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15日
州醫院兒科醫生正在為患者看病。
201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二孩”政策,“獨生子女”成為歷史名詞。然而,就在剛過去的春節期間,一篇名為《一位清華博士的回鄉筆記:全面二孩后,農村也望兒卻步》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在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一周年之際,國家衛計委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指出,在“二孩”政策利好之下,一些家庭生育意愿得到釋放的同時,也有家庭因養育負擔等問題“不敢生”。國家衛計委2015年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顯示,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愿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占到74.5%、61.1%和60.5%。據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開展的“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對家庭教育的影響”調查結果,范圍包括北京、遼寧等10省(區、市)的0到15歲兒童的父母中,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沒有生育二孩的意愿,發達地區、城市地區和高學歷家庭尤為突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僅為20.5%。
較之內地“不想生、不敢生”,我州二孩生育意愿又怎樣?
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州生育政策較為寬松,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前,我州戶籍居民可生育兩個孩子,少數民族農牧民及其他特殊情況的,甚至可以生育第三個孩子。因此,我州大多數居民對全面二孩政策的態度,不似內地居民熱烈。
記者近日就“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的問題進行了一次街頭微調查,在12名已有孩子的“70后”“80后”“90后”女性中,有4人明確表態要生,有5人表示還在猶豫,還有3人表示不要。由此看來,我州二孩生育意愿也并不高。
那么影響我州居民的生育的阻力在哪兒呢?
■本網見習記者 劉婭靈 文/圖
收入低 養育成本高
“二孩”想生不敢生
根據國家衛計委生育意愿調查結果表明,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愿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占到74.5%、61.1%、60.5%。照料壓力、養育成本、女性的職業發展,以及追求生活質量等因素,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約束增強了。有調查顯示,育兒成本已經占到我國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個負擔。還有,托育服務短缺非常嚴重,0-3歲嬰幼兒在我國各類托幼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50%的比例。我們國家80%的嬰幼兒都是由祖輩參與看護。近年來,大中城市房價攀升。許多家庭也由于這些因素在考慮推遲生育,或影響再生育的決策。同時一些用人單位,擔心女性生育二孩提高用人成本,就業歧視問題也有所顯現,一些地方女性產假、哺乳假等權益落實不到位。母嬰設施缺乏,女性在兼顧家庭和事業發展方面,存在著很多的顧慮。
在我州某國企上班的黃女士說,這個春節談論得最多的便是生不生二孩的話題。黃女士說,他們小兩口去年才把康定二居室住房首付的借款還清,現在房貸近2萬元/年,大孩子一年興趣班、補習班等花銷一年3萬元左右,生活費一年2萬多元,還要供養雙方老人,因此,生二孩對于總收入僅9萬元左右的家庭來說,經濟壓力實在太大,迫于經濟壓力,只好放棄生“二孩”的打算。
據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州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97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8元,兩項指標均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我的孩子目前才1歲,每個月的花費至少2500元!”談及育兒成本,家住康定市新城區的小張面露愁容,他細細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孩子每個月要吃奶粉5-6桶,花費1500元左右,尿不濕大約600元,還有衣服、玩具、圖書、洗護用品等等,平均下來每個月也要300、400元,“小孩的東西都很貴,3歲以前的嬰幼兒在上幼兒園之前只能請保姆,康定托幼機構匱乏,動輒兩三千元的保姆費,加上孩子的其它開銷,一個人的工資遠遠不夠,生二孩想都不敢想。”
