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尋常物中見真性 平常事里顯本色

《甘孜日報》    2014年01月14日

                      ——畢世祥生前三五事側記

  畢世祥部長因公殉職快一月了,作為曾經在他身邊近4年,朝夕相處上千個日夜的工作人員,總感覺他猶在世間,只不過是到基層村寨幾天,或出席宣傳旅游推介,到外地耽擱一段時間。走在街頭巷尾,與他匆忙奔走或漫步閑談的場景總會不由自主浮現;遇見某人某事,同他暢談工作或憧憬生活的往事常會不經意間憶起。臘八節前夜,夢見隨同他徒步在基層工作,他對我訴說著美好未來。晨起,很是傷懷,走在大雪紛飛的康定街頭,不知是雪花融化還是感傷使然,淚水已然流下。順吟詩一首:臘八前夜夢舊顏,話語暖人驅寒煙。晨雪飄舞行未遠,余音猶在雪域間。日常,畢世祥十分欣賞“平常心,竹葉青”這句話,去年8月我看到《人民日報》刊登的“最好的蟲草在課堂”,電聯他后,順寫了一聯贈他“懷平常心平常見真情,品竹葉青竹葉瀝本性”?,F拮錄畢世祥部長生前點滴以為懷念。

   隨身三法寶:膽舒膠囊、英文版《中國日報》和藏文版《甘孜日報》

   在清理世祥部長遺物時,從他的衣服包里掏出了兩板膽舒膠囊。其實,我是最清楚不過的了,當年他還在州政府任副州長時,就一直隨身帶著膽舒膠囊,并且我都還為他去買過很多次膽舒膠囊。印象最清晰的是2009年新年期間,畢世祥到聯系點石渠縣開展工作,一次開會時,我發現他講話時眉頭微微皺了下,痛楚的表情一閃而過,緊接著他掏出一個小藥瓶搖了下,失望的又塞回包里。我知道,一定是膽舒膠囊沒有了,原本在上石渠前,他的膽囊炎就犯了,出發時從家里帶的藥一定吃完了。我立馬跑出會議室,冬天的石渠縣街上難得見到人,更不要說店鋪開門了,我十分熟悉這個情況,直奔縣醫院找到熟人買了膽舒膠囊,回到會議室遞給他。他笑著說,這個膽囊不爭氣,還得吃藥。跟隨他身邊工作的那幾年里,我給他買東西最多的也是膽舒膠囊。

   關于英文版《中國日報》的話題,還得從2008年4月份他到州政府任副州長說起。當時,他專門叮囑我說,他訂了份英文版的《中國日報》在州旅游局,叫我銜接下州旅游局轉到州政府來。我愣了下,這位副州長英語水平蠻高的,還讀英語報紙呢!后來知曉,這是他十多年來堅持訂的報紙。當年年底,州政府辦公室在征訂書報前征求各位領導意見,按照他自己掏錢訂一份英文版《中國日報》的意愿,辦公室為他訂了份,管后勤的同志說以前從沒有聽說誰訂過英文書報,這在州政府還是頭一遭。

   讓人意想不到的還在后面,2008年4月下旬,畢世祥率工作組到南路調研三農工作。每到一個鄉村,畢世祥就直接用藏語同當地的農牧民群眾對話,了解情況,溝通感情。隨行的縣鄉同志介紹說對話者是副州長時,群眾們都十分驚喜。有一天早上,我早早的去看他起床沒有,開門時,他拿著一份藏文版的《甘孜日報》,因為在康定師范學校時念過幾天藏文,我對藏文版《甘孜日報》的報頭還是略微知曉的。我很詫異的說,領導居然還看藏文報???他笑著說,我是藏族呢!

