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濟日報 2019年09月24日
甘孜縣農機綜合服務隊收割青稞。丁則翁堆 攝影
道孚縣八美露天蔬菜基地收割現場。張德禧 攝
九龍縣東阿黑毛驢養殖。高秀清 攝
道孚縣亞卓鎮盤龍、容須卡兩村通電儀式。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楊琦文/圖
“電來了,燈亮了,再也不擔心停電啦!今后生活更好啦!卡卓、卡卓(藏語謝謝)!”今年6月3日,在甘孜州道孚縣亞卓鎮盤龍村,村民扎西拉開電燈激動地說。當天,亞卓鎮盤龍、容須卡兩村電力精準扶貧項目正式完工,130多戶村民歡呼雀躍,歡慶用上了穩定電。
不僅僅在道孚縣亞卓鎮,在甘孜州九龍縣三巖龍鄉柏林村,200頭山東黑毛驢入駐“新家”;在甘孜縣百公里青稞畫廊,一臺臺收割機不停作業;在道孚縣八美露天蔬菜基地,村民們正采收萵筍……一個個電力精準扶貧項目的實施,照亮了高原百姓致富路。
立足水電優勢 量身打造扶貧“菜單”
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在一起,讓四川最大藏區的甘孜州成為“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困中之困”。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業產業責無旁貸。水電是甘孜工業的支撐,在工業產業扶貧中,我們立足水電這一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水電企業的幫扶作用,為貧困地區量身打造扶貧‘菜單’。”甘孜州經信局局長李櫻表示。
經過多次分析調研,在省經信廳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甘孜通過扶持州內4家統調統分水電企業,由水電企業投資九龍縣特色養殖業、道孚縣八美鎮特色種植業、甘孜縣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同時在道孚縣亞卓鎮實施電網改造。通過特色產業幫扶,基礎設施扶貧,從而改善高原藏區貧困落后面貌,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2018年,甘孜州實施了4個電力精準扶貧項目,共投資2232.78萬元。分別是由甘孜州境內的四川久隆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建設九龍縣東阿黑毛驢養殖項目;大唐國際甘孜分公司投資300萬元,組建甘孜縣兩個農機綜合服務中心;華電瀘定水電公司投資334萬元,建設道孚縣露天蔬菜示范基地;同時,由萬里揚集團在甘孜州內所屬電站投資1198.78萬元,承擔道孚縣盤龍村和容須卡村供電項目建設。
據甘孜州經信局電力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4個項目已通過驗收,省經信廳將在今年內給予承擔項目的水電企業進行0.5720億千瓦時的電量補償和獎勵。
特色產業幫扶 提升自主“造血”功能
“今年基地網圍欄和灌溉水利設施很齊全,萵筍長勢不錯,畝產在8000斤,目前以每斤1元的批發價售出,將實現產值320萬元,感謝電力精準扶貧項目的支持。”在道孚縣八美鎮中古村露天萵筍基地,負責人羅繼才告訴記者,400畝綠油油的萵筍地里,30多名村民穿梭其間,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喜悅。
種植萵筍,不僅讓村民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村民除去48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用以外,基地近半年內吸納了近3000余人次就近務工。
在基地務工半年的村民羅扎說,自己從萵筍種植開始就在這里務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十天結算一次工錢,今年有近萬元的務工收入。
采訪中,羅繼才的電話不斷響起,都是蔬菜經銷商來預定萵筍。據他介紹,萵筍從7月初開始采收,可持續至10月初。
據悉,為加快八美鎮群眾脫貧增收步伐,2018年7月,由華電瀘定水電公司投資334萬元,建設道孚縣露天蔬菜示范基地,示范帶動群眾用科學的方式發展蔬菜產業,從而提高自主“造血”功能。
據八美鎮鎮長巴登彭措介紹,在2206.6畝露天蔬菜示范基地項目中,項目投資用于購買基地網圍欄和建設灌溉水利設施。基地設施完善后,按平均畝產1800公斤計算,年產蔬菜397.188萬公斤,年收入預計將達953.752萬元,2004戶村民每年戶均收入4760元,10045人年人均收入950元。
而在九龍縣三巖龍鄉柏林村,6月初200頭山東黑毛驢到達“新家”,標志著該縣又一黑毛驢養殖基地正式運行。
2018年7月,由四川久隆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實施的九龍縣東阿黑毛驢養殖項目啟動,項目資金主要用于回購已建成的黑毛驢養殖基地,再以適當的方式租賃給養殖合作社,租金收益分配給全縣貧困村、貧困戶。
