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25日
譚曉琴正在給患者檢查。
◎本網見習記者 包小玉 文/圖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譚曉琴。
“作為一名藏族青年和基層衛生工作者代表,能在現場聆聽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感到很榮幸,同時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我是一名當代藏族青年,一名少數民族醫務工作者,我們要時刻維護好藏區來之不易的和諧與穩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勤奮進取,為建設繁榮富強新藏區,共圓偉大中國夢做出積極的貢獻。”這是譚曉琴在參加完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之后的內心感受。
譚曉琴,現任爐霍縣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醫師。曾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衛生計生系統“白求恩獎章”、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省先進工作者。工作15年來,她兢兢業業,身患癌癥卻依然奔波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守護著藏族同胞的身體健康。
每天一大早,譚曉琴都會在母親的陪同下趕去3公里之外的衛生院上班。2004年6月,從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譚曉琴放棄了在城市里發展的機會,回到了家鄉爐霍縣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工作。“衛生院里的病人很多,感冒頭疼、意外擦傷、關節炎、腸胃炎,什么病都得看。”譚曉琴說。
“她是我們的好‘門巴’。”在藏語中,“門巴”是醫生的意思,當地群眾說,譚曉琴是他們生命的守護神,是綻放在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工作15年來,譚曉琴充分利用自身所學,為村民們診治了許多疑難雜癥,深受村民們的信賴和喜愛,有的人親切地把譚曉琴稱為“女兒醫生”。
如今,不少臨近鄉鎮的患者都會到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就診,甚至有群眾輾轉乘車百余公里來找她看病。斯木鄉中心衛生院的門診量遠超爐霍縣其他鄉鎮衛生院,而其中超過90%患者的處方都是譚曉琴開的,有病找譚曉琴,已成為當地很多人的習慣。“吃了譚醫生開的藥,病好得非常快。”一傳十、十傳百,找她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她看感冒沒有超過10元錢的。”當地村民說。
“一直以來,人們都親切地稱我為好‘門巴’,把我比作生命的使者、健康的衛士。其實我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或許還會有人感到枯燥單調。但是,作為醫務工作者,當我們看到病人和親屬帶著憂愁和病痛而來,又帶著希望滿意而歸的時候,所有的平淡和枯燥都在一瞬間變成了收獲的喜悅。”譚曉琴告訴記者。
譚曉琴身體有病在爐霍縣斯木鄉不是什么秘密。2010年9月,她被檢查出患有右支氣管大細胞癌,先后在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接受過手術治療及化療。待病情穩定后,2011年,譚曉琴回到了她在斯木鄉衛生院的工作崗位。 譚曉琴患病以后,縣衛生局和醫生在積極為譚曉琴治病的同時,要求她回家養病,但譚曉琴怎么也閑不住,始終想回到衛生院工作。
她身患癌癥的消息在村子里傳開后,鄉親們都為此感到心疼和不安,譚曉琴的身體狀況成了大家最大的牽掛。在蝦拉沱村有位袁伯鈞老人,曾經三次病重,都是經譚曉琴醫治康復的。得知譚醫生患病的消息后,他已經習慣了每天到譚曉琴會出現的地方等著她,就是為了多看一眼這個好人醫生。
“我放心不下他們,鄉親們也需要我,我只想再為鄉親們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談及為何帶病上班時,譚曉琴這樣說。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4月30日上午,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四川省的14名青年代表赴京參會,譚曉琴作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參加了本次大會。
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譚曉琴對五四精神有了進一步認識,她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我們基層醫務工作者就是要樹立這種理念,一心為民,干在實處,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建設繁榮富強新藏區,共圓偉大中國夢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通過自身努力學,樹立榜樣,更好地融入藏區衛生工作、融入藏區百姓生活,做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的時代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