   隨后,他又到北路幾個縣開展工作,所到之處,他都用藏語同當地群眾交流溝通。2009年年初,他到石渠縣洛須鎮調研洛須水利工程時,得知我岳父、岳母在洛須鎮,順道到家里探望,并用本地話與他們擺談。洛須地處金沙江源頭,本地話與德格話一脈相承,過后我岳父、岳母都說,畢州長的話聽起來就是純正的德格話,感覺他就是德格人。

   接觸時間久了,每到縣鄉出差,他總帶著英語版的《中國日報》,還有藏文版的《甘孜日報》等,利用早晚工作之余的空隙時間閱讀。由于他之前出過車禍造成頭部后遺癥,在高海拔縣份睡眠不好,特別是在聯系石渠縣的那幾年里,每年在石渠縣要跑好幾趟,年均要呆上2個月左右。他對自己要求很嚴,不搞特殊化待遇,不到萬不得已不輔助吸氧等,也不輕易吃肌酐和紅景天等抗高原反應的藥物。他常說,不能對身體太將就了,每晚基本湊合著能迷迷糊糊地睡兩三個小時?,F在想起當日情景,猶歷歷在目,由于“新甘石”電網沒有通,石渠縣用電十分困難,尤其是冬春季節維持基本照明都難,經常是窗外寒風呼嘯、冰雪皚皚,室內溫度很低、蒸汽成冰。漫漫長夜,他就靠守著火爐閱讀這些報刊來度過。

   2012年,他到州委宣傳部任職后,偶爾也碰見過幾次,更多是電話聯系,結果在告別儀式上才知道他由于長期睡眠不足,堅持不住,為了彌補身體休息需要,已經開始用安眠藥來維持自己的睡眠。

   四季幾身衣:泛白的牛仔服、羽絨服和黑皮靴

   畢世祥高大俊朗,據他講在做旅游工作時,尤其是出席重要場合時十分注意衣著。在州政府那幾年,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幾件衣物:一套洗得泛白的藍色牛仔服、兩件羽絨服、一雙黑色的皮靴,外搭一頂灰色氈帽。

   那套泛白的藍色牛仔服是他在旅游局長任上時買的,跟隨了他10多年的時間了,是他的夏季工作服。夏天,他還愛著一件灰白色的薄夾克衫,而這件夾克衫是1991年他到北京出差時買的,已整整20多年了。

   冬春季節,他最愛的就是羽絨服,一件土灰色的,一件湖藍色的,外搭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按他的話說,冷的季節跑基層還是羽絨服管用。

   那雙黑色的深筒皮靴是他兒子畢達的,有一次到石渠縣去,他說毛皮鞋都不管用,恰好畢達在成都讀書,往日買的軍用皮靴穿不上,也合他的腳,就蹬上到石渠,并說給兒子另外買雙鞋子。后來他說,還是那雙靴子管用,墊上厚厚的鞋墊,套上厚羊毛絨襪,還真暖和,毛皮鞋都沒有那么管用。

   就是這幾身換洗衣服,陪伴著他走過了在州政府工作的那四年,其實在他的圖文資料里,最多的衣物也是這幾件。另外還有就是一頂灰色的舊氈帽和一頂醬色的牛仔帽。灰色氈帽估計戴了很多年了,已顯得舊了。醬色的牛仔帽是龔建忠局長(時任州畜牧局長)到澳大利亞考察時給他捎的禮物,他很是喜歡,戴上之后,縣上的干部群眾都說很有味道。

   我跟隨他工作的上千個日子,清楚記得他就買過一件衣服,再沒有看見或聽說他購買過什么衣物。記得那次到成都出差,忙完工作后,利用閑暇時間,他說還是到商場逛一下,買件衣服,都好久沒逛過商場了。我們在北京華聯男裝區逛了一會,我想他肯定會選件上檔次的衣服,結果他卻選了件棕色的夾克,也就500多元。這讓我著實吃了一驚,一位州級領導干部的標準也和我們普通人差不多,真難以讓人相信。

    后接觸到他的父母親,才明白這種樸素的習慣是緣于其父母的影響。

   2010年在丹巴縣開全州水利現場會,返途走八丹路(道孚縣八美鎮到丹巴縣)到九龍縣開展工作。途中,他指著一排破舊的房子,說這就是五道班,并給我講起他高中畢業時在這里打工的情景,經常拉著架子車拖炸藥到工地,每天掙1.63元的事來。前不久通過媒體,得知他妹妹畢玉講起他當年這段打工經歷,打工后將原本用來買自行車的錢交給了父母補貼家用。