九龍縣三巖龍鄉在政府補貼發展資金的基礎上,以村組干部積極宣傳和帶頭入股,全鄉228戶群眾集資118.15萬元,成立了毛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采取集中圈養和農戶散養的模式經營,實現了全鄉103戶精準扶貧全覆蓋。預計今年全鄉毛驢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創造40余萬純利潤。
據三巖龍鄉黨委書記蘭華宣介紹,通過電力扶貧讓全鄉找到了脫貧產業,下一步,該鄉將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黑毛驢養殖方式,真正讓貧困戶得到實惠,激發群眾脫貧增收的信心,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算好經濟賬,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基礎設施扶貧 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機器收割,就是不一樣,既省時又省力,感謝機收服務隊!”在甘孜縣仁果鄉下村79歲的建檔立卡戶亞瑪青措說,家里兩口人缺乏勞動力,以前每到青稞收割季節自己都犯愁,17畝青稞全家人出動加上鄰居的幫助都要辛苦好幾天,現在鄉上的機收服務隊來啦,不到半天就收完,還免費。
據甘孜縣仁果鄉鄉長楊春芳介紹,截止目前,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已服務8個行政村,收割面積約為4700畝。
2018年,大唐國際甘孜分公司投資300萬元組建了甘孜縣、仁果鄉農機綜合服務中心。農機服務中心購置大型、先進、適用農機具28臺套,同時就地招聘多名農機手。
甘孜縣農牧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建成后,將采用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可解決30余人勞動就業,在春耕、田間管理、秋收等田間作業,可實現每人年收入2-3萬余元經濟收入。
甘孜縣預計作業面積達7萬畝次,按2017年全縣農技服務費用50元/畝來計算每年將實現收入350萬元,扣除相關成本以及設備折舊,預計實現利潤每年約50萬元。按耕、耙、播收每畝投入5人次,可節約人力35萬人次。
同時,無償為無勞力建檔立卡戶開展耕地、秋收等田間作業。預計作業面積達1.5萬畝次,為建檔立卡戶貧困戶節約農機服務費75萬元,節約人力投入7.5萬人次。
目前,甘孜縣已成立了五個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對進一步減輕農戶的勞動強度,大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連日來,在道孚縣亞卓鎮盤龍村、容須卡村,村民們談得最多就是通電給他們帶來的變化。“以前用電不穩定,經常停電,家里冰箱放的東西都壞在里面,電視,電爐都成了擺設,現在好啊!感謝電力精準扶貧項目。”談到以前和現在的變化村民卓瑪不停地說著感謝。
據了解,亞卓鎮盤龍村、容須卡村平均海拔4200米,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落后。2014年兩村采用集中光伏覆蓋方案解決了供電,由于地理條件復雜,光伏經常遭受雷擊,導致無法正常供電。
在甘孜州經信局的努力爭取下,2018年9月,省經信廳將兩村供電問題納入電力精準扶貧范圍,確定由省能投八美110KV變電站經格拉基電站35KV現有線路在格拉基電站沙場安裝35KV變10KV變壓器,經分路一回接至盤龍村;一回接至容須卡村,解決兩個村供電問題,省能投負責八美110KV變電站的檢修維護工作,格拉基電站負責其35KV線路的檢修維護工作,萬里揚集團承接新建10KV線路及相關配電設施。
萬里揚公司投資1198.78萬元,負責新建兩村高壓線路合計25.66公里、新建配電變9臺、戶表改造132只、新建35千伏變電站一座、新裝1250千伏安變壓器一臺。
在省、州、縣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下, 9月6日,兩村供電項目完工,實現全面通電,從而徹底解決了兩村132戶村民用電問題。
在電力精準扶貧方面,甘孜州還通過留存電量支持農特產品加工業,州內工業園區,“飛地”工業園區,從而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據甘孜州經信局副局長羅宇介紹,今年甘孜州留存電量指標為26.6億千瓦時,新增了州內8戶企業,州內用戶留存電量為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同時,全額保證“甘眉”“成甘”工業園區用電需求。預計今年全州留存電量將為實體經濟降低用電成本約3.5億元,對于促進全州脫貧攻堅、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