西波委員建議,黨委政府應對基層教育衛生開展專題調研,加大基層教師隊伍和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力度,特別要重視本土人才培訓,切實解決留不住人才、教師和醫生隊伍量少質弱等問題。對石渠縣教育衛生事業,要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州投資27億元,實施2500余個醫療衛生項目,基本完成州、縣、鄉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和藏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開展重大疾病遠程診療,在全省率先實現居民健康和社會保障“一卡通”,預防、保健、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州醫院通過“三甲”評審,實現了“再建一個州醫院”的目標。創建國家衛生縣城2個。適度生育水平持續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扎實開展“六大專項行動”,包蟲病綜合防治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州委、州政府鄭重承諾,解決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衛計政策普惠城鄉,農牧民群眾幸福開懷。

    關鍵詞:交通先行

    完成新一輪“甘推”方案和農村公路三年攻堅任務,全力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四通八達、路網順暢、安全便捷”立體交通體系,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建成雅康高速及康定過境試驗段,改造提升玉樹至德格等新增國省干線。加強公路管養,提升路面使用性能指數。開工建設川藏鐵路雅康段。建成甘孜格薩爾機場,提升康定機場、稻城亞丁機場運營能力。展望未來,州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信心滿滿。

    譚智泉代表建議,啟動榆磨路雅家埂隧道建設;啟動瀘定縣瀘橋鎮五里溝至燕子溝鎮喇嘛溝村高速公路建設前期工作。

    普呷代表建議,將國道G215線、G549線的規劃,特別是G215線的項目建設,納入全州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給予支持和關注。

    王德宏代表建議,加快國道549線九石路、九稻路的建設力度。

    達爾比代表建議,甘孜縣作為北路的重鎮和交通中心,隨著格薩爾機場的建成和色洛路的建設,將甘孜縣打造為北路地區商貿物流集散地,希望能夠得到州上更多項目的支撐,并相應取消一些地方配套資金。

    陳康蓉代表建議,將跑馬山隧道建設列入政府重點工作,以應對高速公路通車后,給康定交通帶來的巨大壓力。

    樊玉良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大對稻城南通道貫通的支持力度,提標升級亞三路。協調涼山州加快建設,努力形成旅游西環線。

    澤仁汪堆代表建議,將省道314線改建工程納入“新甘推”項目并提前至2017年實施,為新龍、白玉、道孚三縣脫貧攻堅和全州全域旅游發展助力。

    “過去5年我州投資500億元,是前五年的6.1倍。強力推進交通攻堅,改造升級國省干線3050公里,雅康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加快推進,建成雀兒山等11條隧道。國省干線增至26條,實現縣縣通國道目標。建成通鄉油路2732公里、通村公路1.3萬公里、通村硬化路9220公里。亞丁機場通航、甘孜格薩爾機場開工建設,國內航線增至11條。”今年,雅康高速瀘定段將通車,格薩爾機場將試航,雀兒山隧道也將建成,一個個鼓舞人心的消息,讓州人大代表和州政協委員心情激動,暢通甘孜的目標正一步步照亮現實。

    關鍵詞:工業強州

    突出抓好“兩江一河”水電開發和移民工作,裝機達到1200萬千瓦。大力推進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開發,積極打造國家級“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全力創建“綠色礦山”,有序推進里伍、呷村、甲基卡等重點礦山開發。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5年我州實施的“工業強州”戰略,引起了出席州第十二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和州政協第十三屆一次會議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的共鳴。

    張家志代表建議,針對水能等優勢資源開發后期后續產業培育等,應全面研究應對政策,要爭取同開發企業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資源開發富州利民。

    澤仁汪堆代表建議,幫助新龍縣從根本上解決通宵、友誼等5鄉“電網未覆蓋”和大多數鄉鎮“通網不通電”的問題。加大對雅礱江干流開發的支持力度,協助新龍縣與上對接,在工業強州戰略中邁出新步伐。

    楊國清代表建議,省州國電公司進一步加大農網改造工程建設力度,將道孚縣銀恩鄉沙瑪爾科村、亞卓鎮盤龍、容須卡村納入今年建設規劃,建立健全農網改造后續管理維護機制,繼續開發去年8月前已經動工的水電項目。

    蘇久澤古代表建議,優先發展太陽能,打通現有水電開發輸電通道。

    鄧立軍代表建議,進一步鞏固電礦優勢,切實解決好電力消納問題,把資源優勢發揮好。

    甲么代表建議,對州內流域進行“組團抱團”開發,使州內水電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陳康蓉代表建議,應加大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力度,加強用電安全知識宣傳和安全管理力度。

    何良忠代表建議,在資源能源開發上,進一步轉變思路,優化結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經濟。

    王東升代表建議,牧區通電問題至關重要,希望加快建設進度,解決色達縣18個無電村的電網覆蓋,讓牧民群眾享受現代文明,助推精準扶貧工作。

    關鍵詞:民族教育

    我州投資62億元,建成州職校、州高級中學,推進11個區域性集中辦學區和57個片區規模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面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大力實施“9+3”免費中職教育,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全國民族地區典范。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5年我州教育工作的總結,贏得出席州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和州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陣陣掌聲。

    洼西同麥代表建議,建立健全學生身體年檢制度和健康檔案制度,增強學生體質和降低學生傳染病流行風險;隨著依法治教的推進和農牧民群眾認識水平的提升,初中及以下學生入學率大幅提高,現有的狀況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我州應增加高中階段學生學位和教師編制,籌劃新建一所高中,并對現有高中擴容,同時擴展中職教育,與此同時解決高中教師編制或開展政府購買教育服務,以滿足新增高中學生的入學需求。

    昂武代表建議,大規模集中辦學,寄宿制學生增多,學校管理難度隨之加大,師資力量緊缺,滿足不了工作需求,建議給寄宿制學校適當增加教師編制和崗位;現行的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弊端較多,影響師資隊伍團結、穩定,希望繼續執行前幾年的職稱待遇平靠政策。

    張靜委員建議,解決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師不能勝任教學任務,師資隊伍軟件建設未能跟上,導致未能發揮應有作用的問題;解決城鄉老師工資待遇差距過大,教師隊伍存在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解決學科教師配置不合理,音體美教師嚴重不足,從關心關愛角度出發,制定適合甘孜州高原退休年限的相關政策。

    爾恩木沙委員建議:鞏固普九成果,加強學前教育,解決教師隊伍量少質弱的現狀;大力發展職業技術院校,切實解決就業問題;切實抓好庫區學校再建,重視集中辦學后的均衡和機制問題。

    土登澤仁、鄧光均代表建議定向培養本地人才服務石渠,對具有石渠縣戶籍的本地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每年內召20-30名學生,按照擇優錄取的原則派送到定點院校進行定向培養,完成學業后與石渠縣黨委、政府簽訂在石渠工作的合同,通過510年的定向培養基本可以解決石渠人才隊伍流失,人才缺乏的問題。

    


  • 上一篇:“網”顧民意傳兩會
  • 下一篇:圖解州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7年計劃草案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