龐大的教育投入也是影響“二孩”生育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龍心切,許多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入可以說是毫不吝惜。“縣上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康定或瀘定上學,康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成都或省外就讀,擇校費、學費、生活費,比的是家庭經濟實力,毫不保守地說,我州工薪階層花在住房和孩子上學方面的費用數億元一點也不夸張。”家住九龍縣某鄉鎮的陳大哥無奈的說,去年,他把不到15歲的女兒送到沒有親戚朋友的成都念書。陳大哥坦言,把孩子送到異地讀書,在孩子臨近中考或高考期間,家長不惜到學校周邊租房陪讀,一個月房租都要接近2000元。據記者了解,這樣的情況在我州并不少見,在成都雙流、華陽、高新區、溫江區等地,聚集了大批帶孩子念書的老年人。
“不能安居,何以談二孩生育?目前,康定老城區房價普遍在每平方米7000-8000元左右,黃金地段差不多要一萬元,比成都周邊區(市)的房價高得多,新城區房價在4000-5000元之間,和成都周邊區(市)的房價接近,而大部分上班族的工資在3000-4500元之間。也就是說,即便在房價稍微便宜一點的康定市新城區,普通工薪族一個月的工資不夠買一個平米的住房。如果在新城購買一套80平米的住房,每平米4500元,房屋總價則為36萬元,首付三成加各類稅費為12萬元左右,需要一名年收入4萬元的工薪族不吃不喝3年才能攢夠首付款。”在州級機關某單位工作的劉女士介紹,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她在成都郊區買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目前她一個月工資收入3600元,僅僅夠還康定和成都兩套房的房貸。
春節剛過,陳女士一家就在為怎么帶二寶、誰來帶二寶的事情發愁。家里的老人要么年齡偏大,沒有精力帶孫子,要么不能適應高原氣候,不能到高原生活,而康定市的托幼服務短缺,僅有的三兩家托育服務機構也剛起步,同時也沒有成熟的保姆市場。“且不說代際撫養的弊端和家庭矛盾,能有老人幫忙帶孩子就是福音。把孩子交給別人又不放心,怕找到品行不端的保姆,孩子遭罪受。”陳女士憂心忡忡。
不同于內地保姆接受過專業育兒培訓、人數眾多、市場成熟,我州目前沒有保姆這個行業,可以幫忙照看孩子的多為退休賦閑在家的阿姨,雇主害怕阿姨年齡過大,照看孩子不夠專業;而來州專業從事保姆工作的人員多為外聘,成本高昂且難以聘請進州。有調查顯示,育兒成本已經占到我國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
用人單位擔心女性生育二孩提高用人成本、降低工作連續性,而更傾向于選用男性,使得女性在生育二孩和事業發展上選擇了事業;男性在養育孩子方面所作出的勞動付出不夠,使得女性畏難而不愿生育二孩;嬰幼兒用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監管乏力,以及母嬰護理、醫療等方面的醫療設施和醫師人員缺乏,造成父母安全感不足。去年,我省為鼓勵生育“二孩”,延長產假和護理假,長達180多天,但部分單位落實不力,這些都會降低民眾的生育意愿。
多重利好政策
讓“二孩”生得起養得起
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我省圍繞這一政策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服務不斷出爐。
生育間隔規定取消了,對合法生育對象,女性生育假增加了60天,男方也有護理假20天。在生育登記上,凡符合政策生育頭胎和二胎的,實行自愿登記、即時辦理。還改造完善了省計劃生育便民服務平臺,增加功能,實現異地登記、網上預約申請、網上審批、異地打證等功能,讓群眾不再為此多跑路。“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我省將新增可生育兩孩的目標人群約880萬人,其中40歲-49歲高年齡組人群比例高達60%,20歲-29歲年齡段約占18%。高齡化在生育上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保障高齡準媽媽們的健康、新生兒的安全以及孩子出生的健康等成為我們圍繞兩孩政策制定出臺婦幼保障措施的重點。”省衛生計生委婦幼處處長韓梅說。
在我州,除了去年實現幼兒園到高中15年免費義務教育全覆蓋以外,近幾年,我州醫療系統軟硬件建設也大步邁上新臺階:2013年州醫院兒科與北京和睦家醫院開展遠程醫療合作;2014年,州醫院與華西婦兒醫院簽署對口支援協議;2015年9月,州醫院第二醫療區投入使用;去年5月,州醫院兒童保健科正式對外營業;去年6月,州醫院成為華西婦兒醫院區域聯盟醫院;去年12月,州醫院救助治療32名先心病兒童。現在,我州婦女兒童能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婦幼醫療服務,并能在重大疾患上獲得相關補助、救助政策。