   就餐最隨意:三菜一湯、最愛雞湯抄手

   由于經常奔走在路途中,我們一塊就餐的機會就多起來。畢世祥對此較為隨意,因為膽囊炎的關系,他唯一的心愿就是飯菜要熱點。久而久之我們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他、駕駛員和我每人點一個自己喜歡的菜,加上一個湯,直接添飯,匆匆忙忙扒上碗飯又上路。同時,他最反感多點了菜卻吃不完剩下的情況。他經常對我說,現在條件好多了,當年他讀中學時,回到老家山上放牛,晚上回來大人們對孩子們最好的獎勵就是切一片煮熟的臘肉夾在饃饃里,那個香啊!他說起當年的快樂我至今都記憶深刻。

   到農牧區基層很難說能夠一日三餐得到保證,特別是年頭歲尾期間,大多數路上的飯館都關門閉戶回家過年去了,有時我們也只好早晚兩頓就打發了,中途吃點干糧來打尖。

   到了基層,他也十分隨意,有什么吃什么,只要不油膩且熱就行了。特別是聯系石渠縣期間,蹲點在海拔4268米的縣城尼呷鎮,他最反對到酒店里去就餐,除非萬不得已有其他領導需要出席才去。我們最愛光顧的是辦公室的小伙食團,他常說,酒店里的飯菜又貴又吃不好,還是伙食團最頂事,煮碗面都比酒店好多了!久而久之,伙食團的陳師傅都和他成了好朋友。

  到成都出差途中,畢世祥最喜歡的是天全縣老街橋頭上的雞湯抄手,點上二兩,三個人再拌三四兩雞肉,既方便又省時。往返途中,我們都喜歡光顧那家老店。

   桌上兩物品:一塊灰白色石頭、一張災后重建合影

   畢世祥的辦公桌上放著兩樣東西,一樣是塊灰白色的石頭,一樣是一張災后重建中的圖片。

   在他因公殉職后的第3天,我陪同他兒子去清理他的辦公室。他到州委宣傳部后,仍然同以往一樣簡單。桌面上干干凈凈的。既往一樣,沒有落下一份需要處理的文件,這是他在州政府期間就養成的好習慣,及時處理文件和事務,不會讓工作耽誤片刻。

   清理了半個來小時,就四箱半書籍,另外就是有塊灰白色的石頭和張災后重建中的圖片。

   提起這塊灰白色拳頭大小的石頭,還得從災后重建說起。2010年玉樹“4·14”地震發生后,波及石渠縣真達、奔達、俄多瑪等鄉,造成該縣直接受災群眾達20865人,經濟損失21807萬元。當時,畢世祥在州政府擔任副州長,聯系點在石渠縣。按照指令,他人車不歇,第一時間抵達石渠縣開展抗震救災,冒著余震頻發、道路垮塌、飛石滾落等危險,深入災情最嚴重的真達鄉真達村、麻達村和紫夫村,開展救援工作。救援完畢,他又臨危受命,現場開展災后重建前期工作,充分收集、整理和匯總第一手災情,提出相應的重建意見。隨后,畢世祥跟隨李昌平(時任甘孜州委副書記、州長,現為省委常委、農工委主任)赴北京向國家發改委、民政部、國家地震局等部委匯報、爭取石渠災后重建事宜。當年5月19日,國家將石渠縣的1492戶受災戶等我州四個縣納入災后重建。當年6月15日,畢世祥代表州委、州政府在正科鄉當巴村參加災后恢復重建奠基儀式。同時,按照安排,他全面負責該項工作。

   為確保受災群眾入冬前搬進新居,畢世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石渠災后重建中,會同州級相關部門、石渠縣干部群眾以及援建單位克服高原缺氧、建材缺乏、路況極差、建設工期短、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等限制,經常到石渠縣蹲點開展工作,當年17次上石渠、6次赴玉樹災區,陪同國家發改委、省上領導和部門到現場工作,蹲點指導災后重建,發揮了積極作用。

