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4年03月07日
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ㄒ唬﹥灮瘏^域發展布局。東部地區堅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科學合理利用環境承載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增產不增污;南部地區堅持環境優先,適度發展工業,重點發展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生態藥業、自然生態旅游業;北部地區堅持以生態恢復為主,科學合理發展高原生態農牧業,重點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對禁止開發區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實行強制性保護,防止人為干擾破壞自然生態。
?。ǘ﹥炏劝l展旅游業。堅持“全域資源、全域規劃、全域打造、全民參與”的發展思路,緊扣“二軸、三面、四重點”旅游布局,推進全域旅游,打造全國全省旅游增長極和國際旅游精品區。到2016年,全州接待國內外游客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億元,到202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75.5億元。
?。ㄈ┯行蛲七M水電和礦產業。確立生態能源主導產業地位,努力打造全國生態能源基地。到2016年,竣工投產水電裝機1200萬千萬以上,在建裝機18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風能裝機20萬千瓦。堅持科學、有序、適度開發礦產資源,打造“百億礦業”。
?。ㄋ模┘涌彀l展特色農牧和中藏藥業。充分發揮高原無污染優勢,精心打造綠色生態的特色農牧產品,全力建設“四大基地”。積極探索發展草產業,建成川藏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基地。到2016年,農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按照“兩園區、五基地、五體系”的產業布局思路,高標準打造“中國南派藏醫藥傳承創新基地”。
(五)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康東多元文化區、康北格薩爾文化區,康南香格里拉文化區三大產業區。大力培育文化旅游業、演藝娛樂業、影視業、印刷復制出版業、網絡動漫創意和民族手工業六大文化主體產業,帶動和推進戶外體育這一外圍產業發展,形成以文化主體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6+1”產業格局。到2016年,全州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6.9 億元。
?。┐罅Πl展循環、低碳經濟和環保產業。編制循環經濟發展實施規劃,加快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和再生資源基地,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使資源開發由粗放低效型向節約高效型轉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環保產業,強化生活污水、固體廢物綜合處置和利用。
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ㄒ唬┘訌娮匀簧鷳B建設。啟動實施《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加快編制實施《甘孜高寒草地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規劃》,進一步推進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加強草原生態建設。進一步實施和鞏固退牧還草工程建設成果,加大草地沙化、荒漠化和鼠蟲害的防治力度,實施草地保護配套工程;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建設。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沙化林業用地防治工程、森林經營工程等重點工程為載體,全面推進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力推進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加強對重要生態敏感區域的建設與保護,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抓好自然保護區監管、建設和升級工作。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加快中小流域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山洪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和搬遷避讓,加強易災生態薄弱區綜合治理。加強工程建設地生態修復。加快沿江沿河城鎮防洪及配套工程建設,全面加強交通、水電項目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棄土治理。加強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合理調整礦山布局。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跡地生態環境治理,治理率要達100%。
?。ǘ┘訌姯h境污染治理。加強水環境整治。明確全州各類飲用水水源地,全面加強水源保護區監管,確保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加強污水處理,確保達標排放;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對煙塵污染嚴重企業加強監管,限期治理。推行機動車尾氣排放定期檢驗和環保合格標志管理,強化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嚴格治理餐飲業油煙,有效控制城市和建筑施工粉塵,重點城市定期發布城市空氣質量環境信息;開展土壤環境保護。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 、“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加強影響土壤環境的重點污染源監管,積極引導和推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發展,預防和控制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壤環境的污染。強化固體廢物處置。提高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水平,完善工業企業廢棄物長效管理機制,鼓勵開展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構建較為完善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抓好城鄉環?;A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優美整潔的農村環境。抓好國家和省農村連片整治示范項目的實施,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落實“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大力推廣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加快農村污水、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ㄈ嫿ㄉ鷳B安全保障體系,化解環境風險。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預案,全面提高廣大干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大對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力度,防范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控制森林病蟲害,維護生物多樣性;分級建立環境應急指揮中心,加快建設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國(?。┛刂攸c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省州縣三級環保管理信息化系統,形成“三位一體”的高水平監控體系;強化環境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加強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建立應急搶險隊伍,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ㄋ模┘訌姯h境科研,開展環境科學研究。整合州內農林牧水及環??蒲匈Y源,建立環保科技產業基地,開展保護與建設科學研究。積極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加大對環保研究的資金投入。加強與國內外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協作,為解決甘孜州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重大科研難題提供支撐。支持技術入股、專利質押貸款,鼓勵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創辦、領辦環保科技企業,加速環??萍汲晒D化,形成環保生產力。加快環境監測、監察能力建設,州本級監測、監察能力2016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縣級達國家三級標準。
(五)強化科技支撐,推廣適用環保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畜禽養殖布局調整,積極推廣適合高原高寒地區的污染防治先進技術,提高工業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成效,利用甘孜州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推廣應用節能新產品 ,逐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加快生態文化建設,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示范基地,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將生態文明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各級黨校、行政院學教學計劃,引導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公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樹立生態價值意識、生態憂患意識、生態責任意識;加強生態自愿服務隊建設,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推動建立以“善待自然、呵護環境,節約能源、珍惜資源,厚生愛物、促進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道德規范,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實踐。
(二)推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積極倡導理性消費,引導綠色消費,自覺減少過度消費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污染。建立并完善激勵購買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推行綠色采購制度,推進綠色銷售,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提倡綠色出行,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養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
?。ㄈV泛開展生態創建。大力開展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建設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的生態縣、生態鄉(鎮),形成生態村-生態鄉鎮-生態縣-生態州的生態示范建設體系,全面推進生態甘孜建設,最終實現美麗生態目標。
?。ㄋ模I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切實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形成廣泛關注、自覺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提高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讓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監督生態文明建設。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生態產業成為州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到2020年生態產業占GDP比重提高到70%以上,單位GDP能耗下降到0.17噸標煤/萬元。
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城市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到310天以上,主要河流和水庫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區域環境噪聲質量達功能區劃標準,土壤達到清潔標準。
生態保護成效明顯。全州林草覆蓋率達到85%以上,草地恢復治理率超過85%,生物多樣性、各類自然生態保護區、濕地得到有效保護,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能源比重逐步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城市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9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85%以上,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控制性發展目標內。
生態文化體系健全。建設完善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體系,構建生態文明價值體系,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基本形成,生態文明意識顯著增強,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形成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