省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專家蒲杰告訴記者,從現實來說,愿生第二個孩子的人群中,超過35歲的高齡比較多,而從生理意義上說,高齡孕產婦的風險更高,這也是醫院專門開辟兩孩門診的原因。隨即,在省衛生計生委要求下,僅半年多時間,全省縣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就開設648個“兩孩生育”聯合門診、“優生咨詢”門診。針對兩孩政策帶來的高危孕產婦比例增加,各醫療機構不斷發展新技術,推進標準化管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追蹤開展介入技術,去年完成該類手術205例,還完善了產科高危風險病種的標準化處置流程,并在全市推廣,還組建了多科人員參與的產科急救快速反應團隊。醫院全年分娩24612人,同比增長20%,其中二胎數量6443人,收治高危孕產婦同比增長39.67%,無一例孕產婦死亡。
州醫院兒科鄧英副主任和婦產科護士長志瑪告訴記者,州醫院第二醫療區投入使用,婦兒方面的醫療區面積更大、醫療器械更為先進、醫護人員隊伍實力更強大。現在,州醫院婦產科增加病床30張左右,增加醫護人員近10人,新成立兒童重癥監護室,普兒、新生兒、重癥兒三個科室共增加了五十多張床,新生兒科新購置了二十多臺暖箱,最貴的一臺60多萬元,被戲稱為車中勞斯萊斯、包中愛馬仕。
“面對新形勢,只能結合自身實際,以政策、措施不斷補齊這些短板,為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婦幼健康環境和條件,努力讓準媽媽安全生產、讓孩子健康成長。”韓梅表示。
記者獲悉,我省產科資源不足,從省、市到縣,產科床位缺乏,大部分婦幼保健機構和綜合醫院里,產科的住院率往往在110%左右,不少孕產婦只能在過道上待產。去年,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分娩新生兒6124名,住院率超過120%。四川大學華西二醫院、省婦幼保健院、成都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等醫療機構住院率也基本類似。
兒科資源,尤其是兒科醫生也同樣不足。2016年,我省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的數量為0.31名。對照《四川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的,到2020年達到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0.69名的要求相比,差了一半還多。
韓梅告訴記者,省衛生計生委已針對這些“短板”出臺新措施。在全省婦幼工作“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新增產科醫生6500名,床位5000張。同時,在現有條件下,綜合醫院通過調整科室床位結構來增加產科床位,緩解數量不足的矛盾。據初步測算,僅此就可以調出2000多張床位。作為成都最大的婦幼保健中心,成都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正在修建二期工程,也可新增床位千余張。
針對兒科醫生短缺問題,去年11月出臺的《四川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在全國率先明確“兒科醫務人員收入至少達到本單位醫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的1.2倍-1.5倍”的剛性政策。加快兒科醫生培養,“在“十三五”期間,每年力爭對兒科醫師轉崗培訓達到100名左右。同時,在全國率先印發《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加強婦幼健康服務的通知》,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加強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產兒科人才培養、高危孕產婦服務管理、婦幼健康知識宣傳等工作進行強化。
針對越來越多的高齡產婦,進一步提升全省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婦幼醫療服務能力也迫在眉睫。韓梅說,要保證高齡、高危產婦的母子安全,處置隨時可能發生的疑難險癥,提高應急和救治能力必不可少。現在,我省已初步建立起四級產科急救機制,建立起了產兒科的重癥急救專家組,把各地最優秀的產兒科醫生集中起來行調配,實行24小時待命,確定了11個“醫療作戰區”,按照“就近支援、專家共享”原則,組織專家參與跨市(州)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協作,做到快速反應,提高搶救成功率。
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保障與服務”成為婦幼工作制定措施的主題,像這樣的信息公布就是眾多舉措之一。針對婦幼優質資源不足的情況,在“健康四川”網絡平臺上開通“婦幼專區”,向婦女兒童群體提供就醫指南、就醫導航、科室信息、預約掛號和床位信息等便捷就醫服務。截至2016年底,已累計提供46.3萬個婦產科、兒科號源,展示1.8萬張產兒科床位信息,提供4.6萬次婦產科、兒科預約掛號服務和121.7萬次業務查詢服務。
各項有針對性措施的出臺,為準備生兩孩的準媽媽們努力創造出最好的環境和條件。有專家表示,中國過去那種多子多福的觀念已經發生變化,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是從自己的承受能力、經濟水平以及小孩的養育成本方面考慮。但隨著兩孩政策宣傳的深入人心,以及各種保障措施的不斷跟進,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生育兩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