   通過他會同州縣和援建單位努力,精心制定方案,組織力量備建材、保暢通、搶工期、抓進度,確保了災后恢復重建順利進行。2010年9月28日,僅用了84天,就基本完成了俄多瑪鄉日扎點的重建工程,首批60戶、276名受災群眾喜遷新居,喜迎國慶。

   那塊石頭就是畢世祥在竣工后的災后重建房現場,從剩余的沙石中隨意撿了一塊作為留念,并讓我也撿了一塊。過后,他將這塊很普通的石頭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以示留念。

   而那張災后重建中的圖片是他當日陪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宏到石渠縣災后重建現場,穆宏邀請他合影留念照的。

   那是2010年5月21日,畢世祥陪同穆宏在石渠縣真達等災后重建現場實地看了后,又到俄多瑪、德榮瑪和縣城尼呷鎮檢查、指導工作。恰好那天是農歷的四月八,為此我還順手寫了首小詩:

  四月八在石渠陪國家發改委

  佛祖誕生吉祥天,奔走高原為重建。

  轉山習俗縱萬千,難敵我等為民前。

  在海拔4268米的石渠縣城,石渠縣上的同志提出與穆宏合影后,穆宏邀請畢世祥合影留念,后來我將照片沖洗出來,他一直和那塊石頭一起放在辦公桌上,從州政府到州委宣傳部后也一樣擺在辦公桌上。

  約定幾件事:車上不吸煙、有空結伴到家鄉和拉薩

  畢世祥對身邊人十分照顧,由于我幼年時偷吃父親的葉子煙,醉煙了,從此暈煙。為了照顧我,他原本是吸煙的,就盡量克制少吸,并和煙癮十分大的駕駛員劉進坤約定,車上不吸煙,實在忍不住了,就停下車來匆忙吸上一支煙再出發。吸煙停車的地方也是選空曠,沒有易燃物的地方,吸完煙后,他總是提醒劉進坤要把煙頭踩熄。那幾年,自己也就沒有吸上什么“二手煙”。想來,那時我遇到的吸煙的人里,只有他對旁人是這么做的,他就是一位考慮別人多過自己的好人。

   因為工作關系,到他家鄉丹巴縣的機會每年還是有那么兩三次,他是一個十分愛家鄉的人。一路上,都給我們講解丹巴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天然盆景——牦牛溝”。今日都記得,他說那是胡耀邦同志經過丹巴東谷-牦牛河時,覺得眉清目爽、心曠神怡,停車四望,脫口命名“天然盆景”。自此,這條本叫東谷溝(牦牛河)的小山溝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天然盆景。

   他還給我介紹,從西河橋起,沿河兩岸高山聳峙,東谷河水蜿蜒南流,整個天然盆景全長64公里,海拔從1800米至5800米不等,山青水秀,鳥語花香,一山有四季,立體氣候明顯,仿佛“世外桃源”。

  還記得,在離縣城約17公里的瓦廠坪,他指著對面山坡上的村寨說,這就是土司時代就以出美女而頗負盛名的井備村。沙沖溝口、陡水巖、蟠桃山、五里橋、水大壩、斬龍臺的傳說等,他都一一說給我聽。

   他還說,等將來有空了,帶我到老家——東谷鄉東馬村去看看家鄉的山水。

   后來,因工作關系,我和他走了青海藏區、云南藏區等藏區的一些地方,我對他建議,作為生長和工作在藏區的人來講,將來一定要將所有的藏區都走一走。他也十分贊同我的這個意見,并說將來有機會結伴到西藏,尤其是拉薩去看一看??上н@兩個約定都成了遺憾。

   斯人漸行漸遠,昔日情景卻越來越清晰。我想,也許這就是古人所謂的難以忘懷、觸景生情吧?。?nbsp;張建國)

 

 

 

  • 上一篇:我州各級團組織開展送溫暖活動
  • 下一篇:我州團干部學理論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